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电力市场需求侧管理市场正文

需求侧管理由试点示范走向全面实施

2017-07-26 09:13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李灿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电网负荷智能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以本次列入需求侧管理技术参考首批目录的UT-D100C智能电网配用电协调控制系统/UT-D100C63能效协调管控系统为例,该系统应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包括微网动态平衡稳定控制技术、分布式电源接入、储能消纳等技术。其创造性地将微电网能量管理技术应用到需求侧管理和能效协调管控中,实现了最优用电运行和能源供需协调控制、需求侧负荷及能源(储能及分布式电源)自动响应,满足主站/调度对用户用电负荷的额定限制。“近年来,UT-D100C智能电网配用电协调控制系统已经在多个园区、楼宇、工厂,以及海军某部队等单位投运,成功实现了能效监测管理、智能微网需求侧响应、智能配电多运行方式下的能源协调、智能配电最优调控等应用。”刘粤海说。

随着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的发展,相应技术标准体系也在逐步形成,如GB/T31960-2015《电力能效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第1-第13部分)、GB/T32672-2016《电力需求响应系统通用技术规范》等。同时,一些各层次不同领域的标准也正在制定。“在能源行业,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平台)发展的基础条件已基本趋于完善,尤其是技术上已具备标准化的架构体系、功能要求、性能指标与建设/运行/管理规范等,将逐渐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模式。”刘粤海说。

2016年11月,《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特别强调需大力提高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对此,许之敏表示,现阶段国内电力需求响应还在起步阶段,实施较少,且尚未出台相关的具体技术标准。据了解,今年,江苏省已将电力需求响应作为有序用电的前置手段,即在电力供应紧张时,优先启动需求响应,如还有缺口再实施传统的有序用电手段。

智能协同支撑未来发展

近年来,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生态文明建设、能源消费革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都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许之敏表示,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推进电力消费智能化,实现电力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电力利用方式的变革,这是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未来的趋势和方向。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家智能诊断分析、负荷预测、智能负载深度协同、智能电气一二次融合等是未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要技术支撑。”刘粤海说。

对于如何建设更为完善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平台,刘敦楠建议:“一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南,推动实现企业用电在线诊断及评价、推荐技术申报等功能。二是依托工作平台探索建设全行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大数据系统。三是为用电主体和服务机构搭建服务桥梁,推广先进技术和示范项目,促进项目对接、产融衔接。四是鼓励各级平台互联互通,以信息化带动用能用电管理全面升级。未来应形成从单项采集到供需双侧互动的技术发展,以配售电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综合能源服务商为主体的推动力量。”

原标题:需求侧管理由试点示范走向全面实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需求侧查看更多>电网负荷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