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表2. 2016-2020年全国电力消费要点
二、2025、2030用电量预测
采用“分类用电增量累加法”预测2025和2030年用电量需求。对“分类用电增量累加法”的说明如下:第一步:分别计算出三次产业及居民用电量年均增量基值。本文采用2017-2020年各分类用电量增量值的平均值分别作为各类别用电基值,分别是0.007、0.24、0.084和0.071万亿千瓦时。
第二步:分别设定2021-2025年、2026-2030年三次产业及居民用电量的调节系数。调节系数设定主要参考政策要求、环保约束、科技发展等综合因素。调节系数>1,说明政策鼓励,发展速度快于前阶段;调节系数<1,说明政策严控,发展速度慢于前阶段。
本文的第一产业用电调节系数取值1.1,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粮食安全为重中之重,新型农业、畜牧业等加快发展,用电需求加快。
第二产业调节系数取0.9,原因主要是考虑到未来各地用能双控政策的实施、对高载能产业差异化电价的清理、各地碳减排工作的开展。
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的调节系数分别取为1.2、1.2,原因主要是考虑到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新基建大规模投入使用,生产型服务业和消费型服务业大加快发展,社会电气化程度提高,人均生活用电量快速增加等因素。
各次产业与居民用电量年均增量基值与各自调节系数的乘积,分别成为2021-2025年、2026-2030年的计算用年均用电量增量。2021-2025年各用电类别计算用年均用电量增量为0.0073、0.216、0.101和0.085万亿千瓦时;2021-2025年各用电类别计算用年均用电量增量为0.008、0.194、0.121和0.102万亿千瓦时。
第三步:计算各年的用电量及2021-2025年、2021-2030年的年均增速、用电结构等指标。
采用“分类用电增量累加法”的计算结果如下:
表3.2025年、2030年用电量预测结果
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2025、2030年与2020年相比,第二产业用电量占比持续降低,分别降低3和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占比持续增加,分别提高1.7和3.6个百分点;居民用电占比持续提高,分别增加1.2和2.7个百分点。“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分别是4.92%和4.51%。
笔者分别采用“前4年增速滚动加权法”测算(前四年的权重由远及近分别是0.1、0.2、0.3和0.4),测算结果是,2025年、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分别是9.39和11.54万亿千瓦时,2021-2025、2021-2030年增速分别是4.57%和4.39%。
两种方法相互验证。本文分析采取“分类用电增量累加法”的计算结果。
三、2025、2030电源结构预测
本文预测以各类电源2015-2020年均新增装机为基础(考虑到生物质、余热余温余压发电装机规模较小,本文预测忽略)。
表4.2015-2020各类电源年新增装机(亿千瓦)
燃气发电年新增装机量为火电与煤电之差,为0.1亿千瓦/年。
各类电源利用小时数如下表:
表5. 各类电源利用小时数(小时)
利用小时数参考了2015-2020年各类电源的数据,煤电和气电在“十五五”时期小时数减少,主要考虑到更多新能源发电并网后的电量替代作用。
考虑到电力系统的消纳新能源能力,分析中,设定2021-2025年各年新能源新增发电装机上限为1亿千瓦,2026-2030年各年新能源新增发电装机上限为1.4亿千瓦。
考虑到核电和水电建设周期长,核电2021-2025年均新增装机规模与2015-2020保持一致,2026-2030年均新增装机规模提高1倍;同期水电年均新增装机规模为2015-2020年的1.5倍。
燃气发电由于可以为系统提供较好的调节性,有利于消纳新能源发电,因此,需适度加快。2021-2025、2026-2030年均新增气电装机规模比2015-2020年提高1倍。
根据以上主要边界条件,2025年和2030年的电源结构如下:
表6. 2025、2030年电源结构、装机占比及发电量占比
2025年、2030年,非火电发电量占比分别为40.4%、47.7%。
2021-2025,2026-2030年,煤电新增装机分别是1.45和0.86亿千瓦,新能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新增分别是5亿和7亿千瓦,2021-2030年均新增装机1.2亿千瓦。
从以上分析可知,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未来十年我国电源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主要包括:
1.风电、光伏发电年均装机将保持在1亿千瓦以上的增量,其投资规模占比将从2020年的24%,增长到2025、2030年的35%和45%。
2.煤电建设进一步减缓,煤电装机占比从2020年49.6%,持续降低到2025、2030年的41%和33%。
3.核电在“碳达峰”过程中发挥正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十五五”时期,应该确保年均7-8台核电机组投产。
4.燃气发电需要保持一个倍增的发展速度,为大规模新能源发展做好支撑作用。
5.水电由于我国已开发程度较高,今后需要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投产规模即可。
四、投资预测
下表给出近年各类电源造价数据。
表7. 主要电源类别千瓦造价(元/千瓦)
根据电源结构预测数据,可得到分电源投资规模如下表:
表8.2021-2025,2026-2030年分电源投资情况(亿元)
从电源投资总量上看,“十四五”“十五五”时期年均电源投资规模都有万亿元,要较大幅增长(十三五电源投资最大的2020年,也仅为5244亿元),即未来十年电源年投资投规模都要较2020年翻番增长。
下表给出了电源投资结构。从电源投资结构上看,风光发电无限“风光”,占据半壁江山。2021-2025年,2026-2030年,风光新能源发电投资占比分别是55%、61%,而煤电同期仅为12%和5.6%。核电建设在2026-2030年必须加快,同时气电也要加快。
表9.2021-2025、2026-2030年电源投资结构
参考以往电网与电源投资比例关系,大致可以估算电网投资规模。下表给出了“十三五”电网与电源投资情况。
表10.2015-2020年电网、电源投资情况(亿元)
可见,除了2020年外,其余年份电网投资均超过电源投资。2015-2020年平均网源投资比为1.45。照此计算,每年的电网投资将在1.5万亿元左右。如果按照网源投资比为1计算,电网每年的投资规模也在万亿元左右。
综上,“碳达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资本的“盛宴”,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投资机会。每年电源和电网两类投资规模都接近2万亿元,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建立政府主导的“绿色转型基金”、鼓励绿色金融创新等方法,另一方,可以考虑采取公共基础设施REITs等金融工具,加大对存量的电源、电网基础设施的盘活,挖掘存量价值,减轻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碳达峰”对于电力系统而言,是一场势在必行的自我革命,将加速从碳基能源主导向清洁能源主导,可以说这是一场改变电力系统基因的革命。金融圈中,资本可以在二级市场靠“讲故事”实现“钱生钱”,但在电力系统中,安全可靠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石。因为“碳达峰”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肯定会有很多问题出现,政策的、技术的、资金的等等,这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协同发力,更需要为曾经辉煌的煤电等“弱势”产业给予支持,为如此庞大的资产、如此众多的人员找到出路和新机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分析报告《2005全球能源评论》,主要内容如下:#x2022;nbsp;全球能源需求在2024年增长了2.2%,增速快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所有燃料和技术的需求在2024年均有所增长。增长主要由电力行业引领,电力需求激增了4.3%,远高于全球GDP3.2%的增长速度,这一增长主要受到创纪录的高温天
最近,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凭借“新型高可靠110千伏移相器成套技术及关键装备”,首创满足电力潮流频繁调节需求的高可靠移相器技术,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形成良好的创新发展生态,为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开辟了能源发展新的征途。在过去,电力
