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推动车联网设施建设。在符合条件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建设车路协同设施,部署RSU车联网道路2000公里。支持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深入推进车路协同智能交通城市示范—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江苏(常州)试点工程、苏州车联网先导区、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支持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打造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高地。支持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交互与综合应用公共服务平台。
强化交通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交通大数据运用体系,依托省政务云加快交通数据中心、应用基础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大数据在交通信用管理、路网交通调度、交通安全监管处置、交通污染防治等领域应用,构建全省统一的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云平台,加强与长三角路网调度与服务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推进智慧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交通与旅游、气象等跨部门数据共享应用,围绕出行链打造数字化服务助手,构建旅客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公铁水等多式联运信息服务,构建覆盖多式联运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快危险货物承运托运一体化监管系统建设。
完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省内大型港口、铁路、机场货运站和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智慧物流设施,发展无人仓储,推广快递转运中心自动化分拣设施、机械化装卸设备。引导建设绿色智慧货运枢纽多式联运设施,提供跨方式、跨区域全程物流信息服务。鼓励建设集车(船)货匹配、智能调度、线路规划、供应链管理、交通指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支持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创新发展,完善省级网络货运监测平台建设。开展无人智慧配送试点推广。
(三)协同建设能源互联设施。
加强综合能源网络建设。加快构建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交通网络等多种类型网络互联互通,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积极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协同国家电网在江苏率先打造能源互联网企业,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形成以电为中心的能源互联网产业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鼓励各设区市因地制宜开展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支持建设国家级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能源互联网协调控制系统平台、成品油智慧监测云平台。
加快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能变电站覆盖率,推进智能电厂等能源生产设施、智能用能终端等能源消费设施建设。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停车场、居民小区、城市商场充电设施全覆盖,在具备条件的物流园、产业园、农贸批发市场、城市闲置土地等建设集中式充电站和快速换电站,形成车桩相随、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全省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等公用充电设施服务半径小于1公里。加强氢能网络布局,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盐城等城市加大投入,发展城市供氢管网、加氢站网络。
(四)巩固提升社会生活设施。
加快建设新型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布局,推动各设区市建设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积极创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和“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建设,完善升级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深入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江苏省“互联网+医疗健康”暨大数据临床应用示范中心建设,争取国家生物数据中心落地。加快建设平战结合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设面向公共卫生安全和应急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重大疫情监测预警网络,提升流行疾病预测和控制、应急医疗资源调度、临床辅助决策等领域智能化分析应用水平。
构建高标准新型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示范性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和智慧养老服务社区,普及健康监测、康复理疗、安全防护、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整合各类健康养老和服务机构资源,构建全省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动养老服务大数据信息共享、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推广健康养老新产品、新模式。
构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升级全省教育专网,全省中小学网络接入宽带达到或超过1000M。加大智慧校园建设力度,完善江苏教育云平台功能,建设在线开放课堂,推进在线教育资源深度广度覆盖。建设“5G+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工程,探索开展“5G+全息互动教学”“5G+虚拟仿真课堂/实验室”“人工智能+智慧教室”等智慧教育试点。
建设新型文旅基础设施。推动文化专网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华东分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江苏公共文化云”。建设文旅行业数据分析中心和文旅行业监管指挥中心,实现4A级以上景区、重点文化场馆和文保单位全覆盖。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整合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完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功能,构建“一机游江苏、一图览文旅、一键管行业”的智慧文旅体系。建设文化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和示范基地,打造文化科技交流对接平台,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标志性智慧旅游目的地。
推进智慧广电设施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IP融合媒体服务平台,强化平台与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渠道的融合互通,支撑多元化内容聚合、融媒体播出分发及跨网络内容服务。推进广电媒体云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广电云平台支撑服务能力,促进广电内容产品生产传播智能化。加快4K超高清业务平台建设,推进传输网络升级改造,增强超高清视频服务和承载能力,培育打造5G环境下更高技术需求、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高新视频新业态,形成多元化商业模式,构建智慧广电生态体系。
(五)全面建设环境资源设施。
加快智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省水环境、大气自动监测网络、“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集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运行和监测监管于一体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中小企业共建共享污染治理设施。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污染源监控、环境综合执法等领域应用,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新体系。加快南京市溧水区、无锡市锡山区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的智慧生态示范点建设,加强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
