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售电服务评论正文

建立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的联动机制 形成电价与碳价有机融合的价格体系

2021-06-23 13:18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作者:杨昆关键词:电力市场电能替代碳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提出我国力争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为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双碳”目标导向下,分析把握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十四五”能源电力发展态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ID:zgdlqygl  作者:杨昆)

“十三五”电力生产消费呈现新特点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年均增长5.8%。电力行业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7%,电力消费弹性系数0.99,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气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电能替代推动电气化水平逐年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国电能替代规模累计超过8000亿千瓦时,推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21.2%提高至2019年的25%左右(2015~2019年分别为21.2%、22.1%、23.3%、24.6%、25%),累计提高近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27%左右。

二是生产生活各领域电气化率持续提升。居民生活电气化率达30.5%左右,比201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领域电气化率达25.5%左右,比2015年提高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建筑领域电气化率为16.5%左右,比2015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交通领域中,铁路的电气化程度高、且提升明显。2015-2019年,全国铁路电气化里程从7.5万公里增长到10万公里,电气化率从61.8%提升到71.9%。电动汽车发展迅猛,并将持续高速增长。2015-2020年,全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从33.2万辆增长到400万辆,占汽车总量比例从0.2%提升到1.4%。

三是产业用电量增速显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速分别为6.3%、4.3%、10.0%和8.5%,与“十二五”相比,第一产业、城乡居民生活、第三产业分别提高5.0、1.1、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用电量年均增长4.4%,其中,化工、建材、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等四大高载能行业年均增速为3.4%,比“十二五”时期回落2.5个百分点;汽车、计算机通信等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年均增速达6.4%,超过同期制造业2个百分点;2020年三季度以来,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过10%,成为工业复工复产中的一大亮点。

与2015年相比,2020年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分别提高2.8和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降低4.6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所占制造业比重比2015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四是新业态用电量体现经济增长新活力。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相关行业用电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以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年均增长11.5%,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年均增长1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年均增长21.6%,新能源车辆整车制造用电量年均增长23.2%,风能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年均增长50.2%,光伏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年均增长84.6%,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年均增长89%。

电力低碳转型持续加快,绿色发展动能强劲

从电源投资看,非化石能源投资比重上升到九成。“十三五”期间,煤电投资规模逐年下降,全国重点发电企业煤电投资额从2015年的1061亿元,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382亿元,煤电投资所占比重从27%下降至2020年的7.3%。非化石能源投资比重持续上升,从70.5%上升至90.2%;其中,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77.1%,当年新增非化石能源装机1.4亿千瓦,创历史新高。

从发电装机看,煤电装机容量比重历史性降至50%以下。截至2020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2亿千瓦,“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6%。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年均增速达13.1%,占比从34.8%升至44.8%;新能源装机占比从11.3%升至24.3%,五年累计提高13个百分点。2020年底,全国全口径煤电装机容量10.8亿千瓦,完成了2020年底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这一规划目标;“十三五”期间,煤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3.7%,占比从2015年的59%下降至2020年的49.1%,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

从发电量看,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速快、增量占比高。“十三五”期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年均增长5.8%。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年均增速达10.6%,高出同期煤电发电量增速7.1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从27.2%升至33.9%,提高6.7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量合计为1.01万亿千瓦时,占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量的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6%。

从清洁能源消纳看,弃风弃光弃水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十三五”以来,国家、行业和企业共同加大清洁能源消纳力度,效果显著。2020年,全国平均弃风率和弃光率分别降至3%和2%,弃水电量也明显减少,其中云南弃水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投运“十四交十六直”30项特高压工程,在运线路总长度达4.1万公里,为水电和新能源基地电量大范围消纳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看,电力能效水平持续提升。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我国装备技术水平和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电力节能减排不断取得新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累计达9.5亿千瓦。2020年全国供电标煤煤耗为305.5克/千瓦时,比2015年降低9.9克/千瓦时、下降3.1%;火电厂用电率为5.3%,比2015年降低0.8个百分点、下降12.5%;线路损失率为5.6%,比2015年降低1个百分点、下降15.4%。

农网改造升级深入推进,为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

农网改造升级投入加大。“十三五”初,国家出台《关于“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意见》,开启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累计投入农网改造资金9662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国电网企业每年在35千伏及以下等级电网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合计投入1.18万亿元,占电网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45.7%。

乡村用电条件持续改善。通过农网改造升级,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7%。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电力行业农网供电可靠性提升、解决贫困地区用电难问题、光伏扶贫产业发展三项扶贫工作成效,这是党中央对电力行业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和肯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破解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难题,为农民增产增收、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提高对“双碳”目标的认识,实现这一目标的目的,是为了破解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以清洁绿色方式满足人类用能需求,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提升人类福祉。我们既要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又要在实施路径中,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综合考虑转型发展与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关系,尽可能做到低成本减碳、高质量发展。

