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三、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一)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5G网络。落实以5G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在新建、改扩建公共交通、公共场所、园区、建筑物时,统筹考虑站址部署需求,推动将基站纳入商业楼宇、居民住宅建设规范。推进基站快速部署,深化铁塔、室内分布系统、杆路、管道及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力度,实现省域范围内全面、连续、深度覆盖的精品网络,推进5G网络在交通枢纽、大型体育场馆、景点等流量密集区域的深度覆盖。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能电网等重点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打造虚拟专网先导区。试点5G网络共享和异网漫游,加快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支持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智慧城市、政务服务、高新视频等领域开展“5G+”融合应用示范,加快5G毫米波商用部署。
全面升级宽带网络。统筹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提升骨干网传输容量和交换能力,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增强光传输网组网和调度能力,向全光组网迈进。推动省内主要城市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升级,提升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辐射力和影响力。全面推进双千兆宽带城市建设,推动10G PON快速规模部署,提升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实现光纤千兆家庭、商务万兆固网接入能力全覆盖,支持地方和基础电信企业打造一批“双千兆”示范小区、“双千兆”示范园区等。推进广电有线网络光纤化、IP化改造,基本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入户全覆盖。
先行发展泛在物联网。推进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低功率广域网络)和4G、5G网络建设协同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在交通运输、农业、生态环境、水利等领域加快物联网终端部署。加强物联网标准建设和推广,建立全省统一的物联网感知设施标识和编码标准规范。推进物联网共性平台、行业平台和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提升移动物联网应用广度和深度。集中攻关智能感知、网络通信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推进物联网产业基础高级化。
规模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和内容分发网络IPv6升级优化,提升网络性能和服务能力,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平滑演进升级。开展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和应用改造试点示范,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IPv6标准体系。开展“IPv6+”技术研究及创新应用,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网络IPv6单栈技术现网试验,推动试点应用建设。推动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申报和建设。
积极培育空天基础设施。参与国家空天网络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低轨通信卫星、地面信息港项目,建设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推动“互联网+航天+通信”融合创新,打造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卫星互联网试商用。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公共安全、国土测绘、海洋应用、环境保护、农林监管、气象服务、物流运输、减灾救灾等诸多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苏州北斗云平台、扬州中星北斗卫星遥感产业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南通银河航天卫星智能产业基地、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等空天基础设施载体建设。
超前构建未来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全国40个城市的未来网络大规模通用试验设施,重点为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全息通信、工业互联网、触觉互联网、车联网等新网络和新应用交付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试验验证环境。依托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载体,开展未来网络顶层设计、技术研发、标准制订、产业孵化等工作,攻关数据平面可编程、低时延与确定性网络、网络计算存储一体化、网络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芯片—设备—网络体系架构—核心关键技术—大规模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重大应用示范”产业生态。推动6G新型网络架构和标准前瞻性研究。
(二)统筹部署算力基础设施。
推进数据中心一体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顶层设计,出台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实施意见,提升数据中心发展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各地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网络条件,综合考虑当前机架规模、利用率、能耗水平,合理规划和建设数据中心,形成供需适配、适度超前、集聚发展的数据中心整体布局。支持我省长江以北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绿色、高能效大数据中心,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离岸数据中心试点。研究制定边缘数据中心建设规范和规划,面向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优先部署边缘数据中心和计算节点,推动数据中心从“云+端”集中式架构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按照“1+13+N”(1个省级大数据主中心,13个设区市分中心和交通、公安、税务等N个省级分中心)体系架构,加快政务大数据“两地三中心”(同城、异地;生产中心、同城容灾中心、异地容灾中心)和省大数据麒麟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交通、能源、广电、医疗健康、工业、物流、知识产权等行业大数据中心。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可持续发展,落实数据中心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绿色化建设要求,推广高密度集成高效电子信息设备、机柜模块化、液冷、余热回收利用等先进节能技术,有序推动效益差、能耗高的小散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向绿色集约型云数据中心转型升级。加快数据中心综合监测平台和能耗监管体系建设。
增强算力资源供给能力。鼓励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降低互联网传输和接入带宽等通信成本,加快省内主要城市国际出口带宽扩容,推动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推进数据中心直连,减少数据绕转时延。提升数据中心云化水平,优化云算力资源调度能力,支持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整合内部算力资源,建设不同区域、不同业务之间的算力调度平台,协同开展区域算力资源调度。