加强数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利感知与监测全覆盖网络,扩大江河湖泊水系、水利工程设施监测范围,增强水利管理活动动态感知能力,实现重要江河湖库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和远程控制。推动水利信息服务升级,实施省“水利云”工程,加快建设面向水利工程、河湖管理、水文、节水供水等业务的智慧应用系统,构建覆盖全省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类水利工程管理及涉水单位全面互联互通的高速可靠水利信息服务网络。
开展智慧海洋设施建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海底光缆建设,推动近海广域宽带协同通信系统和海上作业移动集群专网建设。推进海洋自主感知网络建设,加快构建覆盖我省近岸海域、滩涂湿地和自然岸线的空天岸海底立体观测网,推进海洋动态监测系统和近海域三维展示与监测系统建设。加快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对接国家海洋大数据中心和共享云平台,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远海航行保障、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等提供支撑服务。鼓励沿海城市建设智慧海洋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科技应用等平台。
(六)加强完善城乡治理设施。
升级城市治理基础设施。推动各设区市完善新一轮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有序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县城智慧化改造,实施供水、排水、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完善城市物联网综合感知平台,充分利用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城市信息模型)技术,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推行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打造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实施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平台、网格化综合管理、社会治理智能化应用平台和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中心。支持南京、苏州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
提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全面建成光网乡村和新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苏农云”建设,形成“应用全打通、业务全融合、资源全调度”的“一云统揽”新体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态系统监测平台和智能监测体系,加强平安乡村和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升级应急广播体系。打造“网上益农信息社”,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广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强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与数据采集,推广应用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高水平建设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
完善应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急5G通信专网,综合利用通信卫星、高空无人机等,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构建应急指挥信息和综合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加强极端条件应急救援通信保障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安全生产、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感知网络建设。建设应急管理数据资源池,对接全国应急管理大数据管理平台,建成省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打造应急管理“智慧大脑”。建立全面立体的应急安全防护体系和科学智能的运维管理体系,保障应急管理信息网络以及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可靠运行。
(七)集约整合政务服务设施。
持续深入开展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全面升级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支持IPv4和IPv6双栈的电子政务外网。构建全省统一政务云平台,完善政务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部门数据仓,健全全省一体化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加快整合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与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推动“苏康码”向“苏服码”赋能升级,加快“苏服码”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加快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服务等权益保障平台建设。
五、科学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一)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系统生物学、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海洋科学、智能计算等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启动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工作。对照国家标准,在物质科学、生物科学、通信网络与信息科学、生态环境、空间天文、深地深海等重点方向,积极培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生物医学大数据、原子制造、开源软件供应链、极地与极端环境动荷载模拟等重大平台建设。鼓励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工程等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巩固提升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应用效能,加快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进度,提升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产生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加快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二期)前期准备工作并积极申报,持续探索适合我国未来网络发展的技术路线。
高标准建设江苏省实验室。鼓励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江苏省实验室提升建设能级,力争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重点围绕国家急需和我省具有优势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培育若干个江苏省实验室。
整合重组重点实验室。以解决国际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产业重大技术瓶颈等为使命,统筹优化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布局,整合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试点,提升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鼓励和引导城市群加强协同配合,在前沿交叉学科、优势特色领域新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
(二)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增长极。
支持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支持开源软件供应链设施等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综合交通、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为方向,持续培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围绕未来网络、普适通信、内生安全等领域,开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科学研究。依托紫东科创大走廊、麒麟科技城等,打造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完善实体化运作的一体化组织工作体系,采取“清单制”方式推进落实重点工作任务、重要改革举措、重大科技平台、重大科技项目。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叠加、协同创新。支持苏州等地加快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鼓励苏南五市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一批跨区域产业联盟,加快贯通产业上下游的科技服务链条。
