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微型化与自供电电子系统的快速发展与高度集成化,迫切需要开发电化学微型储能器件,主要包括微型电池和微型超级电容器。其中,平面化微型电池和微型超级电容器因能直接在单一基底上与微电子器件集成,可成为独立的或补充的微电源,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吴忠帅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在微型储能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应邀在《先进材料》上发表题为《面向平面化微型电池和微型超级电容器的道路:从二维到三维的器件构型》的进展报告。
包信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微型储能器件在基本原理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一定要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他们后续将针对特定的应用展开研究。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微型化、柔性化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极大刺激了人们对与之匹配的微型储能器件的需求。吴忠帅告诉记者,微型储能器件主要包括微型电池和微型超级电容器,在微型机电系统、微型机器人、植入式医疗器件、射频识别标签、远程环境传感器、便携式和可穿戴电子产品,以及无线自供电微/纳米系统等方面提供可持续工作的动力源,实现电子器件对于柔性化、多功能化、集成化、微型化的需求。
此次他们的进展报告首先重点介绍了平面化微型电池和微型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包括从基本原理到设计原则,从堆叠型到平面内构型(叉指型)的几何构型,以及从二维到三维的器件构型;其次,探讨了关键电极材料、电解质、器件构型、微电极制备技术,以及电极/电解质/集流体等界面对微型储能器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高比能与多功能化平面微型电池和微型超级电容器的技术挑战、可行性解决方案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吴忠帅团队长期致力于二维材料及其微型储能器件的研究。据介绍,该团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电化学剥离掺杂、超分子分级自组装、二维纳米单元软模板等新方法,制备出石墨烯和掺杂石墨烯、超分子噻吩、黑磷烯、MXene、介孔氧化物/聚合物等多种二维纳米能源材料。
另外,该团队还开发了紫外光还原、掩模版辅助过滤的高效制备微电极的新技术,建立了高比能、柔性化、高安全微型储能器件的构建原则,研制出多种不同平面构型的微型储能器件,如离子液体凝胶基微型超级电容器、任意形状微型超级电容器、锂离子微型电容器、锂离子微型电池、锌离子微型电池。同时,还提出了微电极、导电连接体和柔性集流体一体化构筑新策略,以及研制出高集成度化微型超级电容器模块,输出工作电压超过100伏。
不过,吴忠帅表示,当前,堆叠型的锂离子微型电池已经在植入型医药器件方面有部分应用,但是叉指型微型电池、其他类型的微型电池以及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离大规模应用仍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目前,国内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研究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包括电极材料和电极制备技术,但是微型电池的研究仍落后于国外。”吴忠帅坦言。
吴忠帅指出,虽然微型薄膜电容器和电池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市场缺口很大,国内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只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扩展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而对于微型储能器件的规模化应用,目前仍需要解决大规模、低成本的简便制备技术,轻质的封装技术,器件的成本以及储能和产能系统之间匹配等问题。
自供能集成系统是主要方向
“为了满足各种微电子器件和微系统的运行要求,微型储能器件最大的挑战或难点在于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提升,同时还需要解决长续航的问题,以及多功能化器件的开发,例如,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吴忠帅称,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电极材料、电极制备、电解液选择、器件构型和界面接触五个方面总体考虑。
吴忠帅表示,微型储能器件的电化学性能主要由活性电极材料决定。具有纳米孔结构、高导电性、体积膨胀系数小的电极材料是实现离子与电子快速传输、长续航寿命的关键,其可以在实现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保持高的功率密度。另外,还要加强大规模、快速、低成本电极制备技术的开发力度。
此外,他还提出要重视高离子电导率、高安全和高电压电解液的研制,尤其是水系高盐电解液和全固态电解质的研发;二维和三维器件构型和结构的优化,设计具有更短离子传输路径、更大的比表面积、拥有丰富孔道的电极构型,实现在给定面积的最大比容量和能量密度;兼容界面的设计,包括电极与集流体之间、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构建良好的电子离子导电通路。
吴忠帅强调,随着物联网、5G智能化设备的兴起,微型储能器件未来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独立的自供能集成系统。该系统需要有效耦合产能(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储能(微型储能器件)和用能(微型传感器)的集成。此外,利用固态电解质构建全固态微型储能器件,有助于自供能集成系统的实现,将会不断促进民用柔性化、微型化电子器件的智能化和未来军用装备的高度集成化。
根据应用场景展开研究
采访中,包信和强调,微型储能器件下一步的发展要瞄准特定的应用场景,注重系统集成和优化。他指出,不同的应用对电池的特性要求是不一样的,有些要求高的能量密度,有些要求高的功率密度,研究方向和策略就要随之发生变化。但不管怎样,提高微型储能器件“续航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方面不外乎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一是从材料和工艺入手,提高器件的储电容量,二是从物理和控制入手,改善充电性能,例如,如果考虑植入式的应用场景,就可以考虑非接触式的充电方式。”包信和指出。
