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能源替代政策正文

江苏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开展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2021-11-02 10:30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关键词:碳捕集绿色低碳碳达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1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文件提出:围绕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研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利用原料替代、过程削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开展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鼓励工厂、园区发展厂房光伏、分布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江苏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必须坚持制造强省建设不动摇,持续保持和强化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努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基础形势

“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深化“两聚一高”实践,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制造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制造业增加值达3.5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1/8,贡献了全省34.5%的地区生产总值、39.1%的税收,6个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数量全国第一。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7.8%和46.5%,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8.0、6.4个百分点,七大高耗能行业营收占比由31.6%下降到28.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去产能任务。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左右、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占全国1/8,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2万家,承担国家工业强基项目74个、数量全国第一,高铁齿轮传动系统核心零部件、航空级钛合金材料、高标准轴承钢等基础材料、零部件和工艺取得突破。制造模式加快转型,大规模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平台中枢、安全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2家、智能车间1307家,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6家、标杆工厂95家,5G基站基本实现全省各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全覆盖,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达63.2、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48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04家、11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74家。

“十四五”时期,制造业仍然是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科技强省、开放强省的主战场。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成为驱动产业形态演进的重要力量,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和价值链将发生系统性再造,为我省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达国家纷纷推动“再工业化”保持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新兴经济体利用要素低成本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对我省巩固制造强省和开放大省地位,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建设科技强省,带来新的挑战。三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发展动力、技术体系、体制机制等都将发生系统性变革,特别是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我省制造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江苏放在全国制造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方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为建设制造强国扛起江苏责任、贡献江苏力量。四是江苏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雄厚的基础实力、完善的配套体系和部分领域的领先优势,但“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总体处于中低端,自主创新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投资类产品和中间产品占比较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具有行业话语权的企业和品牌,制造业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十四五”时期,必须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全力把握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厚植我省制造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找准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重塑竞争优势的新引擎,推动江苏制造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更高水平的制造强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落实制造强省建设部署要求,聚焦自主创新、融合赋能、绿色集约、提质增效,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为引领,推进七项任务,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提升江苏制造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争当表率,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践行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以创新引导需求、驱动转型、优化供给、保障安全,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形成制造业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质效优先,生态友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效优先、绿色发展,着力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优质消费品和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升级,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程度释放和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规划引导、行业指导,提高服务企业效能,提升产业治理能力。

系统推进,彰显特色。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全省制造业发展,加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促进科技、金融、人才与制造业协同,支持和引导各地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各地特色彰显、产业生态完善的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全国的领先地位巩固提升,实现创新高水平、制造高效率、供给高品质、结构更优化、区域更协调、环境更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一流自主品牌领军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35年,全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更加协调,有力支撑我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基本稳定,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竞争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8.5%、42%,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创新引领实现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2%以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瓶颈,在若干领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技术创新、标准引领的策源地。

数字转型铸就新动能。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普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制造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绿色安全低碳技术装备普遍应用,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7%,鼓励部分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重点行业和企业绿色安全生产方式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壮企强企取得新成果。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中小企业协调融通发展,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6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0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自主品牌企业。

20211102_102320_025.jpg

三、发展重点

“十四五”时期,聚焦新兴领域、突出特色优势,全力打造6个综合实力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10个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

(一)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集群。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以高端化、智能化、清洁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特高压设备、智能安全电网设备、绿色高效新能源装备等,支持建设光伏、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基地,打造综合实力国际领先的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集群。

智能电网。以低碳、互联、安全为方向,重点发展高比例新能源消纳、高比例电力电子装置接入电力系统的运行调度与安全控制装备,突破大规模中远海上风电并网消纳、分布式光伏群控群调等关键技术,加快柔性输电、(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友好互动、区域能源综合利用、终端能效提升和电能替代等技术研究应用。

特高压设备。突破特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直流输电关键设备和自主安全电力保护控制设备(系统),做强做优特高压(复合、瓷和玻璃)绝缘子、超高压电缆绝缘材料和电力专用传感器、新一代电力专用通信产品。

晶硅光伏。以高转换效率、高功率为方向,加快N型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异质结(HJT)晶硅电池技术和下一代太阳电池技术的研发,突破新型高效大尺寸电池组件、高效光伏逆变器、高效导电银浆(银粉)制备及设备、电池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PECVD)、原子层沉积(ALD)和等离子氧化及等离子辅助原位掺杂(POPAID)生产技术及装备、电池和组件的检测设备研发,支持智能运维系统及跟踪支架、风光储充系统的开发应用。

风电装备。以智能化、深远海为方向,重点突破大功率发电机和变流器、大型风机主轴承、变桨控制系统、超长超柔叶片技术等,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智慧风场建设,协同发展风电安装、维护、风电基础设备等相关产业。

