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保护与控制政策正文

河南许昌印发许昌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9个方案

2019-02-11 16:14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关键词:电力装备输变电装备中国制造2025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增强产业协同优势。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物流配套、人力资本、服务网络等协同发展,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共生。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绘制动力电池及材料、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智能网联系统及核心部件、车身轻量化等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路线图,支持骨干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创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科研机构、优势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森源重工发挥研发团队的技术优势,创建国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中心,提升龙头企业研发创新带动能力。依托森源重工河南省电动专用汽车工程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整合许昌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与科技资源,建立许昌市整车及零部件检测试验基地、新能源汽车行业公共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增强新能源汽车开发实验能力,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检测试验基地。依托北京森源电动汽车技术研究院,持续加强与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试验所等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提升研发团队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领域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长葛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2.提升汽车金融和物流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出面向购买者的创新金融产品。持续推进森源重工整车企业和第三方金融公司等加快发展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支持森源重工以及新引进整车企业建立完善配套物流体系,积极搭建第三方物流共享平台,畅通整车及零部件外输内运物流通道。(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强化人才培育引进。认真落实“英才计划”等相关人才政策,扩大清华、北大等名校人才培训规模,大力引进和培育新能源及网联汽车高端人才。引导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学院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鼓励校企联合办学、设立实训基地,加大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4.构建服务保障网络体系。强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整合许继集团、城市公交公司、万里运输以及许昌市各类资源,以车联网运行管理系统为载体,建设覆盖全市新能源乘用车、公交客车、出租汽车、环卫车、快递物流车、充换电站等智能化、数字化服务网络。以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平台为核心,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设备事故预警信息系统及紧急处置机制,对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设备进行实时跟踪、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故障诊断,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安全责任明确、服务质量保障的固定综合服务站,开展新能源汽车保养、维修、测试等综合服务工作。(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管局)

六、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提升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的规模及竞争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补齐资源环境短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许昌的客观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将达到10万亿元以上。近年来,随着全省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持续推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有可为。但总体来看,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薄弱、政策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抢抓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培育一批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壮大一批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对于加快提升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业规模、水平,增强绿色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顺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趋势,强化标准约束和环境倒逼,聚焦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和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政策引导、市场牵引、龙头带动、开放合作、集聚集群,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电气、余能回收利用、超低排放改造、工业污水处理、土壤修复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压滤机(固液分离设备)等领域关键技术和装备,创新节能环保服务模式,有效提升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供给水平,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培育一批专业特色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创新能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培育形成1个500亿级节能环保产业园区、2个100亿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园区,培育和引进一批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骨干企业,全市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点。

二、重点任务

(一)高效节能电机及拖动设备

1.重点方向:加快电机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动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等技术和设备,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以及高压、低压变频装置、静态无功补偿设备、永磁调速装置和自控型电能回馈技术和设备,提高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研发节能型产品配套关键零部件技术,全面提升机电设备运行的能源利用效率。

2.产业布局:支持长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市、区),依托长葛市产业集聚区、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引导现有高效节能电机生产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和技术落地,生产推广高效节能电机定转子、稀土永磁高效节能电机、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高效节能曳引机等装备,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培育壮大高效节能电机产业集群。

(二)余能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开发工业炉窑余热余压回收梯级综合利用及蓄能技术,推进能源高效和分质梯级利用。研究余热锅炉强化传热、高效清灰和低温腐蚀防治技术。鼓励余热温差发电、新型相变储热材料、液态金属余热利用换热器等技术研发。研发推广矿井乏风和排水热能综合利用技术、非稳态余热回收及饱和蒸汽发电技术、火电厂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矿热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焦炉煤气提取氢气合成硅烷等各种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技术与装置。推广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烧结及炼钢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高效换热器、高效蓄能器、高效冷凝器等技术设备。

2.产业布局:鼓励禹州市、襄城县、建安区等县(市、区),引导煤炭、电力、水泥和焦化等高耗能行业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先进技术引进等方式,改造提升现有设备节能水平,自主研发应用先进的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技术与装置,进一步提高副产品附加值和能源利用效率。支持襄城县依托高纯度硅烷气龙头企业,在现有产能、技术和市场基础上,不断加强科技研发、生产建设、战略合作等,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硅材料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原硅材料产业园。

(三)高速节能电梯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发展超高速节能电梯、节能专用电梯、高端节能扶梯和人行道、节能乘客电梯、节能观光电梯、节能家用电梯等电梯产品和服务,研发应用高速电梯群控节能技术、控制技术、变频器再生能量回馈技术、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技术及新材料技术等新技术。积极开发节能电梯应用领域,推进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与应急电梯加装,创新发展逃生电梯、扶梯改造和立体车库等新型电梯产业。引导电梯生产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把全过程服务、终身服务贯穿于产品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的全过程,提升节能电梯制造与服务水平。

