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海上风电报道正文

秦海岩谈海上风电演讲稿全文

2020-07-07 09:21来源:风能专委会CWEA关键词:秦海岩海上风电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能明白@会客厅”第三期节目《新能源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讲述海上风电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相关阅读:PPT | 秦海岩谈海上风电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附视频)

以下为演讲稿全文: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能明白@会客厅”,让我们明明白白聊能源。这期会客厅节目内容,是我本人在江苏南通所做的关于海上风电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一个报告。

最近业内对海上风电比较关心,尤其是明后两年海上风电存在政策的调整,将取消对海上风电的补贴,因此,现在很多省份,包括广东、江苏等在商议是不是能接力中央政府的补贴,继续支持海上风电的发展。

江苏南通对海上风电产业非常关注,认为海上风电可能是未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解决当地能源清洁化的一个重要抓手,正着力打造一个海上风电产业聚集区,建设海上风电母港。6月份,南通邀请我专门去做一个关于海上风电发展的报告。难得有地方政府对风电行业这么关心和支持,因此,借此机会,我与我的同事一起,将海上风电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未来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目的是通过阐述海上风电发展的过程,讲述行业如何从一个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从一个个小小的示范项目,发展到今天的单台风机已达到十兆瓦级的过程。去年,欧洲的一些海上风电项目招标已经出现了不需要补贴的项目,电价不再需要补贴,这些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海上风电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让我们回顾历史,再对海上风电下一步的发展做出展望。希望这样的梳理能对大家有所启发,特别是决策者、从业者对海上风电发展能有一个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这也是本期节目的初衷。

报告的题目叫《海上风电:新能源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为什么起这个题目呢?我在本次演讲的后面会具体讲到。15世纪,欧洲为了开拓新的贸易通道,恰逢当时航海技术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更大吨位的船舶,罗盘、指南针这样的航海的设备,可以满足远航的需求。大航海时代自此启动。从此奠定了欧洲经济繁荣的基础,打开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机会,使人类对我们生存的地球,对地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意义非常重大。

如今,全球能源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大量的化石燃料导致了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导致一系列能源安全,地缘政治冲突等等,我相信,通过开启新能源大航海时代,一定能找到一条通过发展清洁的、可持续的、可再生的能源,从而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能源的大航海时代,海上风电无疑是一片新大陆。海上风电潜力巨大:资源潜力巨大,产业潜力巨大,希望所有的风电人,包括关心可再生能源事业的人,能凝心聚力,一起把海上风电继续做大做强,做成我国一个新兴的产业,带动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的发展。希望这期节目,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最后再次感谢三一重能对“能明白@会客厅”的大力支持。接下来,我们正在策划的几期活动,将瞄准一些热点和关心的问题,邀请行业顶级专家学者为大家答疑解惑。也希望其他企业能像三一重能一样支持能明白@会客厅,把节目越办越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各位风电行业的同仁,非常高兴有机会就海上风电议题进行交流,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海上风电:新能源大航海时代新大陆》。为什么是这个主题,大家听我讲完可能就明白了。

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从无到有,首先有一个想法,再到研发出初步的技术,通过小规模示范验证,再到技术成熟发展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都不是一帆风顺。基本上要10年,20年,30年甚至50年这样长的周期。风电产业同样如此。

因此,我首先想给大家推荐三本书:一本是《从海盗船到黑色直升机》(新版名为《技术简史》),一本是《集装箱改变世界》,另一本叫《光电帝国》,这三本书分别讲述了通讯行业、集装箱为代表的全球物流流运输行业、电力行业等三个行业,三本书详细描述了这三个行业各自是如何用几十年的时间发展成具有全球基础作用的行业,中间所经历的艰辛和挫折。很多企业在此过程中成长,也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衰落,期间,成就了各式各样的伟大企业家、技术专家。海上风电行业自1991年来已发展了30年,也遵循了同样的过程,所以,我想先谈谈海上风电这30年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第一章节主题:昨天的故事,让梦想照进现实。我将讲述海上风电是如何起步,又有哪些经验教训的故事。

这是全球意义上的第一个海上风电场,1991丹麦Windeby风电场。上世纪90年代前,丹麦99%的能源都靠进口,丹麦为了保证能源安全,提出要作出变革。丹麦风资源很好,没有煤和太阳能,如何做?有人自然想到了一点:利用风能来改善能源自给的情况,实现能源的独立,能源的安全。因此,到1991年时,丹麦的陆上风电已经发展到了190万千瓦,单机容量也从55千瓦发展到了750千瓦,处于领先地位。这时,丹麦的先行者提出,本国的陆上面积有限,风资源尚不能满足丹麦的电力的需求,怎么办?是不是可以发展海上风电?有这么一群风电工程师,诞生了一个想法,自然而然,有了Windeby海上风电项目。

这个项目非常小,当时安装了11台450千瓦的Bonus风电机组(Bonus现在已并入到西门子公司。)总装机只有不到5MW。正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示范项目,引爆了海上风电产业。当时开始这个项目时,很多人认为海上风电是不可能的事,是不现实的,是天方夜谭。有人认为,一台风机怎么能在海上能运行呢,如果出现故障也根本没法维修,保养维护都是复杂的工程,将面临非常大的困境。当时很多人就等着看笑话,但是项目最终成功了,项目总工运转了26年,直到2017年后才拆除。

丹麦一个国家的海上风电之梦,开启了全球海上风电的大产业!

