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评论正文

科技创新对于中国锂电产业的现实意义

2017-06-19 08:34来源:高工锂电关键词:锂电产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过去数十年里,中国锂电界乃至新能源汽车汽车界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技术创新”和“弯道超车”,其实弯道超车本质上也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部分国内锂电界同仁坚信,技术创新是中国锂电产业进一步提升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这里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科技创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或者说,中国锂电产业能否开展自主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和转型?

2.1科技创新的不同层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科技成果才能够称之为“创新”?笔者个人认为,科技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称之为“原始创新”或者叫做引领性创新。锂电领域的原始创新主要分布在电极材料、电芯生产工艺和设备这三大领域。四大电极材料(正极负极电解液膈膜)方面,除了石墨负极,其它三种主材料都是美国人首先申请的成分专利,尤其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J.B.Goodenough首先报道了LCO、LMO和LFP这三种主流正极材料。

三元材料的核心专利则是美国3M公司首先申请的。电池生产工艺有些是美国首创的比如Bellcore的聚合物电池工艺,但是大部分电池生产工艺都是日本SONY首先应用起来的。至于锂离子电池生产所采用的专用设备,则几乎都是日本企业发明的。

第二个层次称之为渐进式创新或者叫做“微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已有的材料、工艺和设备进行改进,达到提高性能、提升产率或者降低成本的目的。锂电微创新的一个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高电压高压实钴酸锂的产业化,LCO从1989年由日本化学工业(NipponChemicalIndustry)产业化至今一直在发展完善,比利时优美科(Umicore)开发的高电压高压实钴酸锂更是将其推向极致,堪称锂电材料发展史上的最经典案例。

锂电领域的微创新主要来自于日本学术和产业界,这些技术进步对推动全球锂电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过去数十年里,韩国锂电企业微创新方面的案例迅速增加。

最近数年,国内电芯企业比如ATL/CATL材料企业比如湖南杉杉、北大先行和贝特瑞等等,也加入到了微创新的行列。笔者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很多时候微创新说创造的价值甚至要远大于原始创新。

那么,与创新相对应的当然就是抄袭了,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山寨”。

2.2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

一说起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硅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硅谷是全球知识经济(以IT为代表)的引擎和源泉。要分析科技创新的含义以及技术创新对中国锂电产业的影响,我们有必要简单地总结一下硅谷的成功经验。

关于美国硅谷成功的分析,各种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如果我们正本清源,就会发现其实硅谷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根本性因素:

➜美国健全的司法体制与美国独有的自由和冒险精神。知识产权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产权机制是知识创新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独立健全的司法体制是知识产权和产权收益的保护神,否则一切科技创新将无从谈起。很多人将硅谷的成功归功于其独特的创新文化,比如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讲究合作以人为本等等。

在笔者个人看来,所谓美国创新文化其实是植根于早期北美白人殖民者内心深处的那种异常强烈地以追求财富为目的的冒险拼搏精神,早期的西部拓荒热和后来加州的淘金热只是这种冒险拼搏精神在较低技术层级的展现而已。

一旦这些低技术含量的财富创造运动结束以后,那就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到凭借脑力和智慧创造更大财富价值的高级阶段。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国防和电子工业大发展,则给了硅谷崛起的最直接机遇。当然,任何大规模的科技创新,都是建立在学术自由这一基本前提条件基础之上的,而政治和言论自由则是学术自由的保障。

➜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如果说上世纪早期(一站和二战)美国科技的发展主要归功于老欧洲国家的熟练技术工人和科学家的的话,那么亚洲科学家(主要是中国、韩国和日本新加坡)则为五六十年代美国国防和电子工业大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而到了上世纪末期,印裔和华裔在硅谷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已经超过百分之六十。没有这些外国高科技移民,单靠美国本土技术人才是不可能将硅谷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的。可以说,美国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对吸纳全球顶尖科技人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充沛的资金供给。由于高科技研究的极大的不确定性(绝大部分研究活动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这就使得高科技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高风险投资,高科技研发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使得全球大部分国家都无力进行高端科学研究。

美国得益于其全球金融资本中心的地位,数量庞大的资金进入到风险投资领域,为硅谷的高科技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于是盎格鲁-萨克逊和犹太两大金融资本体系,而美国的世界军事霸权地位是保证全球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的法宝。

笔者这里之所以将硅谷的成功因素拿出来讨论,其目的是为了探讨科技创新在我国实行的可能性以及其对我国锂电产业的影响程度。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大力发展本国高科技产业,口号无一例外都是打造“XX国家的硅谷”,比如以色列、印度、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不过在笔者看来,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国家都不可能搞出第二个硅谷,因为这些国家充其量只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一个而已。

那么中国的情况呢?这三个条件中,资金无疑是现阶段中国最不缺的,当下我们最“不差钱”呀。第二个条件也就是人才,最近几年国内高校每年培养的材料/电化学领域相关的博士研究生数以百计硕士研究生则是好几百,由于国内学术界日益饱和,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选择进入锂电产业界,因此国内中级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素质比较高而且数量也比较庞大。

在笔者个人看来,中国真正缺乏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和行业资历的高端领军型人才。虽然中国锂电界从来不乏拿着高薪的海归“大佬”,但实事求是而言,高端管理和技术方面领军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着中国锂电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笔者看来,对中国科技创新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在于第一个条件。美国前副总统拜登在2014年数次公开发表谈话“更大的开放性和普世人权的保护是促进所有国家创新的最好方式,中国也不例外”,认为“专制体制限制人们的思考,禁锢创新精神”,“美国的经济相比中国经济,至少有一个关键的优势:创新,而这种优势又依赖于美国自由”。他并不客气地说“中国缺乏创新能力”。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下拜登的上述言论,其实他主要说的就是硅谷成功的第一个因素背后的根本问题。

笔者并不完全认同拜登的上述言论,但是他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笔者看来,“李约瑟难题”不是难在没有人给出答案,而是给出了答案也无法实施和验证,再多纸上谈兵的答案也无济于事,无法实施的答案自然不能解决“难题”。如今,最高领导人的习总认真思考了李约瑟难题,他也是最有决心与能力去彻底解决这个难题的新一代领导人,笔者希望中国未来在科技与创新上的实践能够解决“李约瑟难题”。

原标题:JFD:科技创新对于中国锂电产业的现实意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产业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