吴忠帅也表示,他们将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发展特定的应用场景的能量型或功率型微型储能器件,并采取新的策略和器件,继续提高微型储能器件的续航能力,发展高容量器件和非接触的充电方式。
另外,微型储能器件在可穿戴电子产品、微型自驱动探测器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这也对微型储能器件制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教授晏成林撰文指出,自卷曲技术在管状结构电极的制备和原位电化学研究上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制备微型能源存储器件上的应用价值,也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晏成林表示,自卷曲技术是利用材料内部存在的残余应力而实现二维薄膜材料自行弯曲的一种方法。相比于传统微纳制备工艺,这种方法可以在微米尺度下将二维薄膜电极材料有序卷曲排列,为微型储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有效、便捷的途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微型电池市场规模约为1.28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6.31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4%。各种终端应用市场的产品采用率提升是促进该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增长,微型电池的固有优势、医疗设备对紧凑型电
近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DNL21T3)吴忠帅研究员团队锌锰电池方面研究有了新进展,发展了低成本、规模化的丝网印刷技术,制备出具有良好商业应用前景、高度柔性、高安全和长寿命的二次水系平面化锌锰微型电池,相关进展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ScienceReview)上。
手指尖上的超微型电池原理图即便你不是一个电子产品爱好者,你也会注意到电子产品的体积正在惊人地缩小。Arduinos和RaspberryPi变得如此之小,它们可以植入任何手持电子设备。但是目前电子产品微型化遭遇了瓶颈,主要是因为电池无法做得更小,这就是为什么微芯片间谍设备和微型医疗植入设备目前还很难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加轻便高效的电池,如今已经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制作出一种小电池,由十亿个纳米孔,或者说是能产生电流的微孔组成。摄影:ALEXANDERKOZEN,马里兰大学ANSLAB实验室 撰文:WendyKoch微型化在电池研发的方面是一件大事,人们一直在追求能够储存更多能量的电池,为汽车、建筑和个人电子设备供电。直径只有人类头发八万分之一的纳米电池将带给人类光明的前景。它们将促进电动汽车和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动汽车一直苦于短暂的续航能力,而再生能源在无风和没有日照的时候,则需要存储的能量来维持运转。[$NewPage$]而最新的突破:&ldq
微型化在电池研发的方面是一件大事,人们一直在追求能够储存更多能量的电池,为汽车、建筑和个人电子设备供电。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加轻便高效的电池,如今已经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制作出一种小电池,由十亿个纳米孔,或者说是能产生电流的微孔组成。摄影:ALEXANDER KOZEN,马里兰大学ANSLAB实验室直径只有人类头发八万分之一的纳米电池将带给人类光明的前景。它们将促进电动汽车和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动汽车一直苦于短暂的续航能力,而再生能源在无风和没有日照的时候,则需要存储的能量来维持运转。而最新的突破:“纳米孔”则是微型化所达到的极
日前,内蒙古工业大学阿如罕教授课题组在《RareMetal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echanismresearchprogressontransitionmetalcompoundelectrodematerialsforsupercapacitors”的综述文章,分析总结过渡金属化合物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新能源发展迅速,电力系统能源结构日趋复杂,负荷随机性波动频繁,加剧了电网频率波动。而国内电力系统的调频任务主要由发电机组承担,存在响应速度慢、控制精度低的问题。维持电网频率在合理范围内,实现负荷需求保持平衡,灵活调频显得十分必要。大唐鲁北公司2台330兆瓦机组大唐鲁北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月2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ST金时提问:请问公司投资的新能源超级电容用途广泛吗?公司回答表示:超级电容器是介于传统电容器和充电电池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装置,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轨道交通、城市公交、起重机械势能回收、发电与智能电网、消费电子等领域。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30日,国家能源集团公布了新能源院1MW/5MIN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公开招标中标结果公告,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标该项目,报价706.2万元。根据招标文件,本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容量为≥1MW/5min,升压至站内现有的35kV间隔,最终接入已建110kV升压站。储能系统建设规模为≥1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25日国家能源集团发布新能源院1MW/5MIN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公开招标中标候选人公示。中标候选人情况如下:第一中标候选人: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报价706.2万元。第二中标候选人:煜邦智源科技(嘉兴)有限公司,报价634.015万元。本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容量为≥1MW/5min