1995年,丹麦接着又做了一个包括10台500千瓦机组的5MW风电场。Tuno Knob风电场,使用维斯塔斯的风机。以现在的标准,风电场总装机容量非常有限。

时光进入2000年,市场已经有了兆瓦级机组,丹麦又做了Middelgrunden风电场,使用西门子机组,装了20台2MW的机组,总装机容量40MW,算是比较大的一个项目。(http://www.delgrunden.dk/)

实际上,从1991年开始,到2001年的这十年间,基本上都是在试验示范,目的是验证海上风电到底行不行,这是早期示范阶段。主要看这些技术在海上是否可以执行下去。

从2002年开始,经过前十年的摸索,探索,试验,示范,大家认为在海上搞海上风电是可行的,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希望通过扩大规模,然后走向商业化。在试验示范阶段,开发不计成本,也没有商业化的考量。而要再进一步,任何一个产业都要考虑商业化的问题。所以,丹麦又率先开始做商业化的海上风电场。

进入2002年,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风电场,丹麦Horns Rev 1项目。上面这张风电尾流图片也被广泛地引用,用以描述风电尾流对风电场的影响。什么是尾流?图片中的雾气很明显地显示了它的影响。当风吹过去的时候,雾气到后面慢慢才能扩散,这就是尾流。因为前面的风机挡住了风,使后面的风速减缓,形成这样一个现象。(参考:风能科普|风是如何吹过风机叶片的?)

丹麦Horns Rev 1项目,我为什么要给它起一个“成功还是失败”的标题?先说一下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80台2MW的机组,总装机16万千瓦,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2002年建成,到2003年,每台机组平均每天都要出两次故障,1年半的时间里,出了75000次事故,出海调试不计其数。最后不得不把风机拆下来,运回岸上重新查勘,其中有47台全部打开更换部件,导致损失巨大。

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故障?主要是当时对很多的海上机组的运行条件没有考虑周全。比如说通风散热不是单独循环的,是海风直接进到机舱里面,导致对机舱主要部件的腐蚀,另外,包括叶片的控制系统策略也频繁出现问题,变压器等等都有各种故障。这时候才意识到,海上风电并不是那么简单,不能简单地把陆上的风机简单改造加强投放到海上就可以稳定运转。

这是第一个商业化的海上风机项目,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说我说它虽然是成功的,但也有了深刻的失败教训。

这是2006年荷兰的Egmond Aan Zee项目,108MW,用了36台维斯塔斯v90 3MW机组,这在当时是最大的机组。但是这36台风机,也相继发生了齿轮箱断裂、蹦齿等故障。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得不把其中很多齿轮箱拆下来,运到岸上重新更换,给维斯塔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从上述两个项目可以发现,海上风电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商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许多多海上环境方面的困难和技术的不成熟等因素的考量,所以说海上风电在商业化初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当然,只有经历过这些挫折之后,再进行技术探索,大家才会看到海上风电还有很多的问题和技术需要去完善,去解决。

同期,在国外海上风电商业化过程中,中国海上风电也在探索。我们并不是在默默无闻。这是我国在2007年,“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由中海油利用其在渤海湾废弃的一个导管架,改装一台金风1.5MW风电机组安装完成。这是中国第一个海上风电机组。

进入2010年,东海大桥风电场项目,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真正商业化的海上风电场。项目同样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个,当时风机比较难买到,2010年国际上风机供不应求,欧盟正值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上风电恰好出现了一个小高潮,风机紧缺。一方面是造价的直线上升,80欧元每兆瓦时的电价,涨到了170欧元每兆瓦时,另一个方面设备供不应求,产业链还不成熟。在向深海远海走得更远过程中,造价节节攀升,海上的第一个商业化阶段,不光没有降低成本,在2002年到2011年间,成本反而有一个小的上升。就在这个时候,我国想开发东海大桥风电场,买不到风电整机,国外企业无法保证提供机组,还附加了很多苛刻条件。

总之,2010年中国想搞海上风电,国外的同行多数认为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经过华锐风电、东海大桥风电公司、中交三航局等,包括一些设计单位的共同努力,自强不息,我们最终把东海大桥风电场给建起来了,克服了很多困难。在技术方面,因为是淤泥的土壤,单桩技术用不了,只好采用八桩的平台,当时也缺乏海上吊装的装备,只能在岸上组装之后再采用整体吊装等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秦海岩查看更多>海上风电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