2.产业布局:重点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电梯制造龙头企业,完善提升曳引机生产、控制系统生产、电梯结构件生产、节能扶梯生产、产品检测、总装物流等电梯配套基地建设水平,加快中原电梯产业园内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中西部最大节能电梯生产基地。

(四)节能电气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发展中低压输配电装置、电能质量装备、智能互联输配电装备及系统集成、静止无功补偿装置、有源滤波成套装置等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广节能环保光伏箱变、智能逆变器、节能电磁电器、光伏构件、输变电冷却系统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高效节能卷铁芯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智能箱式变压器、高效节能变压器等产品,着力提高节能变压器市场份额。

2.产业布局:支持长葛市、鄢陵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县(市、区),发挥电力装备、高效节能变压器等装备制造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各类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条,提升节能电气技术装备研发和生产能力,着力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省节能电气装备生产基地。

(五)绿色建筑材料

1.重点方向:重点研究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智能建筑技术等先进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节能门窗、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制品、轻量化节水型卫生陶瓷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研发推广建筑模块化技术、高效节能新型墙体材料技术、超薄绝热保温装饰材料技术。加强适用于新型墙材的专用施工机具、辅助材料等研发与生产,开发推广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技术装备。开发适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强地面建材技术装备。发展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的围护结构体系,大力发展轻质、高强、保温、防火与建筑同寿命的多功能一体化装配式墙材及其围护结构体系。重点发展满足各类装配式建筑墙材的装配机具、高性能防水嵌缝密封材料、配套专用砂浆等。

2.产业布局:以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扩大绿色建筑规模、推广绿色建材、开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被动式建筑建设试点为契机,鼓励各县(市、区)依托龙头企业,积极研发引进相适应技术装备。支持禹州市、长葛市、魏都区、建安区等县(市、区),依托装配式建筑重大项目,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装备,建设一批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支持禹州市、长葛市、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市、区),依托陶瓷产业园、新型装配式保温墙体材料产业园和生态环保建筑新材料生产等重大项目,研发引进相关技术装备,有序发展绿色环保建材。支持魏都区、鄢陵县等县(市、区),引导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龙头企业,加大再生产品研发投入,扩大再生产品种类,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六)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推进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烟气脱硝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除尘脱硫技术和成套设备。大力研发推广细颗粒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多污染物协同处理等绿色工艺和装备。加速发展挥发性工业有机废气回收治理、恶臭气体和餐饮油烟治理及净化技术和成套装备,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高污染行业以特别排放限值或更高标准为目标的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研发生产室内空气净化消毒技术和设备。

2.产业布局:重点推动禹州市、襄城县、东城区等县(市、区),围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引导骨干企业强化与国内外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培育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支持长葛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县(市、区)依托产业集聚区,发挥环卫专用车、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优势,深化与国内高等院校战略合作,吸引国内外先进企业和技术落地,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集科研和环保装备制造、运维于一体的省级环保装备产业园。

(七)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发展城市污水提标改造和系统优化及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重点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污水再生利用技术,重点突破高盐废水、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块化技术、高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成套化设备。推广应用膜分离技术、膜法重金属脱除、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污泥脱水处理技术等。研发引进水循环利用等绿色工艺和装备。

2.产业布局:重点推动各县(市、区)依托现有污水处理企业,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以重点企业为主体,涵盖工程总承包、核心设备研发与制造、设施运维、药剂研发与供给的水污染治理产业链条,培育形成若干特色明显的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集群。支持禹州市建设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引导禹州市分离设备生产企业,大力发展推广压滤机等污水处理设备,着力打造集生产、制造、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型骨干企业。

(八)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研发引进异位热脱附、生物修复、植物修复、重金属钝化、原位注入等土壤污染治理关键技术装备,研究突破化学法修复技术及成本瓶颈,着力解决铬、镉、铅、汞等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板结酸化等突出问题。支持研发引进移动式重金属与有机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一体机等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开展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基础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2.产业布局: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任务,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培育装备成套化、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修复设备自动化的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装备企业。支持禹州市、长葛市、襄城县等县(市、区)结合受污染地块实际,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综合实力的环保科技企业,培育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集群。

(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围绕静脉产业园建设,引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垃圾焚烧技术装备产业化,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浓缩渗滤液处理技术装备,推动餐厨垃圾和城市污泥协同处置利用技术攻关。加快村镇低成本小型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开发示范。提升大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废钢、废铝、废铜、废镁等废旧金属的回收、分选、加工、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设备。

2.产业布局:支持魏都区、禹州市、鄢陵县等县(市、区),规划建设静脉产业园,加快建设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垃圾焚烧装备、餐厨垃圾和城市污泥处理设备生产基地,促进城乡低值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利用。加快静脉产业园、禹州环嘉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支持长葛市依托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示范效应,培育发展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和再生镁4大产业,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设备制造规模和水平,着力打造千亿级再生金属产业集群。

