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金融绿色信贷评论正文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的发展

2021-08-27 16:05来源:《中国金融》作者:陈冲 王军关键词: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碳中和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需要逐步压缩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占经济的比重,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要商业银行在帮助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产线改造、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碳中和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实现碳中和目标会产生大规模的绿色投资需求,将为有准备的商业银行提供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增长的机会。

巨大的宏观投资机会。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估算,实现碳中和需要累计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每年GDP的2.5%。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2019年新增绿色资金缺口0.62万亿元,绿色投融资需求仍以年新增1万亿元的规模增长。面对百万亿级的绿色投资资金缺口,需要商业银行积极参与。

监管部门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将壮大绿色金融市场。2021年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召开“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易纲行长指出,人民银行将致力于构建强有力的政策体系,发展丰富多元的市场体系以及加强国际协调,为实现碳中和发挥积极作用。金融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将催生百万亿级的绿色金融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巨大发展机遇。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要完成这些投入,单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中国对绿色金融的支持,提升了国际机构对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信心。根据德意志银行的预测,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或将在2060年增至100万亿元人民币。

碳交易市场发展带来全新的中间业务收入机会。2020年底,中国已在八个地区(广东、湖北、天津、北京、上海、深圳、福建、重庆),以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大高耗能行业为主,商业银行、企业、第三方碳排放资产管理机构、碳排放交易所共同参与形成了碳排放交易体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开展碳金融服务可以发挥三种重要作用:一是提供碳交易过程中交易结算、资金清算和托管等业务;二是为节能减排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增加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三是帮助市场形成对碳信用资产的中长期价格预期。商业银行通过积极参与碳市场的建设,增强碳市场的金融属性,有助于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反映碳资产真实价值的价格发现机制。对于具有碳交易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还可扩展存款来源,扩大中间业务。

碳中和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中国承诺在30年的时间内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是欧洲主要国家碳中和时间的一半,任务紧迫,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经济增长范式的改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有完成,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将迎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将推动中国企业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信贷支持方向的选择,考验银行的业务发展能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将进入以绿色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结构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低效高耗能行业或企业将面临更多限制,倒逼高耗能行业或企业技术进步,科研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风险。绿色转型过程中,区域经济面临新的发展不平衡风险。高碳企业较多的区域或省份,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增长压力,这些地区的资源型企业将越来越难以获得政策和金融支持。一些碳排放高的省份将面临更大的碳减排和绿色转型压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面临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资源型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匮乏、高科技人才短缺、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挑战。

绿色转型带来银行资产价值变化的风险。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时70年,美国将用时43年,中国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并且我们还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时间短、曲线陡。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更加突出,银行业需要重视评估和管理其环境和气候风险。在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加大落实《巴黎协定》力度的背景下,由于应对气候变化而带来的转型风险,对许多产业和有气候风险敞口的商业银行来说会越来越凸显。目前,中国的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充分理解气候转型的相关风险,普遍缺乏对气候转型风险的前瞻性判断和风险防范机制。

“双碳”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策略

发展碳中和业务是商业银行面对机遇和应对挑战的必答题,是履行社会责任、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监管要求、防控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迫切需要,更是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战略愿景

为更好地适应碳中和趋势,商业银行应长期、全面、深入地贯彻碳中和战略,强化绿色金融布局,打造国际一流的碳中和金融机构。一方面,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支持,实现客户和业务的碳中和;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管理碳足迹,将对企业的信贷资源和利率与企业的碳足迹挂钩,同时减少自身业务经营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商业银行实施碳中和战略的步骤,既要与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相协调,也要与自身业务发展进程保持一致。可考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1~2025年),本阶段需要确立银行的碳中和战略、绿色金融理念、价值观和文化,从组织架构、政策标准、流程管理、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信息披露等方面,搭建商业银行碳中和战略体系并深入推进实施。

第二阶段(2026~2030年),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碳达峰。银行的碳中和战略体系日臻成熟,绿色低碳金融理念逐步深入整个银行的运营过程,绿色金融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针对环境和资源的风险识别体系和金融定价机制成熟且高效,能针对客户需求提供有效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银行的业务发展不仅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还将在全球绿色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2031~2060年),本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中心和最大的碳交易中心,中国银行业的碳中和体系与标准可以引领世界潮流,商业银行研发出适用于自身业务运营的评估环境风险的数据分析体系和方法论,并实现碳中和数字化。

运营体系

为适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部署要求,基于监管部门政策支持与引导,在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碳中和发展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从组织架构、政策制度、流程管理、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信息披露六大方面入手,构建碳中和战略体系,全方位打造碳中和运营体系。

组织架构。建立双碳战略委员会—碳中和管理办公室—碳中和专业团队三级碳中和组织架构。由双碳战略委员会负责确定碳达峰碳中和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碳中和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和推动全行碳中和金融业务发展,碳中和业务团队制定碳中和融资政策标准、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审核和风险督察、推动碳中和金融产品的设计等。

政策体系。依托行业信贷政策平台,提炼和细化重点行业环境与社会关键风险指标,将“绿色”和“灰色”的资产加以区分,控制“灰色”资产增长,完善重点领域绿色信贷专项信贷政策,指导银行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流程管理。碳排放不达标项目采用“一票否决制”,在合同中应当要求客户提交环境和社会风险报告,增加相应的保证条款、承诺条款和救济条款,对有潜在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客户应加强动态分析,并在资产风险分类、准备计提、损失核销等方面及时作出调整。

风险管理。完善银行的绿色信贷分类,将碳排放水平纳入分类标准;明晰风险监测报告内容、报告路线和具体措施,并将其纳入监测系统管理;除了针对高碳项目进行收贷、压贷,还应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及时纠正、改善和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客户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能力建设。加强商业银行碳中和能力建设,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形成与企业碳排放水平相关的碳中和产品目录,对低碳环保改造领先的企业纳入营销白名单,营销团队对白名单客户的金融需求快速响应。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推动碳中和业务发展。

信息披露。可考虑以《可持续发展报告》来替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国际实践看,因《可持续发展报告》覆盖企业的三重底线(TripleBottomLine),即经济、环境、社会责任绩效,较现有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更广泛,且可比性更强,影响力更大。积极利用国际国内各类学术交流、研讨、论坛等场合,大力推广碳中和金融理念,宣传银行开展碳中和的路径及成效,打造银行自身的碳中和品牌。

产品体系

碳中和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支持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拓展了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为银行业金融创新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零售产品方面,应借鉴国际经验推出针对节能办公、家居等的绿色建筑信贷。公司类碳中和业务方面,开展碳中和项目融资、信贷担保、证券化、技术租赁、碳商品和产品服务、碳交易、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以及各类指数。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包括投资基金、碳基金和巨灾债券基金等,通过银行为企业、个人提供绿色信贷和理财产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投资查看更多>绿色金融查看更多>碳中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