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评论正文

科技创新对于中国锂电产业的现实意义

2017-06-19 08:34来源:高工锂电关键词:锂电产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7“山寨”对我国锂电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要花钱的,而且是花大价钱,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上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一台电机出了故障,请来了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助。斯坦门茨仔细检查了电机,然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条线,对工作人员说:“打开电机,把记号处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

之后,故障排除生产立刻恢复了。福特公司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说:“不多,只需要1万美元。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地诠释了技术创新和山寨之间的成本对比。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上世纪末的经济水平还远不能跟现在相比。中国锂电产业在刚起步的时候,只能在低端领域依靠拼价格争口食而别无它法。在积累了一点点微薄利润之后,才有可能向中端领域发展。

按常理来说,日本在锂电研发方面投入更多,那么成果也更多,那么在同等条件下,日本将永远保持对其它国家的技术优势。然而,世界并不是这么简单的。首先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人类科技革命的质变之前,科技发展往往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

处于领先地位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相对于质变来说)缓慢的前进,而追赶者则可以投入较少的资金,循着领先者的成功道路前进,其追赶速度往往会高于领先者,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笔者在上一章已经详细阐述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高能化学电源领域的技术进步已经明显放缓而远落后于人们的预期。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中国和韩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个较长的“空档期”,通过迅速山寨日本的锂电新技术,而处于与先行者同样有利的位置。

事实上,这正是韩国在过去数十年的锂电发展战略。而中国锂电产业的故事,则是由于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上的战略失误而被耽误(跟错了带头大哥,并且选错了技术路线),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笔者前面已经阐述了,中国锂电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根本就没有真正从事过科技创新,而且事实上是即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与意愿进行技术创新,而只需要承接日韩的技术扩散与市场转移即可。

这个看似奇怪的悖论绝非偶然,而是中国锂电界最现实最经济的选择,也就是屁股决定大脑,而不以官员和专家的意志为转移。任凭科技部工信部“知识创新”的口号喊得震天响,都不可能改变中国锂电产业界界“山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基本发展模式。

而事实上,从国家层面我们也确实这么做了,比如在2011年5月,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对Phostech的LFP包敷碳技术发明专利就做出无效裁定。严格站在专利法的角度,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是在耍流氓,别扯什么专利无效的“七大理由”。不过,笔者坚决支持这个专利无效判决,道理很简单,中国发展阶段必须这样做,当年日韩也是通过山寨欧美一路走过来的。

那么读者可能会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舍弃山寨转而开始自己搞技术创新呢?笔者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山寨到日韩都没有新技术可以让我们山寨的时候,也就是日韩再也没有啥锂电新技术可以扩散的时候。日韩都趴下了,我们也跟日韩在同一个层次了,既然再没办法山寨别人了,那就只有自己搞技术研发了。这个时间点什么时候到来?笔者的答案是:就快了,2020年左右应该就是节点。

相关阅读: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锂电技术创新与发展

原标题:JFD:科技创新对于中国锂电产业的现实意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产业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