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政策正文

北京高精尖产业规划:发展大功率风电机组!

2021-08-23 09:44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组智慧运维北京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智能制造与装备

以“优品智造”为主攻方向,全面增强装备的自主可控、软硬一体、智能制造、基础配套和服务增值能力,以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带动北京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重点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昌平、房山等区,力争到2025年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其中智能装备部分达到3000亿元。

(1)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智能机器人领域聚焦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的“4+1”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生态。重点发展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纳米、外骨骼等医疗健康机器人,警用、消防、空间/水下/核环境作业等特种机器人,柔性力感知、仿生柔性交互等协作机器人,智能停车AGV(自动导引运输装备)等自主移动机器人。突破仿人/仿生机器人前沿技术,提高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传感器、编码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自动化成套装备领域促进高端数控机床、传感与控制系统、检测与装配设备等自主研发与产业化。

(2)智能专用设备。提高新能源、科学仪器、应急救援、文物保护等细分领域智能专用设备供给能力。重点布局昌平能源谷、怀柔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发电机高性能控制技术和基于大数据的风电场群智能运维装备;建设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聚焦光电、质谱、真空、低温等领域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展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开发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获取与抢险救援等应急装备;研制基于物联网的馆藏文物预防性监控与保护装备、文物无损便携专用检测分析设备、文物防震装备系统等创新产品。

(3)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加快互联网科技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企业赋能融合,鼓励行业设计院所、软件供应商和成套装备制造商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体系,发展预测性维护、远程维护、协同设计制造、制造资源租用等新模式,提高本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能力。

(4)智能终端。鼓励VR/AR智能头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头显)、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产品等新型智能终端的原创设计与开发,促进产业链协作,支持企业从单一产品向多样化产品生态圈拓展,重点布局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平未来科学城等区域。支持消费电子企业产品序列化、生态化发展,促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整机带动和应用牵引,突破5G终端先进制造工艺、核心芯片、基础元器件、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短板,开发轻薄便携、智能互联的创新产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终端融合创新,丰富5G终端产品供给与应用平台。支持行业应用智能终端企业专业化、精密化发展,研发智能传感设备、实时通信与传输设备、智能控制与处理设备、高精度安检安防系统等创新产品,拓展面向行业应用的智能终端管理、监测、运维等服务。

(5)航空航天。聚焦商业航天卫星网络、航空核心关键部件、无人机等领域,发挥央企主力军作用、激发民企创新活力,重点布局顺义、大兴、丰台、海淀等区。商业航天卫星网络领域以卫星网络星座和运营平台建设为引领,发展商业液体火箭、卫星、地面终端设备、核心软硬件的研制、系统运控、运营服务等关键环节;与5G、车联网等产业协同,拓展一批卫星网络应用场景;推进空间计算、空间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优化“南箭北星”产业布局,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航空核心关键部件领域发展航空发动机叶片、航空器材、航空电子等核心部件制造,做强飞机维修、发动机维修和加改装产业,培育航空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无人机领域健全产业链,推动小型航空发动机、氢燃料动力系统、飞行控制、机载探测感知设备等核心部件在京产业化,发展新能源无人机,推动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和应急抢险等场景应用,加快适航审定、标准制定、安全认证、检测评估等中心建设。

(6)轨道交通。以丰台区为重点,以列车通信和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领域为突破口,向高端整车及关键零配件制造、工程技术服务、运维管理等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通信信号和智能控制系统领域提高自主可控能力,加快下一代列车运行控制、车车通信、互联互通全自动运行、自主感知智能列车安全保护等领域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高端车辆及关键零部件领域强化整车研发设计和集成能力,开发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空轨)、磁悬浮等城市/城际轨道交通车辆产品,加快轨道交通行走、制动、牵引、线路等技术创新,研发轻量化车体、新一代轮对轴承检测设备、车辆部件自动化检修设备等;把握列车进入架修和大修密集期趋势,提高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能力。轨道交通工程装备领域发展复合式盾构机、双模盾构机、双护盾硬岩TBM(隧道掘进机)等,研发双轮铣装备、全浮动共振破碎机等创新产品。

4.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

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速实现碳中和为目标,以智慧能源为方向,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布局昌平、房山、大兴等区,力争到2025年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500亿元。

(1)氢能。重点布局昌平能源谷、中关村房山园和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以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和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为牵引,开展绿色氢能全场景示范应用;加快蓝氢、绿氢制备项目建设,发展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双极板、车载储氢瓶及站内储氢罐、新型电解制氢装置、高压加注成套设备等新材料和装备。北部地区全面布局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南部地区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氢能供应、整车制造和应用示范,实现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

(2)智能电网和先进储能。支持能源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重点布局昌平能源谷、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怀柔科学城中心区等区域,发展柔性输变电设备、智能变电站成套装备、配电网成套设备、储能设备,推动智能变压器、超导直流限流器和超导电机等示范应用;发展智能化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并网关键装备,推动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装备研制和产业化;鼓励电力能源服务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建设能源互联网云平台、智慧能源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设一批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和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园区。