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创新资源布局。推动沿沪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示范带建设,打造科创企业集中、新型研发机构及创新平台集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联合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设施、科教基础设施高效利用,支持苏州、南京创建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支持无锡加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鼓励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重大研发平台共建和协同联合攻关机制。
推进城市群创新网络建设。鼓励各设区市围绕产业经济创新发展需求,布局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强劲活跃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引导南通、连云港、盐城合力打造沿海创新发展翼,鼓励扬州、泰州、南通、宿迁、淮安合力布局沿江沿湖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宁镇G312(312国道)产业创新走廊、宁扬G328(328国道)科创走廊建设,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支持徐州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7月4日,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2024年度唐山工业年鉴综述》。绿色制造体系方面,在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高能耗行业,开展节能诊断,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高能耗设备,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全年22家企业、2家园区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乐亭经开区获评省节水型园区,3家企业入选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6月21日—6月27日,工信部对第396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进行公示,12款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在列: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这对处于发展初期、普遍亏损的氢能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来源:高工氢电事实上,当前众多氢能企业
今年上半年,雄韬股份、氢璞创能、国氢科技、捷氢科技、鲲华科技、协氢新能源、未势能源、玉柴集团、重塑能源、国鸿氢能、明天氢能、锋源氢能、氢沄(河南)新能源等13家燃料电池企业收获“捷报”如下:来源:高工氢电1、雄韬股份1月5日,雄韬山南氢能应用示范产业园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开工建设;4月,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除已上市氢能企业增发募资外,氢能产业链共计超过20家企业获得融资,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有所减少,具体包括:考克利尔氢能、卡文新能源、云韬氢能、骊能新能源、新工绿氢、未势能源、氢合科技、科安创能、艾氢技术、锦美氢源、镁源动力、天芮科技、青鳐科技、聚智合众、协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7月3日,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京光在京会见眉山市副市长田一澍。双方围绕氢能行业未来趋势、新质生产力重要发展方向等内容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李京光对田一澍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对眉山政府给予氢能公司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详细介绍了氢能公司的主营业务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6月26日,阿拉善盟携手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等70家企业举办“链”上阿拉善·“核”聚新绿能——阿拉善产业对接大会,现场签约15个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额123.7亿元。涵盖齿轮箱、风电叶片产线等风电装备制造、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等高端制造以及风光制氢一体化、绿电甲醇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7月2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措施。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志煌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个更加注重”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海洋工作指明了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6月30日,吉利旗下浙江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合创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大连太平湾远程醇氢汽车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刘汉如,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浙江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7%,认缴金额2,850万(元);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合创产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厚普股份旗下子公司厚普技服顺利签约林芝制加氢系统运营服务项目,是将乌兰察布三峡“源网荷储”运营项目的运营体系建设方案及实践经验,成功拓展应用到林芝制加氢系统运营服务项目的又一典范,成熟的运营方案和专业团队确保该运营服务项目已安全运营超过30天。西藏林芝东方电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6月29日,贵州省发改委发布《2025年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其中包含6个氢能项目。项目划分为预备、新建、续建、收尾四大类。预备项目2个,分别为清镇市生态贵阳红枫流域风光水氢储五位一体技术研究项目、织金县中石化长城能源100万吨/年甲醇项目。新建项目2个,分别为六枝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6月7日下午,投资5亿元的江苏恒氢民用大型液氢储存装置生产项目在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该项目利用开发区低效用地50亩,新建厂房2.4万平方米,引进先进制造装备,致力于打造年产100套民用大型液氢储运装备的智能化基地。产品的卧式设计和稳定的绝热系统将保障液氢储存和运行过程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20日,江苏省科技厅印发《关于支持和推动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明确实施“六新”行动,具体包括:新赛道开拓、新技术引领、新物种培育、新要素链通、新空间优化、新生态植根行动,系统体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培育生态为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通知中对全面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速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扎实推动资源全面节约战略、前瞻布局绿色技术创新赛道、积极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持续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做了详细说明。通
