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政策正文

北京高精尖产业规划:发展大功率风电机组!

2021-08-23 09:44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组智慧运维北京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推动市域内“研发+高端制造”跨区协同。支持区位毗邻、资源互补的区开展产业协同试点示范,打造一批跨区的产业协同发展走廊。重点支持“丰台区+房山区”在轨道交通领域、“海淀区+昌平区”在智能终端领域、“丰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区”在航空航天领域、“朝阳区+顺义区”在智能制造与装备领域加强协作。

支持东城区、西城区发挥国际交流、信息、科技、人文优势,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延庆区、门头沟区围绕发展定位,结合资源禀赋,积极承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创新成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四)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立足京津冀整体谋划高精尖产业发展,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制造、数字资源优势,以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加速科技赋能津冀传统产业,协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采取“产业基金+智能制造”方式,鼓励北京企业通过“母子工厂”等模式在津冀布局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共同完善区域产业生态,构建分工明确、创新联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1.推动三个重点产业协同率先突破

(1)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示范。推动京津冀规模化、协同化布局氢能产业,重点布局制备、运输、存储、加注和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环节。北京聚焦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终端应用,推进氢燃料电池堆和高端整车制造;支持天津发展储氢材料设备、加氢站成套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支持河北发展风能制氢、工业副产氢,加强氢能供给,研发高压车载储氢系统、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氢储运技术及管道输氢特种材料,壮大储氢上游环节。

(2)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完善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京津冀汽车产业生态圈,加快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和示范应用,提高自动驾驶功能装备率。北京重点突破传感器、处理器芯片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巩固车载计算平台、信息安全、车路协同等优势技术;支持天津建立比较完备的整车及重要零部件研发制造产业体系;支持河北发展车载光学系统、定位系统、互联网终端、集成控制系统等模块。

(3)工业互联网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加快推进京津冀联网协同智造,支持北京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头部企业对接津冀生产制造资源,加速赋能津冀传统产业。北京重点培育一批工业大数据、智能传感与控制等跨行业跨领域的集成服务商;支持天津围绕重点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应用推广;支持河北遴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典型行业开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

微信图片_20210823093429.png

2.构建环京产业协同发展三个圈层

(1)依托北京向外50公里左右的环京周边地区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以一体化为目标,加强与廊坊北三县、固安、保定涿州、天津武清等周边地区发展协作,促进北京“摆不开、放不下、离不远”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产业链就近配套。梯次布局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增强必要的生活物资保障能力。加快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向城市副中心聚集,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加强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出台鼓励产业向廊坊北三县等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布局的政策。

(2)依托北京向外100公里到雄安、天津打造京津雄产业功能互补圈层。围绕疏解和承接功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强化京津联动,唱好“双城记”,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学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

(3)依托北京向外150公里到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城市打造节点城市产业配套圈层。沿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交通通道,推动产业要素沿轴向集聚,构筑产业配套圈。沿京津走廊,打造科技研发转化、先进制造业发展带,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北京重点发展智能整机、关键零部件、系统解决方案,支持天津重点发展高端结构件、新材料;沿京保石走廊,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强化北京创新资源与保定、石家庄产业发展结合,提高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医药健康等合作水平,推动产业协作项目落地,北京重点发展储氢用氢技术、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创新药研发,支持河北重点发展制氢运氢、汽车配件、原料药;沿京唐秦走廊,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共建唐山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重点打造新材料、智能装备产业链,北京重点发展新材料和智能装备研发,支持河北重点发展材料生产、高端结构件加工;加快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科技冬奥”带动作用,深化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支持北京沧州渤海生物医药园、承德云栖大数据基地、深州家具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

微信图片_20210823093433.png

五、加快产业基础再造筑牢发展新根基

坚持软硬两条战线同时突破,夯实“核心技术、创新平台、企业主体、产业设施、产业人才”五大基础,攻克一批短板和“卡脖子”技术,锻造一批长板和“杀手锏”技术,增强高精尖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创新资源优势加速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化。

(一)夯实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基础

1.推动“补短板”“锻长板”齐头并进。发展高端芯片、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提高关键基础材料的性能、质量稳定性与自给保障能力,研发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先进工艺,突破制约产业链升级的瓶颈,提升北京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编制高精尖产业“卡脖子”攻关清单,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滚动实施,以整机攻关带动零部件突破,以软件定义带动系统研发,以适配验证促进技术迭代升级,逐项突破短板产品和技术,逐步提升国产化配套比重,实现一批“卡脖子”技术产品“从无到有、从能用到好用”。建立成熟完整的28nm及以上节点工艺体系,加快补齐大生产线供应链短板,推动实现关键装备、零部件和材料的自主可控;建设一条应用国产技术装备的智能工厂示范线;建设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道路。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等北京具备技术竞争优势的领域,制定完善“首台(套)、首试产、首流片、首批次”政策,持续支持领军企业和创新机构超前部署颠覆性领跑技术研发,储备和转化一批领跑全球的创新技术、先进产品,巩固扩大技术领先优势。

2.建立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聚焦高精尖产业重点领域,实施产业“筑基”工程。建立“整车整机企业发榜—创新企业或创新联合体揭榜—揭榜企业挂帅攻关—发榜企业认可采购”的机制,鼓励揭榜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赛马”,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制突破进程。支持在京创新主体主动承担揭榜攻关任务,对揭榜攻关成功的技术和产品,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和推广。强化产业链创新协作,以重点基础产品和工艺的关键技术、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先进工艺、公共试验平台、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的“一条龙”应用为抓手,促进终端设备和集成系统与基础技术协同创新,建立上中下游分工协作新模式。对高精尖产业重点攻关项目,建立政府与创新联合体对等持续投入模式。支持央地协同创新,共同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

微信图片_20210823093436.png

(二)筑牢产学研用联动的创新平台基础

1.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方向优化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以市级产业创新中心为重要支撑、以社会企业研发机构为底层节点的创新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基础、检验检测、产业大数据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强化产业共性技术的支撑能力。支持创新平台以关键共性技术和跨领域交叉技术的研发、转化、应用为重点,加速自研产品技术产业化。重点在石墨烯、光电子等领域新设立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创新中心。鼓励各区或企业建设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到2025年每个重点产业方向都有国家级或市级创新平台布局。

2.畅通创新成果产业化渠道。建立“三城”创新成果转化的遴选机制,实施创新成果转化“接棒”工程,支持建立集中承接“三城”创新成果转化的园区,促进“三城”重大创新成果接力支持和优先在京转化。完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扩散机制,支持高精尖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技术革新与改造升级。支持领军企业、转制科研院所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跨领域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为联盟成员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

微信图片_20210823093440.png

(三)培育融通协调的企业主体基础

1.集聚壮大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出台鼓励领军企业创新发展政策,支持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集聚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引领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鼓励“链主”企业整合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广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生态融通发展等模式,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设立海外研究院、全球创新基金,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开展全球化创新。支持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重大发明,面向海内外实施兼并重组,成为国际“链主”企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力发电机组查看更多>智慧运维查看更多>北京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