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石油国际正文

聚焦国际能源:形势之问 格局之变 安全之道 发展之策

2022-06-02 09:03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于欢关键词:石油天然气煤炭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2年初以来,俄乌冲突等黑天鹅事件频现,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震荡,全球能源形势和格局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在能源低碳化转型已成大势的背景下,能源安全理念增添了哪些新内涵?中国如何才能在当下波谲云诡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更好地推进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宏图。

形势之问——

欧洲抛出能源“脱俄”时间表,更多是出于政治安全方面的考虑,摆脱对俄能源依赖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目前欧洲缺的恰恰就是时间;倘若俄罗斯对欧“断供”,留下的能源供应空白短期内无法填补。

中国能源报:近段时间以来,在俄乌冲突背景下,重度依赖俄罗斯化石能源的欧洲国家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并试图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欧盟方面甚至已放出狠话,要在年底前陆续禁止进口俄罗斯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您认为欧洲在能源方面“脱俄”可行吗?

赵宏图: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能源“脱俄”时间表。4月8日,欧盟宣布禁止进口俄罗斯的现货煤炭,120天后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煤炭。与此同时,欧盟正全力推进对俄石油制裁,计划6个月内禁止进口所有产自俄罗斯的原油。5月11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表示,在达成石油禁运协议后,还将讨论天然气禁运等措施。

话虽如此,欧洲要在三五年内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几无可能。欧洲提出上述目标,主要是出于政治安全的需要,并不符合经济和市场规律。如果说“摆脱对俄能源依赖”是指把进口占比降至相对可接受的程度,即俄罗斯“断供”也不至于伤筋动骨,那么在经过多年努力并付出极高成本的前提下,欧洲能源“脱俄”是可以实现的。但若“摆脱对俄能源依赖”指的是“零进口”俄罗斯能源,则根本不可行。

这个问题有史可鉴,欧洲此前曾屡次尝试“脱俄”,结果都收效甚微。2008年格鲁吉亚、2014年克里米亚等事件之后,欧洲多次誓言要彻底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欧洲进口自俄罗斯的能源占比确实有所下降,但后续很快出现反弹。总体来看,近十几年来欧洲对俄能源依赖度不降反升——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存度从2009年的25%一路增至2021年的32%,其中尤以德国为甚。早在2011年,德国对俄天然气的依存度已高达39%,今年2月这个比例已飙升至55%。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能源“脱俄”决心似乎更大,但能否变为现实仍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在对俄能源依赖方面,欧洲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前景并不乐观。无论是加速发展新能源,还是寻求其它进口渠道,都需较长的时间,而目前欧洲缺的恰恰就是时间。一是欧盟决策流程长,需要27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但各成员国国情差异巨大,利益诉求不一,达成一致绝非易事。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由于匈牙利、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等国一致要求豁免或延期,针对俄罗斯石油的制裁法案至今未能达成。未来天然气禁运即便提上日程,真正执行起来耗时会更长,例外措施会更多,效果也会更有限;二是替代能源渠道建设耗时费力。欧洲对外能源依赖度高,进口规模大,实现替代不仅需要国际能源市场有足够的产能,还需要自建大规模的管道、码头、天然气终端等能源运输及配套基础设施,这绝非一日之功。

除此之外,地理位置的靠近,使得欧洲从俄罗斯购买能源的成本要远低于从其他地区进口,这意味着寻找替代进口将承担高昂的成本。在政治安全局势紧张之际,欧洲民众短期内尚可容忍高企的能源价格,但长此以往不可持续。

中国能源报:极端情况下,假如俄罗斯对欧洲“断供”,谁能填补他留下的巨大供应空白?