优化发展超级计算中心。推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昆山中心与产业充分融合、联动发展,打造区域共享超级计算平台,主动承接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先进计算、复杂高精尖产品设计、科学大数据处理等业务。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为依托,建设国内高性能计算人才聚集地和国内外重要并行应用软件研发基地,推动形成规模级的安全可控国家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支持“超算互联网”工程建设,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探索建设“超算产业园”,推动超级计算在生物医药、海洋科学、油气勘探、气候气象、金融分析、信息安全、工业设计、高新视听等领域应用,构筑自主体系下的超算应用生态。
积极创建智能计算中心。鼓励人工智能创新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围绕“算力、数据、算法”研发与应用,以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为依托,使用人工智能计算架构,构建公共算力基础设施,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供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推进政府机构使用公共算力。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布局建设智能计算中心,力争纳入国家智能计算中心体系。
(三)加快建设新技术基础设施。
深入发展人工智能。依托人工智能龙头和骨干企业,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开发平台、应用性支撑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重点领域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围绕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殊应用集成电路)等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算法与软件、工业机器视觉、智能感知等领域,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依托苏南城市群,打造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的“一带两核”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鼓励各设区市因地制宜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推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积极争创和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创新发展试验区。
促进区块链应用创新。依托省内区块链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安全可靠的区块链底层平台,推动基于云计算的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区块链即服务)公共服务平台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城市级政务区块链网络,打造城市区块链大数据共享、协同、管控平台。建设省区块链信息服务综合管理平台,“以链治链”构建区块链安全检测管理体系,提高链上信息审查监测、应急响应和研判处置能力,实现全省“一链统管”。加强区块链加密算法、分布式传输与网络、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苏州争创区块链发展先导区。
推进云计算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大力推动全行业数字化转型,以高新园区为引领,鼓励园区整体上云。加快云计算行业平台建设,推进云计算与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创新,发挥无锡全国首批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的优势,推进云计算在政务、工业、农业、教育等行业应用。加快云计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虚拟化、分布式计算、资源管理、信息安全创新服务等领域实现突破。
推动量子通信先行先试。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积极参与长三角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与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无缝对接。加强量子通信与区块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扩大量子通信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政务、金融、电力等重点领域试点应用。加快量子通信高性能单光子探测器、集成化调制解调器、高性能后处理算法等基础性共性技术攻关突破。
四、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
(一)率先发展工业互联网设施。
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和算力水平提升。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1+1+40+N”总体布局,即:建设1个国家顶级节点灾备中心及服务托管系统、1个标识解析递归节点、40个以上二级节点,建设运营中心、应用展示与培训中心、应用服务平台、实验室、资源池等N个标识解析体系重要支撑。支持工程机械、光纤光缆、前沿新材料、纺织服装、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施网络升级和设备数字化改造,支持工业企业运用新型网络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和园区网络,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广电运营企业联合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5G+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标杆,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通信等领域重点企业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支持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行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造若干个5G全连接工厂。启动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支持各地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试点建设工业互联网行业数据中心和边缘工业数据中心,提升工业现场大吞吐、低时延边缘数据汇聚处理能力。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争取国家工业数据资产交易试点,打造省级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区。
打造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和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打造“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和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围绕我省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不少于100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东南大学、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建设国家级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运营南京、苏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
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设施建设。建设省级工业信息安全在线监测网络、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资源池、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与应急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基础共性平台、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平台,建成省级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平台江苏分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数据支撑平台。推动轨道交通、电力能源、石油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建设工业信息安全监测平台,组织重点企业建设行业级、企业级安全平台,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5G+工业互联网”安全大脑。
