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评论正文

对碳中和导向下我国能源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

2022-03-21 09:10来源:宏春观察作者:周宏春关键词:碳中和清洁低碳减污降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这是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意思是说,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情,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我在前面的随笔中曾经提过,我们单位的一位领导对我们写文章提过类似的要求:文章发了10年后再回过头看看还是对的。

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尤其写经济发展预测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是经不起检验的。

一、对碳中和导向下我国能源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的结构

“对碳中和导向下我国能源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是我与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永林教授发表在《中国经济报告》2021年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全文16000多字,分为十个部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具体内容。

可以简要介绍其中的主要观点。

首先说,什么是能源战略?能源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碳中和导向下,能源战略应当考虑哪些问题?说到底,这就需要跳出能源看能源。

跳出能源,要跳到哪儿呢,站在什么层面去考虑能源问题?

个人理解是,从国内角度看,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进行考虑;从国际层面看,既要总结国际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从中国实际出发。

简单地说,其一,碳中和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这是由190多个国家或地区共同签订的《巴黎协定》决定的。其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这是党的十九大会议通过的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我国初步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其三,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确立碳中和长远目标的情况下,要使能源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需要,就要回答为什么要发展能源(能源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发展什么样的能源(包括能源品种、结构及其特征如何)以及怎样谋划能源发展等基本战略问题,尤其是碳中和导向下的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问题。

鉴此,该文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碳中和长远目标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国内国外双循环等实际出发,讨论了我国能源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机制改革,促进能源的结构优化、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成本最低,应将能源独立和国内外统筹作为国内外双循环的能源发展落脚点。

二、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能源需求

能源,国之命脉,经济动脉,是国家安全、内政外交的重中之重,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战略目标,是要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发展能源,或能源发展目的为何的问题,这是能源发展战略首先要回答并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从能源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地缘政治等实际出发,适时调整能源发展战略,积极拓展能源国际合作,以确保能源安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以科技创新抢占能源发展制高点、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能源产能相对过剩并伴有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能源发展目标几乎消失,代之以能效、环保、降碳等约束性指标;甚至能源发展多少要由环保界专家和管理人员说了算,这种情况正常吗?虽然我也算研究环保的,却认为是值得讨论的。

更有甚者,我国的能源战略研究采用西方国家的激进观点。为什么西方国家的激进观点容易被人们接受?这是一个行为心理学讨论的话题。

人们更容易接受“左”一些的观点,原因在于人们会认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果真是这样吗?

我们在学习党史中了解到,大革命时期一些脱离中国实际的“左”的观点,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的损失。这样的教训需要吸取!

对能源的预测也是如此。有权威预测认为,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为40亿吨标准煤。实际上,我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为49.8亿吨标准煤。

尽管如此,2020年入冬以来还是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拉闸限电”。我们不知道做这样的情景分析包含什么价值观,是出于国人一以贯之的节俭使然,还是我国人均能耗不能达到某个西方国家所说的标准?

无论如何,我国制定能源中长期发展的数量目标,应留有“余量”而不能让人民一直过“紧巴”的日子,或以所谓的“倒逼”来约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说到底,我国能源发展目标必须回归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能源需求上,这也是党中央一直强调的精神。无论是“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战略,还是党的十九大要求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或者《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均要求“牢固树立能源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因此,在处理减污降碳与能源发展这对矛盾时,要不要发展能源(能源生产)是主要矛盾,其他是次要矛盾,即结构优化、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成本最低、能源独立、国内外统筹等细分领域目标是次要矛盾。

三、结构优化战略:以碳中和为导向优化能源结构

从世界能源发展规律看,人类最初利用柴火等生物质能,直到19世纪以后才开始用煤炭、石油、天然气,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时间更短。换言之,国外能源结构经历了从低碳到高碳再回归低碳的演变过程。

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占比每年降低一个多百分点,2020年煤炭占比仅56.8%;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发展。事实上,太阳能、风能等并非“零碳”能源;毕竟多晶硅、单晶硅等发电材料的生产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排放二氧化碳。

国内的许多文章认为,可再生能源是低碳乃至负碳能源。这样的说法是需要讨论的。个人认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虽然不排放二氧化碳,但太阳能光伏发电材料生产、报废后的处理或利用,均要耗能排放二氧化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能源结构优化方向: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重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努力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合理发展天然气,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光水电和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努力使用非化石能源以满足新增需求、替代化石能源消费量[4]。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不断提高消费端的电气化水平,实现能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坚持以煤为主,不能扔掉吃饭的家伙,以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格拉斯哥COP26会议)上,各国最终同意“逐步减少”(phase down)而不是“逐步淘汰”(phase out)没有减排措施的煤电,并逐步取消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换言之,不是不能用煤电,更不是现在就不能用煤炭等化石能源。煤炭清洁与否与利用方式有关,用好了可以满足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等方面要求;就我国而言,在解决了能源供应保障问题之前还不能没有煤炭。

本人在随笔中早就提出,煤炭是一种生产力的物的要素,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就看作是“乌金”,也不能因为XX和平的组织认为是“肮脏的能源”就“谈煤色变”。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已经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双碳导向下的能源转型发展目标。

四、效率变革战略:坚持把节能作为第一能源

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在世界各国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节约能源法》确立了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节能提效是目前实行“双碳”目标最有效、最直接、最经济手段,也是首选路径。

提出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已经有足够的能源供应,因为有了数量才能追求质量;而没有数量谈不上质量。从国家层面看,解决了“有没有”后才进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否则,就会像我们这一代人在吃不饱饭的时候,躺在床上就大谈什么好吃、直流口水一样。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能效管理与节能服务,在降低能耗总量、提升能源效率、节能技术进步、降低用户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节能减污降碳”紧密联系起来,作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取得积极成效。

从节能管理角度看,我国企业最初通过加强“跑冒滴漏”管理(“扫浮财”,节能1.0),到利用系统化、信息化手段进行工艺优化(节能2.0),目前进入结构优化和管理智能化(节能3.0)阶段。节能效益逐步进入收益递减阶段。节能项目从工业为主逐步转向建筑、公共设施等领域并行;节能服务模式从单一节能效益分享拓展为节能量保证型、工程总承包、运维保服务和能源费用托管等多种类型共存。

从动力上看,节能的最初动因是能源供应能力不足,因而要“省着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节能的本质变成了提高能源效率。

电能高效、合理、经济、便捷利用是节能提高能效的首要任务。能效电厂、电力需求侧管理、发电调度、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模式和概念已广为运用;近几年,韧性电网、透明电网概念也先后进入人们视野。

要构建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发现、甄别、筛选、培育、试点并推广应用一条龙的节能新机制。要以智慧能源管理为云平台,通过能源多元供应满足灵活需求,推动多能互补的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光伏及储能微网、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等的共生共赢。

伴随经济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转型、能源变革和技术进步,节能减排降碳的经济基础和内外部环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调动企业节能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节能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能源和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清洁低碳查看更多>减污降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