赵宏图:倘若俄罗斯切断对欧洲的能源供应,他留下的空白短期内是无法完全填补的。煤炭和石油的全球化程度较高,有相对成熟的国际市场和运输网络,在出价更高的情况下,替代相对容易。但欧洲进口俄石油规模较大,全球石油剩余产能并不充裕。去年“能源荒”以来,产油国已消耗了不少备用产能。目前,欧佩克的增产空间相对有限,原因有三:一是增产意愿不足。欧佩克认为油价攀升的主因是地缘政治,而非市场供应不足。因担心未来需求走弱,该组织在石油增产问题上非常谨慎;二是增产潜力有限。当下汽油、柴油的贸易量都已接近创纪录高位,全球剩余产能正在耗尽。目前除沙特和阿联酋外,多数产油国已无力再增产;三是技术限制。欧洲炼厂在技术上适合炼制俄罗斯石油,倘若换成中东、美国的原油,需要大规模升级改造相关设施,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很高。

天然气的替代选择更少。2020年和2021年,欧洲分别从俄进口了约1800亿立方米和1700亿立方米天然气,大致可满足欧洲1/3的需求,短期内很难找到同等规模的气源。首先,欧洲内部增产潜力相当有限。荷兰的气田已过黄金期,挪威的气田已接近产能峰值,英国天然气在去年增产后已无多大提升空间;其次,北非、中东的替补潜力不足。其中北非天然气供应量有限,卡塔尔已与亚洲国家签署液化天然气(LNG)长约,可调整余地不大。美国的天然气则是远水不解近渴,即便现在着手扩大产能,大规模增供欧洲也是数年后的事。同时,欧洲承接LNG的基础设施不足,即便能运到东欧,其高昂的价格也是很多国家无法承受的。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双标”操作比比皆是,在能源领域更是屡见不鲜;美国一方面极力施压欧洲升级对俄能源制裁,另一方面以“救世主”的身份扩大欧美能源合作,抢占欧洲能源市场。

中国能源报:一个吊诡的现象是,美国一边拉着欧盟全方位制裁俄罗斯,阻止其能源顺利出口创汇,另一边却又在大笔囤购俄罗斯的油气产品。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报告显示,3月19日至25日,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比前一周增加了43%,达到10万桶/日。如何理解美国这个充满“双标”味道的操作?

赵宏图: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双标”操作比比皆是,在能源领域更是屡见不鲜。这既体现出其“美国优先”“以邻为壑”的自利本性,也反映出其根深蒂固的傲慢和偏见,事实上欧洲国家也有很多类似行为。例如,欧美国家曾多次指责俄罗斯等产油国将能源武器化、政治化,与之相伴的却是愈演愈烈的能源制裁,似乎他们推行的能源制裁“天经地义”,产油国的反制则“天理不容”。再如,美国出于气候政策等考虑,限制国内页岩油气开采,却在海外施压别国增产以稳定油价。当欧佩克拒绝后,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旋即于今年4月20日通过了一项法案,对其进行反垄断诉讼。又如,在针对俄罗斯的制裁中,美国不仅没有把自身需求较大的铀纳入对俄制裁范畴,还对国内企业进口俄石油设置了缓冲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双标”不仅针对非西方国家,也频频施用于其欧洲盟友。无论是在俄乌冲突中推波助澜,还是暗中推动芬兰、瑞典加入北约,都是牺牲欧洲国家的利益以谋取全方位遏制俄罗斯、确保“美国利益优先”的鲜活例证。美国一方面极力施压欧洲升级对俄能源制裁,另一方面以“救世主”的身份扩大欧美能源合作,抢占欧洲能源市场。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会一边制裁、一边抢购俄罗斯石油了。关于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其他几个维度进行解读。一是技术层面,美国宣布禁止进口俄罗斯能源后,在制裁生效前的缓冲期内,进口商不可避免会出现冲刺购买囤货的现象;二是政治层面,在对俄能源制裁的问题上,美国企业与政府存在一定利益分歧,企业的立场有时与政府不完全一致,私下里“暗渡陈仓”的行为时有发生;三是战略层面,美对俄能源制裁也存在“软”的一面,政府有时也会对企业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原标题:形势之问 格局之变 安全之道 发展之策(国际能源观察) ——专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宏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