1月18日获悉,山东淄博供电公司的储能式大电流短路冲击试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该公司成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首家具备储能式大电流短路冲击试验检测能力的地市级供电公司。淄博供电公司于2019年开始试点建设储能式大电流短路冲击试验室,并先后完成两期实验室改造升级。该试验室配置的大容量储能式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6日,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2MW超级电容储能系统集成试制、2MW飞轮储能系统集成试制招标。项目地址位于浙江杭州,2MW超级电容储能系统集成试制要求投标人提供(2018年至投标截止日)超级电容储能项目业绩至少1项或锂电储能业绩3项;2MW飞轮储能系统集成试制要求投标人提供(2018年1
11月1日,广东能源集团20兆瓦新型储能系统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新型储能系统示范项目”)并网投产,该项目是广东省首个“锂电+超级电容器”火储联合调频项目,已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新型储能系统示范项目场址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通过创新性采用“16MW/8MWh磷酸铁锂电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日前,力神电池所属天津力神超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新型超级电容器单体及其首个高电压模组产品研制。据悉,该产品采用国内领先的结构设计,稳定性高,同时整个装配生产过程采用全自动生产线,整条产线布置MES系统,对每道工序、每个产品实现全程可监控、追溯,有效保证生产产品质量及
近日,许继集团承接的华能集团福建罗源电厂超级电容混合储能辅助火电机组AGC调频示范项目全功率投运成功,标志着“超级电容混合储能辅助火电机组AGC调频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成功实施,该项目也是国内首个大容量超级电容混合储能调频项目。许继为该项目提供了8套2.5MW储能调频PCS升压一体机系统和6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江苏无锡太湖新城20千伏设备能源互联网改造工程项目超级电容储能系统成交候选人公示,中标候选人第一名为烯晶碳能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据招标公告,该江苏无锡太湖新城20千伏设备能源互联网改造工程项目超级电容储能系统采购招标人为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本招标项
国内新能源储能器件隔膜开发商「柔创纳科」于近日再次获得数千万元A2轮投资,投资方为中金传化基金。这是公司继2022年底完成金鼎资本数千万元A1轮融资后,不到半年时间内第二次获得知名机构加持。截止本轮融资后,柔创纳科已累计完成五轮融资,融资总额接近壹亿元。本轮融资主要用于超级电容隔膜产能的
据巨湾技研微信公众号消息,2月8日,“巨湾技研储能器件与系统生产基地”主体结构在广州市南沙区正式开工。巨湾技研储能器件与系统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大道东涌段东侧,占地面积约1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2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含电芯生产车间、电池安全实验车间、试验车间、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有关项目验收结果公示的通知,用于柔性印刷电子的石墨烯基材料与含储能器件研发、高品质石墨烯和新型二维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及其电子与光电器件应用研发、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开发和工程化示范验收合格,石墨烯基复合碳负极材料的
2021年1月18日,今朝时代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举行了科研合作签约仪式。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伟强、先进储能材料及器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徐永进、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建军、先进储能材料及器件实验室副主任王臣,以及今朝时代董事长张俊峰先生、常务副总经理杨国庆先生出席了合作签
主讲嘉宾:苏方远,中国科学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体系及工艺开发、碳材料电化学过程模拟、基于多孔电极理论的储能器件仿真、机器学习在储能器件开发中的应用等。作为负责人及执行负责人完成和主持国家、山西省和国内外企业委
苏方远,中国科学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体系及工艺开发、碳材料电化学过程模拟、基于多孔电极理论的储能器件仿真、机器学习在储能器件开发中的应用等。作为负责人及执行负责人完成和主持国家、山西省和国内外企业委托项目十余
苏方远,中国科学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体系及工艺开发、碳材料电化学过程模拟、基于多孔电极理论的储能器件仿真、机器学习在储能器件开发中的应用等。作为负责人及执行负责人完成和主持国家、山西省和国内外企业委托项目十余
摘要:随着高性能储能装置的快速发展,电化学储能材料要求拥有更高的容量,更高的性能和超长的循环寿命。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开发新的电极材料和能量系统。基于石墨炔的材料的研究不但丰富了碳材料的家族成员,在储能领域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来源:微信公众号“MaterialsViews”ID:materi
引言:随着可穿戴电子产品市场的不断增长,柔性和可穿戴式储能装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纤维形状的电池显示出独特的一维结构,具有优越的灵活性、小型化潜力、对变形的适应性和与传统纺织工业的兼容性,特别有利于可穿戴应用。近年来,在纤维形状电池领域的研究前沿,除了具有更高的性能外,多功能化、
在各种储能技术中,电化学储能具有更高的效率、更长的循环寿命、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好的可持续性等优势,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近来,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电化学储能装置的主流,然而由于锂资源稀缺、价格高昂和安全问题,仍需寻找更好的替代品。钠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和多价电池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但仍然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