DeepSeek通过模型算法优化,在显著降低训练成本与能耗的情形下,实现了与国际顶尖大模型相当的智能水平。对于算力行业的电力需求而言,一方面,DeepSeek的系列优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芯片运算,降低当前算力行业的电力需求;另一方面,DeekSeek将适配更多的国产GPU芯片,有效缓解“卡脖子”问题并激发社
德国联邦统计局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2.3%,占总发电量的59.4%,达到历史新高,这一占比明显高于欧盟47.4%的整体水平。数据显示,风能依然是德国最主要的能源来源,占总发电量的31.5%;光伏发电同比大幅增长10.4%,达到595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3.8%;水力发电
3月3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做好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典型案例(2025年)及第七批参考产品(技术)申报工作的通知。本次申报重点方向包括电力可调节负荷资源开发及应用、需求响应、电能替代、新型用户侧储能、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协同、能源数字化管理、用能智能化控制、电能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加速赋能,人工智能为千行百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和电力可以结合出什
今年是山东实施“外电入鲁”战略20周年。记者日前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获悉,20年间山东已累计接纳省外来电1.22万亿千瓦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能源生产与消费大省。“2005年以前,山东电网一直未与外省互联,是全国少数独立省网之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调控中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月26日,云南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云南省电力需求响应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补偿标准。响应补偿标准单位为元/千瓦·次,起步阶段仅提交单段报价。其中:(一)邀约型削峰响应补偿按调控时长确定上下限,最终补偿标准由当次市场竞价形成。(二)实时型(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典型案例(2025年)及第七批参考产品(技术)征集工作的通知。本次征集重点方向包括电力可调节负荷资源开发及应用、需求响应、电能替代、新型用户侧储能、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协同、能源数字化管理
北极星储能网讯:近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陕西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知,其中提到,建立并完善与电力市场衔接的需求响应价格机制。根据“谁提供、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通过实施尖峰电价等手段提高经济激励水平。鼓励和引导新型储能、分布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陕西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励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产业促进节电降碳。强化综合能源服务商、负荷聚合商等新兴经营主体培育。鼓励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电力交易、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2025年1-2月广西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及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显示,1-2月累计全社会用电量全区总计388.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详情如下: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2025年1-2月广西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及全社会用电量。其中2月工业用电量全区总计109.95亿千瓦时,1-2月累计工业用电量全区总计232.06亿千瓦时。详情如下:
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2日公布,2024年广东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6176.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68%。该年度广东电力市场为广东省内工商业用户降低用电成本约355亿元(人民币,下同)。2015年中国开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其中,改革重点之一即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实行市场开放准入,引入竞争,放开
2月份,吉林省全社会用电量85.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1%。全省全口径发电量95.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3%。全省原油产量32.49万吨,同比下降9.88%;原油加工量74.00万吨,同比下降0.54%。天然气产量1.42亿立方米,同比下降2.4%;天然气消费量3.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7%;原煤产量50.52万吨,同比下降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日,贵州省黔西南州能源局发布1-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及发电量数据。1-2月,全州全社会用电量32.28亿千瓦时,增长4.39%(南网用电11.32亿千瓦时,增长15.14%;地网用电20.96亿千瓦时,下降0.62%);工业用电量20.57亿千瓦时,下降1.31%(南网用电2.47亿千瓦时,增长12.28%;地网用
算电协同有望成为电力消费新增长点——2025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观察在宏观经济长期向好,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技术能级不断跃迁下,“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得到广泛认同。算力、电力协同有望成为电力消费的新增长点。3月26日,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举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31日,安徽省能源局发布2025年2月电力数据简报。截至2025年2月底,全社会电力装机容量约12710万千瓦,其中火电6303万千瓦、风电930万千瓦、太阳能4578万千瓦。2025年2月,全社会发电约2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2%。全社会用电267.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1%。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5年1-2月浙江省内发电量680.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9%。分类型看,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45.88%,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6.15%,核电发电量同比下降3.05%,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03%,太阳能同比增长61.95%。其中2月全社会发电量322.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34%。2025年1-2月浙江省全社
