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石油国际正文

聚焦国际能源:形势之问 格局之变 安全之道 发展之策

2022-06-02 09:03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于欢关键词:石油天然气煤炭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发展之策——

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去政治化”,旗帜鲜明地反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借气候话题实现国际政治目的,争取气候政治中立。

中国能源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5月18日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四项气候变化关键指标——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升幅、海洋温度和海洋酸化程度,去年都创下了历史新高。WMO总干事塔拉斯据此指出,俄乌冲突掩盖了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后者“仍然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您看来,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能源变局,将如何影响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和成效?如何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进一步贡献“中国方案”?

赵宏图:我认为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传统能源安全理念回潮,凸显了碳中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前两年低碳转型热潮中的激进主义,引发了能源价格暴涨和供应冲击。而俄乌冲突进一步提醒国际社会,传统能源安全风险依然存在。这一轮冲击虽然在短期内阻碍了部分国家的低碳转型,但长远看有助于人们理解气候治理的艰巨性、复杂性,促使未来的低碳政策更趋务实,能够平衡好能源转型、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

其次,新形势下,国际低碳转型“短空长多”。短期内,煤电反弹和碳价下跌增加了转型阻力,导致碳排放反弹。但放眼长远,俄乌冲突将极大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很多欧洲国家都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替代俄罗斯能源的最终选项,纷纷提高目标,加大投入。与此同时,化石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也有助于弥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劣势,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近年来日趋积极,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基数大、能源转型起步晚,相对其他自然实现碳达峰的国家,我们主动提出双碳目标是自我施压、主动承诺,充分展现出大国担当。在接下来的气候行动中,中国可以在三方面贡献“中国方案”。第一,加快低碳经济创新。特别是要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终端用能电气化,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风光、水、火等多能互补,打造智慧协同、多网融合的智慧能源系统。增加高效安全储能等技术研发投入,提高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第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去政治化”。旗帜鲜明地反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借气候话题实现国际政治目的,争取气候政治中立。照顾发展中国家特殊关切,推动各国以建设者姿态深化合作,缩小碳中和鸿沟,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第三,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低碳能力建设。加快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推动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加大资金、技术等支持,协助“一带一路”国家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国际能源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成为“能源孤岛”。能源自主不等于“关起大门”,也不等于所谓的“能源独立”。

中国能源报:全球能源格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对中国有何影响和启示?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赵宏图:新形势下,我国能源供应既存在碳中和目标约束,又面临传统能源地缘政治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新能源安全理念,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兼顾传统与新型能源安全,这既是构建高水平能源安全体系的现实之需,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当前,欧洲面临的能源困局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

一是要牢牢掌握能源战略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自主的发展战略。时至今日,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同样是战略主动,“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新发展格局下,既要提高国内自主供应能力,又要不断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加强能源产品和产能储备,还要加强能源市场主体建设和各种能力建设,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能源强国建设。

二是要辩证理解能源自主。能源自主不等于“关起大门”,也不等于所谓的“能源独立”,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才能更有效地保障能源安全。欧洲罔顾现实追求摆脱对俄能源依赖违背经济规律,实现难度极大,即便最终如愿,也无法实现“能源独立”。国际能源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成为“能源孤岛”。寻找俄罗斯能源的替代品无法根除欧洲面临的政治安全风险,只是将风险转移至中东、北非或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且为之付出的经济成本只增不减。如果经济竞争力严重受损,经济安全难以保障,“能源独立”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是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低碳转型。激进的低碳转型给许多国家的能源供应带来剧烈冲击,电力安全、能源网络安全及关键矿产安全等新型能源安全风险过分暴露。相对而言,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窗口期更短,传统能源安全和新型能源安全挑战更为复杂,需要准确把握减排节奏和力度,纠正“运动式减碳”,渐进稳妥地推进双碳目标,避免德国式激进低碳转型引发的能源安全风险。

减煤过快将冲击能源安全和民生保障,强调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并不是要大幅增加煤炭消费,而是要在平稳降低煤炭占比的同时,增加优质煤炭产能,加强煤炭清洁利用。

中国能源报: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指出,“要立足国情,以煤为主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实现碳达峰必须立足这个实际”“要确保能源供应,实现多目标平衡,多渠道增加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决不允许再次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这类重大事件”等。结合近期的国际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背后有何深意?

赵宏图: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能源系统以此为指引,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采取有力举措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其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文件的出台,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能源生产消费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引领了我国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最高层强调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是为了更好统筹安全与发展,尽可能减少激进减排带来的能源安全风险和民生冲击,这既是我国能源战略日趋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显著改善,清洁能源占比大幅提高,但总体仍处于煤炭时代。双碳目标下,我国偏煤的能源结构使得减碳与保供之间的矛盾浮现。当前,煤炭仍是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石、“托底保供”的关键,是我国能源自主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减煤过快将冲击能源安全和民生保障。

不允许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既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还是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要求。强调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并不等于要大幅增加煤炭消费占比,而是要在平稳降低煤炭占比的同时,重点增加优质煤炭产能,加强煤炭清洁利用,保证优质煤炭和高效煤电在“托底保供”、调峰调节、提高能源供应弹性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我们必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协同推进低碳转型与供给保障,着力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

原标题:形势之问 格局之变 安全之道 发展之策(国际能源观察) ——专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宏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