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综合正文

【深度】中国核电何去何从?

2017-03-23 08:50来源:福卡智库作者:王德培关键词:核电站核电技术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然而,中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压力,倒逼核电不得不上。

1、绕不过去的“环保坎”。

中国多地成为“雾都”,而中国要根治雾霾问题最快需要15-20年。至此,“减煤治污”成了硬指标,2017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44亿吨标准煤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4.3%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6.8%左右,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0%左右。由于核电产生的即时污染远远低于煤炭,此消彼长之下,核电填补煤炭缺位顺理成章。

2、发展核电是复杂外部环境逼迫所致。

国际上,民用与军用之间的转化率相当之高,以美国为例,90%以上军品都由民营企业生产。即便是受“和平宪法”制约的日本亦是将军工巧妙隐藏于民企,比如日本东芝早在2006年就收购了美国西屋电器大力发展核能。

可见,寓军于民乃是大势所趋。更何况,近年来东海、南海局势频频陷入紧张,核实力成了国家间博弈的重要筹码。因此,大力发展核电产业对中国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

3、核电是代表未来的产业。

核电产业生命周期长(40年至60年),前期投入后产生的长期利益巨大。就固定资产投资而言,长周期、高收益的核电将会是投资拉动的重要替代。从核电站数量来看,目前运营中的核电站总共12家,从业者已达数十万,可以预见,在建28家、拟建25家核电站对于解决就业的能量不容小觑。

但最大的问题是核电的“邻避难题”,核电站的区域布局正陷入两难选择。建设沿海核电站,虽然符合侧重发展沿海经济的国策,但从地理位置来看,沿海核电站时刻面临着天灾人祸的风险:沿海地区频发的地震海啸,甚至于局势动荡引起的战争可能,都会即刻将沿海核电站暴露在危险之下。

至于发展内陆核电站,一旦发生核事故,由于人口密集带来的伤害无法想象,放射性物质对水源的污染沿长江而下,更是关乎几亿人的生命安全。

综上环境保护、国防安全和经济效益等各个因素,中国核电发展动力强劲。整体考量目前核电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核电站的建设规模,首当其冲的是产业放开后带来的核电装机容量将飞速提升。但从核电占比来看,未必跳跃式上升。

目前中国有35台在运核电机组,共计3360万千瓦,在全国各类电力装机中的占比仅约2%。而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主要国家的核电装机比重都超过9%,最高的达到24%,这些国家均把核电作为基荷电源,多年来的核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均在7000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8000小时。

据统计,2016年,我国核电机组按发电能力可生产2428亿度电,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实际完成的计划电量1829亿度,参与市场交易消纳137亿度,总计损失电量462亿度,弃核率达19%,相当于近7台核电机组全年停运。

加之民意平衡和“核安全观”的提出,核电产业在以上几个变量的互相作用下,出现“大跃进”式的概率极小,也很难出现欧盟式的绝对“去留”,更可能在两个极端间寻找合适国情的比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技术查看更多>核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