氢能装备。围绕制氢、储(运)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等环节,完善氢能装备全产业链。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绿色制氢装备、工业副产氢纯化装置、低温液态储氢装备、复合储氢装备、加氢机等配套装备、氢燃料电池系统等领域专用装备,大力推进加氢储氢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制应用。

(二)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集群。以高效、智能、绿色为方向,重点发展大型施工机械、大型起重机械、高空作业机械和大马力动力机械、智慧农场装备、农用特色机器人等,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的高效融合,加强无人化场景应用,打造综合实力国际先进的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集群。

起重机械。大力发展大型化、智能化和新能源动力起重机,重点突破大吨位起重机发动机和钢丝绳、大载荷断开式车桥和大扭矩自动变速箱、高压高精度液压泵阀、高精度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和技术。

挖掘机械。大力发展大型矿用挖掘机、灵活机动的小型和新能源动力挖掘机,拓展挖掘机多场景切换功能,推行无人化挖掘机群联合施工模式,重点突破低速大扭矩高瞬态响应动力系统、数字化液压系统、系列化新能源技术等。

路面机械。围绕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路面机械产品单机无人化以及压路机、摊铺机等机群联合无人化作业,促进智能控制、传感技术与路面机械的融合应用突破,大力发展压路机、摊铺机、路面养护机械、铣刨机等高附加值路面机械。

应急装备。围绕“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需求,发展系列化、成套化、智能化应急装备,大力发展石化火灾、地下空间隧道、地下矿山等多场景无人操控成套救援装备,以及大米数高层建筑消防救援等专用装备,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信、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专用紧急医学救援、智能无人应急救援、专用抢险救援、监测预警与灾害信息获取等应急抢险救援新技术、新装备的系统研发,努力形成门类全、可靠性高的灾害防治装备体系。

农业机械。立足农业全面全程机械化发展需求,以高质量、高效率作业为目标,大力发展智能型大马力拖拉机、水稻全程智能设备、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等大中型、复合式农机装备,提升全自动高速移栽机、高效智能变量施药施肥机、采棉机、智能投饵投饲机、高性能饮料粮油装备等市场潜力大的专用农机装备产业化水平,重点突破动力换挡/CVT变速箱、大功率液压转向驱动桥、智能作业机具等关键核心部件,攻关装备成套化、农业组合导航系统、作业过程智能调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智能化无人农机的规模化应用。

(三)物联网集群。深化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以产业数字化、生活智慧化、治理智能化为方向,扩大物联网在智慧城市、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快部署窄带移动物联网(NB-IoT)、5G、新一代低轨道卫星等移动物联网网络,构建泛在安全的物联网网络基础设施,高水平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办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打造综合实力国际先进的物联网集群。

北斗导航。支持北斗通用导航和授时芯片、模块、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软件,开发用于手机、穿戴、车载、船载、机载等终端的北斗卫星导航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在交通、水利、电力、环保、国土等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支持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北斗产业园区,提升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公共平台服务能力。

信息感知。以高性能、国产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压力、流量、气体、生物、加速度等先进智能传感器,突破智能传感器模拟仿真、信号处理、软件算法等关键技术,支持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深度结合,支持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国产化代工平台、传感器集成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和MEMS工艺仿真、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等专用软件工具开发,提升中高端智能传感器产品供给能力。

传输组网。研究面向服务的物联网网络体系架构和适用于有线、无线的多层次高效组网技术,发展移动物联网、低功耗广域网、网络虚拟化技术和产品,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产品、传感节点的研发产业化,研究推进现有不同物联网网络架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标准化。

处理应用。重点支持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软件研发,突破数据采集交换、海量高频数据的压缩、索引、存储和多维查询等关键核心技术,结合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重点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场景,支持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可视化和智能控制等技术研发,形成专业化的软件产品和应用服务。车联网: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为牵引,统筹布局智慧交通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促进跨部门、跨平台、跨区域数据融合共享,支持重点城市率先实现车联网区域性覆盖,提供丰富多样的车路协同应用,探索可持续运营的车联网商业模式,全面提升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工业互联网:突破先进算法、工业机理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行业应用工业APP和解决方案,加快5G、时间敏感网络(TSN)、边缘计算、数字孪生、标识解析、工业智能、VR/AR等新技术融合应用。实现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百姓生活、自然资源保护等领域更高水平、更多场景的应用,全面提升万物互联的体验感。

(四)高端新材料集群。面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需求,以高端应用为牵引,加强碳纤维、石墨烯等先进碳材料、生物医用和节能环保等纳米新材料研发应用,加快电子高纯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先进电子材料的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高品质特殊钢材、化工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提升发展,打造综合实力国际先进的高端新材料集群。

先进碳材料。重点发展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用高强、高模碳纤维系列产品,突破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等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产业化以及大丝束等大规模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突破石墨烯材料按需规模化稳定制备技术,鼓励电子信息、能源环保、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领域企业加快石墨烯材料应用。

