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能源煤炭政策正文

广东揭阳:预计到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约547万吨 比重由66%下降至约38%

2022-04-08 08:54来源:揭阳市人民政府关键词:煤炭天然气石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220千伏电网。新建220千伏变电站5座,扩建5座,至2025年共有220千伏变电站21座,总容量888万千伏安。

3.“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推进惠来“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揭东新型工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4.“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推进揭东区域“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

第六章强化绿色节能发展,持续推进能耗“双控”

坚持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并举,积极衔接省“十四五”能耗强度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强化落实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大力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第一节 深挖工业领域节能潜力

精准施策,严格控制工业领域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开展重点工业企业节能降耗行动,引导用能单位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组织重大节能技术推广活动。严格控制新增钢铁产能,限停建设扩大钢铁产能规模的投资项目。开展能耗执法专项行动,对达不到能耗限额要求的,限期要求其整改,逾期未整改或整改不达标的,依法关停退出。推动绿色工程、绿色园区建设,打造示范项目,努力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第二节 加快建筑领域节能发展

加强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管,加强县(市、区)一级建筑节能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在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全面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新型墙材、散装水泥、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低能耗建筑等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推动农村建筑节能,推进节能绿色农房建设,促进农房绿色建筑技术发展。

第三节 完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全面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大力开展城市交通建设、结构、组织的优化工程。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充分发挥榕江航运功能,加快推进揭阳至惠来及粤东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推进水运与铁路货运高质量发展,加快布局内河船舶LNG加注站(含加注码头),加大内河LNG动力船舶推广应用力度,推进揭阳港青屿作业区LNG示范加注站建设,发展清洁航运。培育“优选公交、绿色出行”的城市公共交通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了解公交、支持公交、选择公交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公共交通治理,优化“互联网+出行”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车、船应用。加快港口装卸机械技术升级改造,全面推进港口装卸机械“油改电”。

第四节 扎实推进公共机构节能

严格执行公共机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广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逐步提高新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比例。推动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应用智能调控技术等实现能效提升,建设绿色高效空调系统。持续开展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照明、电梯等综合型用能系统和设施设备节能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建立健全节约型机关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第五节 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坚持和完善能源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度,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坚持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并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用能方式变革。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实施需求侧响应,引导用户自主参与调峰、错峰,提高能源系统经济性和运行效率。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在全社会推广节约用能理念,形成节能消费模式,引导全社会科学用能。

第七章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

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级能源基地、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产业格局,全面推动本市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重点打造形成新能源新材料千亿产业集群。

第一节 太阳能产业壮大工程

推动惠来县广东能源葵潭农场光伏平价上网复合项目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集中式光伏发电应用,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积极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太阳能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打造品牌做强做大。重点支持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碲化镉光伏发电玻璃等的生产和设备制造,推动HJT(异质结)电池、TOPCon(钝化接触)电池关键制造设备实现自主生产。

第二节 生物质综合利用工程

依托生物质发电项目,统筹规划垃圾焚烧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天然气项目开发,健全城乡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畜禽粪污收储运集体系。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推进生物天然气开发,推动实施大型餐厨垃圾制气-有机肥多联产示范项目、农村种养基地生物天然气和循环农业示范工程。依托研究机构着力突破多种原料混合高产发酵、干法厌氧发酵等关键技术,支持本地企业进行生物质预处理、气化、制气、提纯等相关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

第三节 储能装备研发应用工程

依托海上风电发展契机和远景能源储能产业基地项目,整合能源物联网核心技术及生态布局,结合高端电极材料、智能BMS等核心技术,打造物联网(IOT)定义的智能电池及其应用于智慧储能的行业解决方案,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慧储能产业。推动电网侧储能布局,推进电源侧火电联合储能和“可再生能源+储能”发电系统建设,鼓励用户侧储能电站和智慧楼宇建设,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壮大,支撑“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第四节 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

依托我市石油炼化、丙烷脱氢企业的制氢项目,加快培育从氢气制储、加运和应用的产业链。利用工业园区域优势,采取“先商后乘”的推广思路,优先在交通运输领域开展氢能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合理规划加氢站布局。结合炼厂优势整合利用大型化工氢源,提升规模化低成本氢源供给水平。积极推进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探索削峰填谷的氢电综合调峰站建设。

专栏5 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1.太阳能产业。推进惠来县鳌江镇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广东能源葵潭农场光伏复合发电站等项目建设,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光伏制造企业打造品牌、做强做大。

2.生物质能产业。支持生物质能装备企业做大做强。

3.储能产业。依托远景能源公司储能产业基地规划,整合能源物联网核心技术及生态布局,结合新一代电池产品的高端电极材料、智能BMS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打造基于智能物联网(IOT)的智慧储能产业。

4.氢能产业。重点建设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临港产业园两大氢能产业核心区,大力推进建立氢气供应、储运体系,发展氢能交通、氢能化工和绿色港口,探索削峰填谷的氢电综合调峰站建设。