加快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在高端可编程逻辑控制、分散控制系统、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关键基础领域实现突破,集中攻关高端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精密传感及测量、智能加工等核心技术,围绕工业多样性数据采集、工业大数据平台边云协同、多模态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等共性技术组织开展联合攻关。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7月4日,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2024年度唐山工业年鉴综述》。绿色制造体系方面,在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高能耗行业,开展节能诊断,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高能耗设备,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全年22家企业、2家园区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乐亭经开区获评省节水型园区,3家企业入选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6月21日—6月27日,工信部对第396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进行公示,12款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在列: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这对处于发展初期、普遍亏损的氢能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来源:高工氢电事实上,当前众多氢能企业
今年上半年,雄韬股份、氢璞创能、国氢科技、捷氢科技、鲲华科技、协氢新能源、未势能源、玉柴集团、重塑能源、国鸿氢能、明天氢能、锋源氢能、氢沄(河南)新能源等13家燃料电池企业收获“捷报”如下:来源:高工氢电1、雄韬股份1月5日,雄韬山南氢能应用示范产业园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开工建设;4月,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除已上市氢能企业增发募资外,氢能产业链共计超过20家企业获得融资,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有所减少,具体包括:考克利尔氢能、卡文新能源、云韬氢能、骊能新能源、新工绿氢、未势能源、氢合科技、科安创能、艾氢技术、锦美氢源、镁源动力、天芮科技、青鳐科技、聚智合众、协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7月3日,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京光在京会见眉山市副市长田一澍。双方围绕氢能行业未来趋势、新质生产力重要发展方向等内容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李京光对田一澍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对眉山政府给予氢能公司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详细介绍了氢能公司的主营业务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6月26日,阿拉善盟携手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等70家企业举办“链”上阿拉善·“核”聚新绿能——阿拉善产业对接大会,现场签约15个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额123.7亿元。涵盖齿轮箱、风电叶片产线等风电装备制造、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等高端制造以及风光制氢一体化、绿电甲醇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7月2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措施。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志煌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个更加注重”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海洋工作指明了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6月30日,吉利旗下浙江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合创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大连太平湾远程醇氢汽车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刘汉如,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浙江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7%,认缴金额2,850万(元);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合创产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厚普股份旗下子公司厚普技服顺利签约林芝制加氢系统运营服务项目,是将乌兰察布三峡“源网荷储”运营项目的运营体系建设方案及实践经验,成功拓展应用到林芝制加氢系统运营服务项目的又一典范,成熟的运营方案和专业团队确保该运营服务项目已安全运营超过30天。西藏林芝东方电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6月29日,贵州省发改委发布《2025年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其中包含6个氢能项目。项目划分为预备、新建、续建、收尾四大类。预备项目2个,分别为清镇市生态贵阳红枫流域风光水氢储五位一体技术研究项目、织金县中石化长城能源100万吨/年甲醇项目。新建项目2个,分别为六枝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6月7日下午,投资5亿元的江苏恒氢民用大型液氢储存装置生产项目在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该项目利用开发区低效用地50亩,新建厂房2.4万平方米,引进先进制造装备,致力于打造年产100套民用大型液氢储运装备的智能化基地。产品的卧式设计和稳定的绝热系统将保障液氢储存和运行过程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20日,江苏省科技厅印发《关于支持和推动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明确实施“六新”行动,具体包括:新赛道开拓、新技术引领、新物种培育、新要素链通、新空间优化、新生态植根行动,系统体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培育生态为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通知中对全面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速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扎实推动资源全面节约战略、前瞻布局绿色技术创新赛道、积极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持续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做了详细说明。通