面对“双碳”目标,电力行业任务艰巨。“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电气化进程加快,将推动电力需求保持刚性增长。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9.5万亿、11.3万亿、12.6万亿千瓦时,“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4.8%、3.6%、2.2%。从电力的特性看,传统能源、新能源转换为电力,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我国能源燃烧占全部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4成左右,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以及能源消费实施“双控”措施,节能减排取得巨大成绩。随着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提升,更多碳排放从终端用能行业转移到电力,电力行业碳减排压力将持续加大。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工业促进自身碳减排、支撑全社会碳减排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包括:新能源为主体的电源结构,高弹性的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源网荷储、多元互动,及以电为中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等,通过统一高效、有机协调的电力市场,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紧密链接、稳定有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加快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供应格局

一是保持风电、太阳能发电快速发展。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在开发、送出和市场消纳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在“三北”地区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化电源基地,实现新能源集约、高效开发。积极开发中东部风能、太阳能资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东南沿海海上风电基地建设。以风电、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推动风电、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完善新能源发电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新能源发电的竞争力。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全国风电装机分别达到4亿、6亿、10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5亿、9亿、15亿千瓦。

二是积极推进水电、核电、气电电源的开发。以西南地区主要河流为重点,加快推动流域调节作用强的龙头电站开发,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开发。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全国常规水电装机分别达到3.9亿、4.4亿、4.8亿千瓦,抽水蓄能装机分别达到0.8亿、1.2亿、1.5亿千瓦。

坚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方针,启动一批沿海核电项目。“十五五”“十六五”期间,核电年均增加8~10台机组;2025年、2030年、2035年,全国核电装机分别达到0.8亿、1.3亿和1.8亿千瓦。

合理布局、适度发展气电,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全国气电装机分别达到1.5亿、2.35亿、3亿千瓦。

建设高弹性、数字化、智能化电力系统

一是打造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适应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需要,促进系统各环节全面数字化、智能化。建立全网协同、数字驱动、主动防御、智能决策的新一代调控体系。加强源网荷储多向互动,多能互联,推进多种能源形式之间的优化协调,提高电力设施利用效率,提升整体弹性。加强预测预警体系建设,保障极端事件下的电力系统恢复能力。

二是持续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煤电功能定位由主体电源逐步转变为调节电源,需大规模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从整体上提升机组的灵活调节能力。要加强规划引导,有序安排改造项目,30万千瓦、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应优先实施灵活性改造。同时要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保障煤电机组的合理收益。

三是大力加强储能体系建设。加快抽水蓄能建设。既要推进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电站容量百万千瓦以上的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又要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抽水蓄能项目,对具备条件的水电站进行抽水蓄能改造。完善电动汽车参与系统调节的激励机制,不断提升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互动水平。鼓励各类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的开发应用。

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提升能效水平

一是贯彻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节约的能源是最清洁、高效、优质的能源,节能提效是减排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推广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升钢铁、建筑、化工、交通等重点行业用能效率,大力推动各行业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

二是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形成电能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电气化升级,深挖工业窑炉、锅炉替代潜力。大力提升交通领域电气化,推动电动汽车、港口岸电、公路和铁路电气化发展。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电能替代。大力加强用能领域标准建设,预计到2025年、2030年、2035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31%、35%、39%;2020~2035年,预计全国替代电量达到1.7万亿千瓦时。

三是积极推动多元互动的综合能源服务。构建智能互动、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现代电力服务平台,满足各类分布式发电、用电设施接入以及用户多元化需求。深度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鼓励引导大用户参与实施需求响应。积极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提高负荷的可调节性。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建设。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运转、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体系,出台灵活的电价政策。加快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有序开展容量市场和输电权市场建设。

二是积极发挥碳市场低成本减碳作用。继续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分步有序推动其他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分阶段引入CCER、碳汇等交易产品,建立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探索区块链、绿证在碳市场中的应用。加强发电企业参与碳市场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企业碳资产管理工作,努力降低发电企业整体低碳发展成本。

三是探索建设全国电-碳市场。建立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的联动机制,将现有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管理机构、参与主体、交易产品、市场机制等要素深度融合,构建主体多元的竞价体系、减排与收益相关的激励机制,以及“统一市场、统一运作”的交易模式。形成电价与碳价有机融合的价格体系。

有关政策建议

建设电为中心的现代能源体系

世界各国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加快促进能源转型向清洁主导、电为中心转变。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能源发展规划时,将建设以电力为中心的现代能源体系作为一项原则,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落实责任,有序实施。

加大创新发展力度

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力度。制定和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电力新技术标准制定,实施新能源并网、储能、氢能、碳捕集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鼓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共建“双碳”目标下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建议加大产业、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市场机制,发展绿色金融,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形成完整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减排产业链。

作为电力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联合组织,多年来,中电联加强智库建设,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顶层设计,开展新能源、综合能源、电力市场建设、智能电网等方面的调研,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成立电动汽车与储能、电能替代、售电与综合能源服务分会,筹建风电、太阳能发电分会等,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大工作力度,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是对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的一场大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必胜信念,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十四五”关键期,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年05期,作者系中电联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

原标题:杨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市场查看更多>电能替代查看更多>碳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