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附重大电力能源项目】重庆市“十四五”规划:统筹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发电、煤电灵活性改造

2021-03-11 17:0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十四五能源规划煤电天然气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

紧扣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增强安全清洁的多元化能源供给能力。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巩固拓展市外煤炭、电力和成品油等供应渠道。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消除煤矿安全隐患。加快推进外电入渝,增加市外清洁能源输入,挖掘市内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建设多能互补分布式清洁供能体系,鼓励综合能源服务和智慧能源发展,培育能源新业态、新生态。发挥好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基地作用,加快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积极引入市外气源,构建市场化竞争格局。

构建内畅外通的多渠道能源设施网络。优化升级市内能源网络,提升市外能源入渝通道能力。加快建设“疆电入渝”输电通道,完善川渝电网主网架结构,推动西北电入渝第二输电通道前期工作。推进重庆电网“双环两射”主网架建设,论证渝东北与主城都市区电网第二输电通道,促进地方电网与统调电网互联互通。适度超前规划建设配电网,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提升全市供电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推进国家输气干线和市域管网互联互通,配套建设天然气(页岩气)区块与输气干线的联接工程,完善市域管网规划布局,形成以跨区管网为骨干、区域支线为辐射的蛛网式管网格局。推动成品油管道扩容改造,联通西北、华南油源输送管道,论证沿江成品油管道,构建多油源互济互保供应体系。深化与陕煤集团战略合作,推动陕晋蒙、新甘宁等“北煤入渝”运输通道能力建设。

构建灵活高效的能源储备调峰体系。统筹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发电煤电灵活性改造、电力需求侧响应和储能等供需措施,不断增强电力系统运行调节和调峰能力。优化成品油仓储设施布局,形成以长寿、江北为中心,万州、黔江、秀山、永川、合川为支撑的油库仓储体系。加强储气设施建设,形成以地下储气库为主、CNG和LNG储备站为辅、可中断用户为补充的多层次调峰体系。加强储煤基地布局建设,重点提高煤电企业存煤能力。到2025年,储气调峰能力达到38.6亿立方米,燃煤电厂常态存煤水平达到15天以上。

有序提升城市公共充电桩、换电站覆盖能力……

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电网,建设能源大数据中心、智能调度中心和交易平台,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

推广纯电动车1.6万辆,新建充电设施3万座以上;

加快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节能评估审查与监察,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严控高耗能项目。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改造提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科研力度,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数据运用,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有序推进“煤改气”,稳步推进电能替代,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专栏9 重大能源项目

电源基础设施。建成重庆电厂环保迁建、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疆电入渝”配套电源项目。建设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和五洞岩风电、石柱风电、巫溪风电、黔江五福岭和麒麟风电、奉节风光水清洁能源、城口大巴山新能源、巫山清洁能源项目。研究论证奉节、巫山、綦江(二期)等抽水蓄能电站和安稳电厂“上大压小”项目。

电网基础设施。新建哈密北—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及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天府南—重庆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及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永川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重庆电厂环保迁建500千伏送出工程、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送出工程、中梁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巴南新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续建渝北金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研究论证大足、秀山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天然气(页岩气)开发项目。推进涪陵、南川页岩气和潼南—合川、开州罗家寨常规天然气稳产增能,力争永川—荣昌、铜梁—大足、綦江、武隆、梁平、复兴等区块页岩气商业化开发,持续推进巫溪—宣汉、忠县—丰都、彭水等区块风险勘探。

油气储运设施。建设川气东送二线、渝西天然气管网、渝东北天然气管道、铜锣峡、黄草峡储气库和巴南一品油库,建成中航油西南战略储运基地(长寿),搬迁伏牛溪油化品仓储基地,规划研究沙坪场等储气库。

储煤设施。完成重庆港江津港区珞璜作业区改扩建。

全文内容如下: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渝府发〔2021〕6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21年2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2月

目 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第四节 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章 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第一节 聚焦科学主题“铸魂”

第二节 面向未来发展“筑城”

第三节 联动全域创新“赋能”

第四章 加快培育创新力量

第一节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三节 培育产学研融合新型研发机构

第五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一节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第二节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第六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节 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第三篇 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

第七章 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第一节 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

第二节 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

第八章 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第一节 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第二节 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第三节 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

第四节 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第四篇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第九章 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第二节 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

第三节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

第十章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一节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第三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第四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

第十一章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第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

第二节 促进产业数字化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第十二章 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

第三节 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第四节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节 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第五篇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 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第十三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一节 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二节 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

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消费

第一节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第二节 优化消费需求管理

第十五章 拓展投资空间

第一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第二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

第六篇 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十六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十七章 持续推进城市提升

第一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第二节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十八章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二节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第三节 推动城乡融合改革试验

第七篇 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第二节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第二十章 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第二十一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二十二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一节 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

第二节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第二十三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节 优化涉企公共服务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八篇 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第二十四章 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

第一节 畅通出海出境大通道

第二节 打造内陆口岸高地

第二十五章 推动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发挥内陆开放龙头带动作用

第二节 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

第二十六章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第一节 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第二节 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

第三节 推动开发开放平台转型升级

第二十七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

第一节 加快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节 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第九篇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第二十八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十九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第一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二节 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第三节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十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第二节 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协同发展

第三十一章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第一节 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和业态

第二节 全面升级配套设施

第十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第三十二章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第三节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第三十三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一节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二节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第三节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

第三十四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第二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第四节 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第五节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

第三十五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

第二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第十一篇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第三十六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第二节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三十七章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第三十八章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二节 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

第三节 加快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第三十九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节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第四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第四十章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第一节 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

第二节 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

第四十一章 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第二节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三节 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第四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第五节 建设体育强市

第四十二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第二节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第四十三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二节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第十二篇 统筹发展与安全 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第四十四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四十五章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第四十六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第四十七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第三节 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第四十八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第四十九章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第十三篇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第五十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第五十一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第五十二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第五十三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第五十四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市

第五十五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路线,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一章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行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重庆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最具战略指引意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重庆视察指导并对重庆提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重庆赋予了战略使命、带来了重大机遇;最具历史性意义的是,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重庆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告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最具根本性意义的是,我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推动重庆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方兴未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左右,“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加快建设。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7.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3.3倍,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一区”与“两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降至1.84∶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设市场主体212.7万户。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52.5%。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动态识别的19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民生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62万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

当前,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八项行动计划”三年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备注:1.带*为五年年均增速,带【】为五年累计数;2.长江干流水质采用新标准统计,增加了总磷等指标;3.2020年最终数据以市统计局发布为准。

第二节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市改革发展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能级还不够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社会治理有待加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高度重视重庆发展,给予有力指导和重大支持。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使重庆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市场预期、社会预期。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地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新一轮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有助于我市进一步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有助于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充分释放全市高质量发展巨大潜能。

谋划我市“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确保重庆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进。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我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十四五”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内陆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高质量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万元/人。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5%。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初见成效。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干线铁路营运里程超过3100公里。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长足进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努力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初步建成,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初步建成。

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出海出境大通道体系更加完善,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明显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巩固。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加强,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

治理效能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专栏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1.png

2.png

3.png

4.png

备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带*为规划期平均数。

第四节 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市将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将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重庆“三个作用”发挥更加突出,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创新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全面建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科技强市、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和健康重庆基本建成,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到那时,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重庆将崛起在祖国西部大地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能源规划查看更多>煤电查看更多>天然气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