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评论正文

邹骥:产业双碳转型的顶层设计与现实推进策略

2021-09-02 10:10来源:能源基金会关键词:双碳转型双碳目标邹骥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参与某论坛时做了题为“产业双碳转型的顶层设计与现实推进策略”的演讲。精彩观点如下:

今天,就产业双碳转型的顶层设计与现实推进策略,谈谈能源基金会的认知和观点。

一、顶层设计:双碳目标的总体路线图和产业定位重构产业的顶层设计

在产业设计里面,整个核心是重构产业。重构产业的顶层设计有六个方面:

首先,应就产业面临的愿景达成共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结构要转变,产业要升级,但是有了双碳目标之后,我们要把排放的额度看成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也产生了新的需求,比如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服务、新的制造,同时会产生出新的市场需求,给产业发展形成了新的动能,可以说,实现双碳目标和持续的发展产业,和不断的提高收入、提高增加值是一致的。

第二,做顶层设计要在全国范围内、不同时间尺度上,比如“十四五”、未来10年乃至40年的尺度上设立稳妥的减排目标,并向市场主体分解目标。这也是一个确定碳资产产权的过程。

第三,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全国一盘棋,充分识别和发挥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可能是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可能是经济区位或者地理区位的比较优势,可能是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比较优势,总而言之要扬长避短,各个地区、各个单位要扬长避短,达到整体全国范围内费用效果的优化,达到一个既定的减排目标或者碳的中和目标,全社会的成本最小化。碳中和目标并不是所有的单位都统一地、一刀切地碳中和,一定是部分单位是碳中和,一部分单位还不是碳中和,还有一部分单位需要负的排放,这样加起来总的全国是碳中和。

第四,加速推进发展碳资产市场的定价机制,以市场机制作为优化配置碳资产的基本手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要为前三点提供经济的激励,否则再美好的愿望、再合理科学的想法、在好的技术和工程的图景都不可能自动实现。

第五,加强过渡过程的管理。先立后破,产业升降有序。有的产业要下降,比如低碳的、非化石能源的产业,毫无疑问会在双碳目标下要上升;但是一些高碳的产业,他们可能在未来40年里边要逐渐的收缩。升降必须有一个大前提,比如电力保供,不能说先给“破”了,电力都供应不上了,肯定不应该这么做,过渡过程是要先立后破,有一个次序。保证公正转型,把转型过程中不利的经济影响降到最低。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把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而且要有应对措施,比如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结构性的就业问题,有一些产业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像新兴的绿色低碳产业,但是另外一些产业可能就会产生一些下降。如何把就业的转换做好,对于老职工怎么保底,对于新职工怎么培训,去转岗,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的问题。

第六,建立完备的政策和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不搞运动式的碳中和,依靠科学的顶层设计给分门别类的市场主体以具体指导和具体定位。

多部门、多措施并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中国必须在四十年内将120亿吨左右的温室气体净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实现碳中和路径,需具备一个多部门、多举措并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布局,分解指标并逐一落实,具体包含几个方面:

促进可持续的需求,重点对工业和交通系统的需求侧进行管理,包括水运、“公转铁”、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筑等领域;电力低碳化,最重要的是大规模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加上核电、化石能源、CCUS;终端部门电气化,重点为工业、建筑和交通产业;低碳燃料转换,转成生物质能,由煤变成气,油气再变成生物质能,甚至直接绿电的替代,直接用风电、光伏、水电去驱动这些产业部门;碳捕获与封存,如果还有一部分实在太难去除掉的温室气体,则考虑使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

中国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轨迹和各个主要行业的目标分配

能源基金会综合各方意见,大概形成这样一个轨迹:我们正在走向达峰,国家的目标是2030年以前,在未来的10年内,当然我们争取尽早达峰,看看“十四五”能不能奠定一个达峰非常坚实的基础,不晚于“十五五”末年。如果能够尽早达峰,比如在“十四五”末期或者“十五五”初期,为我们后面排放下降,实现碳中和争取更多的时间,将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些部署、顶层目标总体设计和分解都有赖于技术的支撑。

依据现有所有出现的减排技术研究计算其边际成本,我们发现,如果目标是减碳100亿吨,减至20亿吨时不但不花钱还可以盈利,其净边际成本为负。从减20亿吨至减大约45亿吨左右,成本趋近于零,约有一小半减排任务的边际成本为负或接近零。因此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可以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去用这些技术,在这些技术部门的应用场景里先去实现减碳。再往后就是攻坚战了。从减碳大概45亿吨走到100亿吨,应用技术的减排成本逐渐上升,但一方面再过10年,随着科技进步,大部分技术的成本会下降;另一方面,其时无论是政府的财政税收、企业的盈利,还有老百姓家庭的收入水平,整个GDP都会上升,相对的技术成本也会下降。所以我们有信心未来能够支付得起这些成本,同时还会有更好的市场机制,把这些成本在市场主体中有一个合理的分摊,所以这些技术是可以得到应用的。

在全经济范围内各个主要部门,能源、水、垃圾、通讯等基础设施,在制造业、交通基础设施、建筑、社区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农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环境低碳专门的产业与服务业,这些领域都有大量的投资和就业的机会。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初步估算能够达到接近45万亿的投资额,对GDP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和拉动因素。

二、能源产业的转型:资源、技术与政策能源产业转型的顶层设计应遵循的次序

能源产业转型的顶层设计应遵循这样一个次序:

1)节能优先,持续深挖提高能效潜力;

2)塑造基于非化石能源的超低碳定理供应体系,极大提高终端用能部门绿色电气化水平,以优质绿电支撑各终端用能部门升级;

3)用20-30年时间从现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过渡到水、光、风、地热、核能一体化互补的非化石能源体系为主的能源结构;

4)依托现代科技系统发展源、网、荷、储、用现代新型电力系统,通过风光水互补、储能设施系统分布及多层面系统控制等措施解决电力系统稳定、调峰等问题;

5)深化改革,以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以及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来配置能源资源和碳资产。

碳中和要求重塑中国能源版图

碳中和目标将给中国能源版图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会为国家整体经济创造新的强有力的需求。重塑中国能源版图,有几点要求:

一是在中央、地方和大型国企、用户之间塑造新的供求互动格局;

二是充分发挥地方和跨区域的能源资源、区位、土地、高程、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互补比较优势,构建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

三是发展风、光、水、火、储能、输配电网和需求侧响应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供求版图;

四是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跨区域能流与资金流(投资与运行)的均衡。

三、制造业和工业的低碳转型

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将要求制造业长期保持较高规模水平和较齐全完备的门类,在40年内走完低碳转型道路,任务很重,机会也非常多。数字化、电气化、循环经济、技术改造是最基本的出路。

工业的碳中和有四大途径:结构转变、需求减量、能效改善、能源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辅以补充中远期强化措施,包括CCUS、氢原料与氢能源、负排放技术等。这就是未来工业低碳基本的路径。

关于重点部门分布,我们识别了钢铁、水泥、石化化工以及有色金属这四大部门,将来要承担碳中和的重要任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双碳转型查看更多>双碳目标查看更多>邹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