第八章强化规划引领,推进完善成品油零售体系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按需增量、科学布局”的原则,加强成品油零售体系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建立并完善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成品油零售服务体系,不断强化成品油市场监管,切实规范成品油经营秩序。远期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目标的驱动下,传统加油站向油、气、电结合的综合型能源补给站转变,形成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城市能源发展模式。

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严格执行规划

“十四五”期间,积极推动成品油市场零售体系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严把项目审批关,加强对已批项目的跟踪监督,督促企业加快落实建设资金,按照标准规范完成已批项目建设,积极加快全市成品油市场建设步伐。至2025年末,我市成品油需求总量约为82万吨/年,计划新增加油站规划点60个,加油站总规模控制在257座以内。

第二节 强化业务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根据《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石油成品油流通行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商办消费函〔2020〕439号)精神,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一步优化揭阳市成品油零售资格审批和原油成品油经营企业年度检查等事项办理流程指南,严格执行成品油零售资格审批和成品油经营企业年度检查制度,强化成品油经营企业的监管。

第三节 加强检查督导,加大整治力度

落实成品油联防联控机制,强化成品油经营企业的年度检查制度,加强多部门联动监管,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和监管工作机制,重点对成品油经营企业购销台账、油品来源、证照、质量、计量、安全隐患等方面的检查,杜绝出现非法存储成品油和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切实规范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保障条件。

第九章科学合理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秉承“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强化政策引领,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发挥市场作用,构建我市系统科学、功能完善、高效开放、服务便捷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网络体系。到2025年,全市计划建成充电桩约2000个(“十四五”期间新增1257个),公共桩桩车比约1:6.4,充电服务覆盖区域超过80%。

第一节优先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鼓励和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全市公交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巡游出租车、网约车、物流、环卫等领域更新和新增车辆力争实现全面新能源化。鼓励网约车平台租赁企业优先投入新能源汽车从事网约车营运,不断提高每年更新或新增接入平台的网约车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根据线路运营需求,利用我市7大公交车场、公交首末站等重要场站建设集中充电站,并鼓励对外提供公共充电服务。“十四五”期间,实现市区具备条件的7大公交车场、9个公交首末站等重要场站充电设施全覆盖。

第二节 全面推进城市公共区域充电设施建设

优先在商业楼宇、办公场所、大型超市等单位建设的社会停车场以及交通枢纽、公园景区等合建或独立占地的社会公共停车场、驻车换乘“P+R”停车场等建设公共充电设施,率先实现具备条件的交通枢纽、驻车换乘“P+R”停车场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鼓励具备条件的加油加气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配建公共快充设施。鼓励建设占地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机械式与立体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探索人工智能移动式充电桩,提高充电效率,减少充电桩资源浪费。

第三节 积极开展公共机构内部充电设施建设

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学校、医院、文体场馆等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电动汽车配备更新计划及职工购买使用电动汽车需求,利用单位内部停车场资源,根据“适度超前”原则,提高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比例。鼓励将单位内部充电基础设施对外开放。

第四节 大力推进居民住宅小区充电设施建设

鼓励充电服务、物业服务企业等参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群策群力、分类解决用户充电难题。新建住宅小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包括电力管线预埋和电力容量预留)。老旧小区充电设施规划建设根据实际需求逐步推进,鼓励在已建住宅小区逐步改造或加装充电设施。对于有固定停车位的用户,结合自有产权车位或长期租赁车位建设自用充电桩。对没有固定停车位的用户,鼓励小区通过在居民小区建设机械式与立体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在公共停车位配建一定比例公共充电车位。到2025年,力争不低于50%的存量小区具备固定车位“应装尽装”和无固定车位用户“社会车位共享”。

第十章提升能源惠民力度,加强农村清洁能源保障

第一节优化农村清洁能源供给结构

从促进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农村能源多能互补和综合利用。提升生物质能利用规模,通过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带动,推动生物质能向原料多元化、产品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梯次综合利用,提升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比例。建立“1+X”的原料收运储供应体系,按照合理半径构建一个乡镇级收储中心加多个村级收储点的供应网络,促进原材料便捷有效利用。探索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建设农村代谢共生产业园,将农林废物、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的治理和利用与现代能源、化工结合,提高现代农业的附加值。推进绿色能源县、乡、村建设,加强以太阳能、生物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及相关技术服务,实现农村用能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节 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农村电网设备水平、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地区装备技术水平。加快城乡电力公共服务发展均等化,提高农村地区用电品质,通过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通过农村电网可靠性与电压质量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电网电压合格率,提高电能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客户满意度水平。支持新能源建设,提升农网智能化水平,保障农村地区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新能源无障碍接入与消纳,提升农村电网配电自动化水平。因地制宜推广被动式低能耗农宅,加强农宅节能宣传,培养农民建筑节能意识,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

第三节 大力推进乡村绿色能源示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