用电量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特点,其增速常常与经济增速走势一致。但近年全国用电量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增速6.8%;全国GDP1349084亿元,增速5.0%。同期,浙江省全社会用电量6780亿千瓦时,增长9.5%;浙江GDP90131亿元,增速5.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26日,陕西电力交易中心发布了关于推进入市发电企业下网用电参与市场交易工作的通知,要求入市发电企业10千伏及以上下网用电量应于2025年6月份全部进入市场。通知中提到,相关发电企业按照附件核查,完整、准确填报对应下网用电户号、户名等信息,4月2日前邮件反馈至陕西电力交易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25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2024年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披露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意愿、行动、绩效等情况。《报告》指出,2024年,江苏全年全社会用电量达8487亿千瓦时,比2023年的7833亿千瓦时增长8.35%。2024年国网江苏电力保障省内能源应发尽发,积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2025年1-2月广西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及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显示,1-2月累计全社会用电量全区总计388.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详情如下:
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2日公布,2024年广东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6176.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68%。该年度广东电力市场为广东省内工商业用户降低用电成本约355亿元(人民币,下同)。2015年中国开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其中,改革重点之一即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实行市场开放准入,引入竞争,放开
2月份,吉林省全社会用电量85.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1%。全省全口径发电量95.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3%。全省原油产量32.49万吨,同比下降9.88%;原油加工量74.00万吨,同比下降0.54%。天然气产量1.42亿立方米,同比下降2.4%;天然气消费量3.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7%;原煤产量50.52万吨,同比下降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1日,贵州省黔西南州能源局发布1-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及发电量数据。1-2月,全州全社会用电量32.28亿千瓦时,增长4.39%(南网用电11.32亿千瓦时,增长15.14%;地网用电20.96亿千瓦时,下降0.62%);工业用电量20.57亿千瓦时,下降1.31%(南网用电2.47亿千瓦时,增长12.28%;地网用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31日,安徽省能源局发布2025年2月电力数据简报。截至2025年2月底,全社会电力装机容量约12710万千瓦,其中火电6303万千瓦、风电930万千瓦、太阳能4578万千瓦。2025年2月,全社会发电约2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2%。全社会用电267.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1%。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5年1-2月浙江省内发电量680.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9%。分类型看,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45.88%,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6.15%,核电发电量同比下降3.05%,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03%,太阳能同比增长61.95%。其中2月全社会发电量322.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34%。2025年1-2月浙江省全社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25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2024年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披露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意愿、行动、绩效等情况。《报告》指出,2024年,江苏全年全社会用电量达8487亿千瓦时,比2023年的7833亿千瓦时增长8.35%。2024年国网江苏电力保障省内能源应发尽发,积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5年1-2月,甘肃省全社会用电量296.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累计3.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47%。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量均保持正增长。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3.36亿千瓦时、同比增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电力行业持续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4.6%,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再创新高。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仍是主力,连续两年突破3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量占总发电量增
一、全省发电情况截至2月底,全省装机容量20943.85万千瓦,含统调电厂14397.12万千瓦,非统调电厂6546.73万千瓦。2月份,全省发电量496.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8%,年累计发电量1010.2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83%。其中统调电厂累计发电量868.2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34%,非统调电厂累计发电量141.99亿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74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0.2%、12.4%、9.7%。分产业用电看,第二产业强势领跑,工业经济韧性显现。2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46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4%。强劲表现既与春节后制造业产能快速释放有关,更得益于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