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常熟高新区,正以制造业的深厚底蕴为基石,悄然酝酿着一场氢能产业的发展浪潮。据悉,常熟高新区的氢能产业,得益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雄厚,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丰田、重塑、治臻、捷氢等40余家氢能企业安家落户,投资项目超50个。区内的重塑科技是上海重塑在华东地区的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14日下午,连云港市开发区举行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市委常委、市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商振江,市交通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仲伟涛,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爱民,市港口控股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胡永涛,市交通控股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吴心航,企业家代表出席活动,市开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江苏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其中指出,到2027年,氢能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氢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商业加氢站100座左右。氢能应用示范取得成效,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量超过4000辆,在发电、储能、工业等领域试点示范应用取得突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为推动无锡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无锡市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无锡市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特制定并印发《2024年无锡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工作要点》制定了2024年全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并重点围绕“构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2月5日,海晫新能源硅基氢能项目签约落户江苏常熟高新区。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金,主要研发和生产基于硅基材料的氢燃料电池双极板、电堆和制氢设备,已完成全球范围内的自主产权布局。海晫新能源公司创始人为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和工程技术院院士施正荣、中国科学院博士朱景兵。公司生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24日,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在江苏南京举行。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S/TC72)的成立,将进一步巩固江苏省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成立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对车载储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的测试评价及装备制造领域相关标准化工作。详情如下:关于对拟成立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公示的通知经研究,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成立
近日,江苏省氢能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由31名委员组成,主要负责氢能装备领域相关标准化工作。详情如下:关于对拟成立江苏省氢能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公示的通知经研究,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成立江苏省氢能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氢能装备领域相关标准化工作。第一届江苏省氢能装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除已上市氢能企业增发募资外,氢能产业链共计超过20家企业获得融资,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有所减少,具体包括:考克利尔氢能、卡文新能源、云韬氢能、骊能新能源、新工绿氢、未势能源、氢合科技、科安创能、艾氢技术、锦美氢源、镁源动力、天芮科技、青鳐科技、聚智合众、协
氢燃料电池是目前氢能产业中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核心产品之一,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大力推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且清洁的能源转化设备,成为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能源技术攻关的重点方向,并推动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商业化进程。根据电解质的不同,氢燃料电池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要求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求,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了《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4月28日,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在解读《报告》时称,发展氢能产业对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
“十四五”以来,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一、系统谋划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领域“1+N”政策体系,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
各地氢能发展虽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涉及基础设施、成本、技术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往往相互交织,有时互为因果。来源:电联新媒作者:郑平近年来,国内多地将发展氢能作为促进产业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出不同层面的氢能发展规划,并投入大量资源推动具体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迈入提质增速新阶段——2025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主论坛观察近年来,在全球加速推进碳中和战略的大背景下,氢能以其来源丰富、绿色低碳等特征,在交通、工业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正加速以“未来能源”的身份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国际
6月23日,氢动科技广东氢动“氢车万里行”启动仪式隆重举行,珠三角-粤西示范线常态化运营,政企学研多方代表齐聚,共促氢能冷链运输规模化发展,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物流转型树立实践标杆。在“氢车万里行”的车轮滚滚中,一条连接珠三角与粤西的绿色冷链动脉正焕发勃勃生机。本条线路主要开展珠三角区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用户侧燃料电池微网集成与主动支撑电网关键技术”项目示范工程在广州国际氢能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由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牵头,预计将在2026年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向上支撑电网、向下服务用户”氢热电高效联供燃料电池微网,热电联供综合效率超90%,达国际领先水平。
编者按: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交能融合指导意见》),明确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目标,部署了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交能融合委员会刊发“《交能融合指导意见》系列解读”,本文是系列解读第四篇。来源:交能融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23日,广东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指出,鼓励整车企业强化V2G车型研发和售后服务,探索“电力充储放一张网”建设,开展新能源车辆智能有序充电、虚拟电厂、光储充一体化等多模式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