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常熟高新区,正以制造业的深厚底蕴为基石,悄然酝酿着一场氢能产业的发展浪潮。据悉,常熟高新区的氢能产业,得益于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雄厚,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丰田、重塑、治臻、捷氢等40余家氢能企业安家落户,投资项目超50个。区内的重塑科技是上海重塑在华东地区的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14日下午,连云港市开发区举行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市委常委、市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商振江,市交通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仲伟涛,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爱民,市港口控股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胡永涛,市交通控股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吴心航,企业家代表出席活动,市开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江苏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其中指出,到2027年,氢能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氢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商业加氢站100座左右。氢能应用示范取得成效,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量超过4000辆,在发电、储能、工业等领域试点示范应用取得突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为推动无锡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无锡市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无锡市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特制定并印发《2024年无锡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工作要点》制定了2024年全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并重点围绕“构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2月5日,海晫新能源硅基氢能项目签约落户江苏常熟高新区。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金,主要研发和生产基于硅基材料的氢燃料电池双极板、电堆和制氢设备,已完成全球范围内的自主产权布局。海晫新能源公司创始人为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和工程技术院院士施正荣、中国科学院博士朱景兵。公司生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24日,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在江苏南京举行。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S/TC72)的成立,将进一步巩固江苏省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成立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对车载储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的测试评价及装备制造领域相关标准化工作。详情如下:关于对拟成立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公示的通知经研究,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成立
近日,江苏省氢能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由31名委员组成,主要负责氢能装备领域相关标准化工作。详情如下:关于对拟成立江苏省氢能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公示的通知经研究,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成立江苏省氢能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氢能装备领域相关标准化工作。第一届江苏省氢能装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除已上市氢能企业增发募资外,氢能产业链共计超过20家企业获得融资,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有所减少,具体包括:考克利尔氢能、卡文新能源、云韬氢能、骊能新能源、新工绿氢、未势能源、氢合科技、科安创能、艾氢技术、锦美氢源、镁源动力、天芮科技、青鳐科技、聚智合众、协
氢燃料电池是目前氢能产业中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核心产品之一,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大力推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且清洁的能源转化设备,成为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能源技术攻关的重点方向,并推动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商业化进程。根据电解质的不同,氢燃料电池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要求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求,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了《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4月28日,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在解读《报告》时称,发展氢能产业对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
“十四五”以来,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一、系统谋划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领域“1+N”政策体系,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
各地氢能发展虽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涉及基础设施、成本、技术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往往相互交织,有时互为因果。来源:电联新媒作者:郑平近年来,国内多地将发展氢能作为促进产业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推出不同层面的氢能发展规划,并投入大量资源推动具体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迈入提质增速新阶段——2025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主论坛观察近年来,在全球加速推进碳中和战略的大背景下,氢能以其来源丰富、绿色低碳等特征,在交通、工业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正加速以“未来能源”的身份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国际
6月23日,氢动科技广东氢动“氢车万里行”启动仪式隆重举行,珠三角-粤西示范线常态化运营,政企学研多方代表齐聚,共促氢能冷链运输规模化发展,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物流转型树立实践标杆。在“氢车万里行”的车轮滚滚中,一条连接珠三角与粤西的绿色冷链动脉正焕发勃勃生机。本条线路主要开展珠三角区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用户侧燃料电池微网集成与主动支撑电网关键技术”项目示范工程在广州国际氢能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由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牵头,预计将在2026年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向上支撑电网、向下服务用户”氢热电高效联供燃料电池微网,热电联供综合效率超90%,达国际领先水平。
编者按: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交能融合指导意见》),明确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目标,部署了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交能融合委员会刊发“《交能融合指导意见》系列解读”,本文是系列解读第四篇。来源:交能融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23日,广东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指出,鼓励整车企业强化V2G车型研发和售后服务,探索“电力充储放一张网”建设,开展新能源车辆智能有序充电、虚拟电厂、光储充一体化等多模式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