纳米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膜材料、纳米微球等纳米功能材料,功能性植入材料、再生修复活性材料、纳米抗菌材料等纳米生物材料,支持规模化可控制备工艺、装备一体化研发,鼓励纳米新材料生产与应用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支持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发展大尺寸高纯硅及硅基材料,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高纯金属有机源材料(MO)、光刻胶、高纯金属靶材、封装与散热等高品质微电子材料,Micro-LED发光材料、高效率全息光栅材料、高稳定性有机发光材料、量子点等纳米光电子材料。

特钢材料。以满足航空航天、海工船舶、能源装备、轨道交通等行业用钢需求为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超高强海工钢板、石油钻井平台用钢等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高压临氢用大口径厚壁合金管、核1、2、3级不锈钢无缝钢管、特种焊接材料等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高档轴承钢、高品质齿轮钢、高品质工模具钢等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以及高品质帘线钢、抗大变形管线钢、非调质钢等高品质特殊钢等,支持特钢生产企业与用钢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化工新材料。对接国家和省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需求,以绿色化、高端化、集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硅材料、氟材料、工程塑料、聚氨酯及其原料、特种橡胶及弹性体、无机化工新材料、关键配套单体、高性能树脂、催化剂及催化材料、环境保护化学品、表面活性剂、添加剂等化工新材料。重点提升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及制品、低温室效应含氟ODS替代品、电子特气等高端氟材料自给率,加快发展特种工程塑料,发展高纯分析试剂、标准试剂、临床诊断试剂、药用辅料等产品,培育壮大高附加值聚氨酯、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高性能纤维、无机化工新材料等。

(五)高端纺织集群。聚焦纺织纤维新材料研发、先进纺织制品开发、创意设计、品牌提升等高附加值环节,大力发展高品质品牌服装、功能性高档家纺、功能性纺织品、智能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突破高性能纤维、纺织绿色加工、再生纤维等技术,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提升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环节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打造综合实力国际先进的高端纺织集群。

化学纤维。以差异化、功能化、高性能为方向,重点发展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酰亚胺等高性能产业用纤维材料,加快研发纳米纤维、智能纤维、生物医用纤维等前沿纤维新材料,鼓励开发高仿真、舒适易护理、高效阻燃等功能纤维以及生物基聚酯、聚乳酸纤维等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再生聚酯纤维等绿色纤维,提高聚酯、锦纶、粘胶等常规纤维的差异化、功能化和舒适性水平。

品牌服装。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为重点,大力开发吸湿排汗、防皱免烫、透气保暖、阻燃、抗静电、抑菌抗菌、自清洁等功能性高档面料,不断提升服装服饰产品性能品质,推广大规模个性化服装定制等新模式,大力普及柔性设计、裁剪、缝制、整烫等智能化生产线,支持龙头企业搭建高水平创意设计交流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提升我省知名服装品牌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家用纺织品。推动“家纺”向“家居”转变,鼓励重点企业向集设计、制造、一站式定制服务于一体的家居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大力发展新型纤维、绿色环保、个性化设计和健康睡眠等家纺产品,不断拓展户外、装饰等家纺产品应用新领域,支持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打造全球知名的高端家纺产业集聚地。

产业用纺织品。面向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建筑、风电、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需求,重点突破非织造、特种编织、复合材料等技术,鼓励研发疫情防护、个人卫生护理、医用纺织、化学防护、防刺防割等个体防护医卫用纺织品,大力开发风机叶片骨架材料、舰船用特种绳缆、耐高温滤袋等新型产业用纺织品。

(六)生物医药集群。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持续巩固我省化学药领先优势和生物药产业化优势,大力发展大分子药物和基因及细胞治疗药物等生物药、化学创新药和高质量仿制药、中医优势病种创新药物和名优中成药,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合同研发生产、产业中试、药物非临床研究机构、临床试验机构等平台载体,推进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试点,打造综合实力国际先进的生物医药集群。

生物药。以提升创新研发水平为重点,针对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推进治疗性抗体、细胞免疫治疗等新靶点生物大分子创新药物研发,加快研发重组胰岛素、重组凝血因子、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酶替代重组蛋白药物,积极开发治疗性疫苗、新冠病毒疫苗、流感疫苗、艾滋病疫苗等重大疾病疫苗,鼓励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建设苏州国家生物大分子药物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泰州国家级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集聚发展试点。

化学药。围绕急性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耐药菌感染等重大疾病,重点开发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等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纳米晶和固定剂量复方制剂改良型新药、高质量仿制药,提升高端制剂制造、高质量药用辅料制备水平,鼓励罕见病、儿童药等临床短缺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原料药等医药专业园区建设。

现代中药。充分发挥现代中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以及妇科、儿科等中医优势病种,开展创新中药研发和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重点研发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中医特色装备,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可溯源的中药种植、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中药智能制造技术水平,推动中药配方颗粒、传统中药饮片规范化生产,加快推进中药产业标准化、国际化步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捕集查看更多>绿色低碳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