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评论正文

万字手册 | “双碳”热词详解(必收藏)

2021-09-03 08:39来源:中大咨询作者:谢天赐关键词: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引言: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议题,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大国责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大咨询研究院对“双碳”展开专题研究,此前已经阐述了“双碳”的基本概念与产生背景,现推出“词汇手册”,明确“双碳”相关词汇定义、解析相关词汇内涵。

「中大咨询研究院」双碳研究组原创出品,作者谢天赐。感谢黄斌全、梁卓锐、马子娇等专家为本文提供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

自此,我国为应对气候问题所提出的“双碳”目标正式确立。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相关词汇提及频率骤增,为了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和现有研究[2]整理了“双碳”相关的核心词汇,分别从“双碳”目标相关名词、气候相关名词、碳排放相关名词、低碳相关名词和绿色金融相关名词等五方面依次介绍。

“双碳”目标即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统领国家行动的整体目标,也是首要的研究对象,需要最先明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定义。

“双碳”目标的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气候问题,随后需要明确气候问题的相关名词。

气候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多,因此解决气候问题的落脚点放在了碳排放和碳吸收上,需要再对碳排放和碳吸收相关名词进行解析。

低碳与绿色金融是解决问题的两个重要途径。

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助力碳减排与碳吸收。

绿色金融则是扮演着重要的支撑角色,能够帮助各国合理配置市场资源,从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助力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实现“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相关名词

● 碳达峰

碳排放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目前已有部分国家实现了碳达峰,例如英国于1991年实现碳达峰,美国于2007年实现了碳达峰。

● 碳中和

根据IPCC,碳中和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与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达到平衡[3]。

碳中和有两层含义,狭义上的碳中和即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状态,广义上的碳中和即为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状态。部分国家在提到碳中和时多是指温室气体中和,如英国与美国均表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也即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目前我国并未明确指出碳中和是二氧化碳还是温室气体。根据新华网《碳中和路线图确定,车企开足马力顺势而变》报道,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团体或个人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但是我国为了达到1.5℃温升目标,并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也需要将温室气体纳入进碳中和里。目前苏里南和不丹分别于2014年和2018年宣布实现了碳中和。

净零碳排放,一定时期内通过人为使二氧化碳移除与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平衡,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移除量基本保持一致。

净零排放,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GHGs)排放与人为排放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平衡。在碳中和的基础上扩大了检测范围,将碳中和的二氧化碳排放转变为温室气体排放。

气候中和,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系统没有净影响。其考虑区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应,例如来自飞机凝结轨迹的辐射强迫效应,气候中和的范围较净零排放更广。

●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ationally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指的是根据巴黎协定要求,各缔约方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

截至2021年8月10日,共有192个缔约方递交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我国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 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45 亿立方米左右。”

气候变化相关名词

● 气候突变

IPCC将气候突变定义为在几十年或更短时间内,气候系统发生使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受到很大影响的变化,这一变化至少持续(或者预期持续)几十年。气候突变也可以理解为气候从一个稳定状态到另一个稳定状态的急剧变化,表现为气候变化的不连续性。

● 气候变化

根据IPCC,气候变化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可根据气候特征的均值或变化速度的变化进行识别。气候变化会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间。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过程或外部强迫,如太阳活动周期的改变、火山喷发,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或土地利用的持续改变[4]。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被定义为“直接或间接地归因于人类活动的气候变化,而人类活动改变了全球大气成分,这种气候变化是同期观测到的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变化”,这一定义区分了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气候变化和由于自然原因产生的气候变化,并将气候变化定义为人类活动产生的气候变化。

● 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可能会通过持续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途径增强温室效应,在无意中改变全球气候,这些温室气体将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这一现象即为气候变暖。自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逐渐升高,2010-2019年的全球平均气温较1850-190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达到1.07℃[5]。

● 温升目标

《巴黎协定》中提出了未来的温升目标: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由此产生了2℃温升目标和1.5℃温升目标。

● 全球温度变化潜势

全球气候变化潜势(GlobalTemperature change Potential, GTP)是用来衡量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排放所能造成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变化,是一种指数,用来表示某些物质滞留在大气中一定时间后产生的综合影响以及对气候系统变化的作用。GTP分为固定GTP和动态GTP,固定GTP指基于未来固定时段的全球气候变化潜势,动态GTP指的是基于某个目标年份的全球气候变化潜势。在动态GTP中,时段随目标年份的临近而缩短,因此GTP值会发生变化。

1.jpg

碳排放与碳吸收相关名词

碳排放

● 能源

根据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的研究可知,能源的分类标准存在区别,分类标准具体包括了是否可再生、形成机理、利用方式、开发利用时期。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的提高可以减少碳排放。

2.jpg

● 高耗能行业

高耗能行业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比重比较高,能源成本在产值中占成分比较高的产业,也可称为消耗能源密集型的产业。我国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碳排放

碳排放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由于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

碳排放量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

碳排放量的计量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中国气象报指出“二氧化碳当量是指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各种不同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度皆有所不同,为了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又因为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规定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把这一气体的吨数乘以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后得出的(这种方法可把不同温室气体的效应标准化)”。

其中,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为基于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辐射特性的一个指数,用于衡量相对于二氧化碳的,在所选定时间内进行积分的,当前大气中某个给定的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单位质量的辐射强度。全球变暖潜势表示这些气体在不同时间内在大气中保持综合影响及其吸收外逸热红外辐射的相对作用,二氧化碳的GWP值为1。例如在100年的时间跨度下,甲烷的GWP为25,那么减少1吨甲烷产生的效果相当于减少25吨二氧化碳。

辐射强迫是指在地球输入和输出能量的过程里,某个因子对地球输入和输出能量之间平衡产生的影响大小,其反映了该影响因子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程度。正强迫即为使地球表面增暖,负强迫即为使地球表面降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