(3)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并支持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绿色关键工艺系统、先进适用环保装备系统、水资源优化系统、终端产品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绿色提升等领域集成应用,提升行业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帮助企业加强生产过程精细化调控,提高电气化率和余热余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4)智慧化节能环保综合服务。鼓励节能环保服务由单一领域向水、气、土、废多领域协同和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多面源系统解决转变,培育智慧化综合服务商;鼓励服务商应用数字技术促进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智慧化,形成“监、治、控”全过程一体化智能管控。

(三)做优“北京服务”四个创新链接产业

1.区块链与先进计算

聚焦算力、算法、算据三大领域,发展先进计算专用芯片等算力新器件,强化智能算法体系结构,提升算据字节量,重点布局海淀、朝阳等区,支持区块链与先进计算和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融合应用,力争到2025年区块链与先进计算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6000亿元。

(1)先进计算系统。围绕计算芯片架构设计、创新发展处理器及系统级仿真器,升级人工智能框架、芯片、工具集的性能,搭建硬件仿真、建模和测试平台,促进产品算力、算法处理速度和精度提升,建设先进计算专用服务器产业化基地;建设基于专用超高速区块链芯片的区块链算力平台、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通用智能系统平台等新型算力平台,形成全面智能的计算服务,推动算力技术和服务相关企业聚集。

(2)区块链开源平台。充分发挥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作用,构建并完善长安链软硬件技术体系,围绕区块链高性能、安全性、隐私保护、可扩展性等方向,支持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跨链协议、智能合约等技术迭代;建设长安链开源底层技术平台以及基于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的区块链专用芯片、模组、硬件和长安链技术体系;建设区块链支撑服务BaaS平台(区块链即服务平台)、统一数字身份等关键基础性数字化平台,形成赋能数字经济和数字政府的区块链应用方案。

(3)区块链应用。全市范围布局区块链全场景建设,聚焦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电子签章、城市码、碳交易、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等典型应用场景落地;引导更多企业通过参与区块链应用场景建设持续打磨技术,开展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培育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区块链+”企业,构建区块链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推进长安链生态联盟建设,推动产学研用相关主体协同创新,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块链产业开放生态。

2.科技服务业

面向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布局“三城一区”、城市副中心,形成5个以上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专业化、集成化、市场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塑造北京科技服务品牌,力争到2025年科技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5万亿元。

(1)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与工程技术服务。研发服务围绕前沿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支持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开展高端仪器设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设计服务围绕高精尖重点产业,培育一批设计领军人才和机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大数据需求分析、设计工具、模拟仿真、快速制造等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支持机构向设计、研发、生产等全过程延伸,鼓励行业组织、新型研发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联合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行业标准及检验检测方法研究。工程技术服务支持机构从咨询、策划、规划向工程管理、数字化交付等全过程服务转变,鼓励提供智能化、数字化服务。

(2)创业孵化、技术转移与科技金融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大力提升硬科技孵化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硬科技孵化器,开放供应链资源、产业投资基金和市场渠道,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技术转移服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技术转移部门,面向科技成果的评估、筛选、对接、运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利用“科创板”和“新三板”做大做强。

(3)知识产权服务与科技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网络存证、跟踪预警等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服务创新;科技咨询服务重点发展战略咨询、管理咨询、工程咨询、信息咨询等专业化咨询,鼓励科技咨询机构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化、集成化服务。

3.智慧城市

在北京全域打造智慧城市应用场景,鼓励全域场景创新,吸引各行业、各领域新技术在京孵化、开展应用,加速形成创新生态,带动相关产业在京落地发展,力争到2025年,智慧城市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5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接近万亿,打造3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工程,培育多家千亿市值企业。

(1)底层通用技术。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对接合作,重点突破操作系统、智能感知系统、隐私计算等薄弱环节。探索建设空间计算操作系统平台,支撑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探索用软件定义和驱动物理世界;建设未来智能系统平台,融合行业数据集、国际领先算法模型以及大规模算力等资源要素,提供底层通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服务;建设隐私计算基础平台,打通“数道”“链道”,形成多域协同、自主可控、安全隐私的可信智能计算基础环境。

(2)城市感知体系建设。建设综合多种传感器的城市感知网络,带动传感器等感知终端以及相关通用光电器件等感知设备发展。建立全市感知终端“一套台账”,强化各部门、各类型感知终端统筹管理;推进智慧杆塔等感知底座组网建设,实现多种设备和传感器“一杆多感”综合承载;建设全市统一的感知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感知数据共享和应用;提升城市感知的智能监测和边缘计算能力,提升城市感知大数据融合分析效率;重点加强对交通状况、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部件等要素的实时感知,形成动态城市画像,形成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一体化智能交互能力,支撑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服务;依托城市码推进“人”“企”“物”城市基础感知数据的融合关联和共享,构建万物互联的感知体系。

(3)城市数据融合服务。深化数据专区对金融科技、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数据供给,推动向企业、科研院所和公众开放数据,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和生态,吸引和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

(4)城市运营开放平台。开放交通、市政、医疗、教育等领域应用场景,鼓励优质企业“揭榜挂帅”“毛遂自荐”参与场景建设,利用“大场景”开放培育“大产业”;推进智慧城市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为企业、科研院所提供数据和基础设施,基于开放场景进行新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建立创新产品、方案与场景对接机制,快速将创新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在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康养等领域孕育一批智慧城市运营商,构建服务公众智慧生活的创新生态系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力发电机组查看更多>智慧运维查看更多>北京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