(十)节能服务业

1.培育壮大节能服务企业。支持禹州市、长葛市、襄城县、魏都区、东城区等县(市、区),推动钢铁、电力、建材、煤化工、造纸等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产品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构建“原产业+节能服务业”模式,开展专项节能服务业务,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供社会化节能服务,着力培育一批专业高效的节能服务公司。

2.培育发展节能专业机构。支持各县(市、区)发展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互联网+节能”等新模式,为产业园区和重点行业企业提供节能项目设计、节能设备采购、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及改造、节能量监测审核、人员培训、信息咨询、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等节能服务。鼓励节能服务机构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节能服务机构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推动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的数量、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

3.积极搭建节能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平台,对重点用能单位生产全过程各类能源介质全面监视、过程能耗管控系统技术分析及调度管理。培育发展社会化能耗监测、核查机构,为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数据服务。积极搭建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对接、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等服务平台,吸引节能服务企业和机构入驻,促进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

(十一)环保服务业

1.培育发展环保服务企业。鼓励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发展,支持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业务,从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型企业向涵盖产品、设备、咨询、监测、运维等服务为内容的环境问题综合解决型企业转型发展。鼓励环保服务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环保咨询、设施运营与管理服务等一站式污染治理服务。发展行业专业化服务,推动钢铁、电力、建材、煤化工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成立环保服务产业部门,开展专项环保服务业务,构建“原产业+环保服务业”模式,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化环保服务公司。

2.推行市场化专业化模式。以城乡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城市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参与静脉产业园建设,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环境治理特许经营等综合环保服务业。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收转运一体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模式。围绕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企业。

3.加快构建环保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环保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生产经营企业全过程大数据监测管理。培育发展社会化环境监测、检测和咨询机构,加强在线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等监测平台建设,实现数据、视频实时联网,提供数据检测和分析服务。依托我市骨干企业,吸引环保服务企业和机构入驻,积极搭建技术成果交易、信息、技术咨询、中介、金融等服务平台,为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修复、设施运营管理、绿色金融等领域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培育引进龙头企业

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色和产业基础,以市场换技术、强产业,开展针对性专项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龙头企业、一流的节能环保工程建设运营企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加大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研发团队引进力度,支持能源管理、节能技术、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重大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加强行业规范引导

按照国家发布的环保装备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推荐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引导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对标《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引导企业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引领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成套化发展。推进企业事业单位环保信用评价,建立环境保护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

(三)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1.积极搭建投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行绿色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或绿色债券。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第三方服务企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发改委)

2.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财税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加大节能技术改造、环保改造、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落实节能环保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3.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脱硫脱硝除尘电价等价格政策。进一步完善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置收费政策,构建覆盖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价格机制,推动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置服务市场化,探索建立农村地区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付费制度和城镇污水处理费市场化的形成机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电公司)

(四)实施重点建设工程

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提升、环境污染防治、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静脉产业园建设、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等工程,谋划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专项项目36个,计划总投资200亿元以上,2019年计划投资70亿元以上,促进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升。

1.重点行业能效提升工程。在电力、钢铁、化工、焦化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实施一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智能管理系统、热泵应用技术等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老旧锅炉更新改造、集中供热改造、燃煤锅炉改生物质锅炉、“煤改气”、“煤改电”等锅炉(窑炉)节能改造项目。实施一批清洁能源、节能技术改造、储能设备、节能设备等节能技术装备制造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

2.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在制药、农药、煤化工、橡胶制品等行业企业实施一批VOCs治理项目,开展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实施一批特别排放限值改造或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水污染治理方面: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运营等方式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和管理水平。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一批乡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畜禽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土壤污染修复方面:以中、轻度安全利用类耕地为重点,推进一批受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推进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协同监测、应急监测等监测制度,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形成覆盖县级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3.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开展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支持长葛市、禹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节能环保产业专业园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延伸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产业集聚优势明显、配套能力强、产业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劲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积极创建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禹州市政府、长葛市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4.静脉产业园建设工程。落实省静脉产业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一批静脉产业园,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厌氧处理、城市污泥干化等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实施一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城市污泥协同处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等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5.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立足基础优势,围绕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装备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的产业化示范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推动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五)加大科技创新支撑

1.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等方式,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创新平台、研发机构。支持节能环保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突出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区域、行业、企业不同层面技术创新、展示体验、供需对接、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促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供需信息精准对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工信局)

2.整合政产学研用优势资源,培育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技术研发、产业公共技术支撑、成果转移孵化等服务,增强联盟企业竞争优势。支持骨干企业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平台,实现技术精准研发,合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以及材料药剂。(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3.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中原百人计划”、“中原千人计划”和“许昌英才计划”等人才专项政策,加快培养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型、工程技术型高端人才,完善节能环保人才支撑体系。支持我市职业院校与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合作,开设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和应用型人才。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制度,为制定相关方案和政策提供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统计局)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活动,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装备查看更多>输变电装备查看更多>中国制造202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