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政策正文

四川凉山州“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先进电网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融合

2022-09-27 13:56来源:凉山州人民政府关键词: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电网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优先发展“一核”

支持西昌首位发展,以工业大发展支撑西昌核心引领作用,培育壮大现代产业,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凉山州发展“极核”。依托西昌钒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西昌新材料产业新城,重点发展钒钛钢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筑材料、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科技服务、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战略契机,以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为发展导向,加快推进园区扩区升位改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积极发展成凉工业园区,着力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特色优势产业,延伸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支撑西昌市工业“一核”建设。以西昌高铁站跨安宁河片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兴增长极,助推西昌市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支撑凉山数字经济建设。

第三节 壮大发展“三极”

以冕宁县、德昌县、会理市为“三极”,不断壮大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德昌特色产业园区、会理有色产业经济开发区三个省级开发区,大力发展钒钛稀土、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三大省级园区扩区升位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省级认定的化工园区。依托冕宁稀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规划建设冕宁稀土产业新城,重点发展稀土采选、冶炼分离、新材料、新能源和应用深加工产业,打造稀土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新基地。规划建设德昌特色产业新城,重点发展硅基材料、装备制造、钒钛稀土、新材料化工、绿电消纳磷化工、绿氢零碳、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形成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会理有色产业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铜镍矿、铅锌矿采选冶炼及其深加工等产业,积极发展钒钛铁磷锂循环经济产业,打造以铜镍铅锌主导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打造四川“铜都”。加强全州资源和产业整合,积极规划建设凉山州循环经济产业新城。

第四节 培育发展“三心”

以会东县、雷波县、甘洛县为“三心”,积极培育发展会东县工业集中区、雷波工业集中区、甘洛工业集中区三大产业园,坚持以创建省级开发区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发展指引,以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市场化、品牌化为县域工业产业发展定位,力争将会东县工业集中区、雷波工业集中区、甘洛工业集中区培育创建为省级重点特色园区。会东县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非金属黄磷、黑色金属等特色产业。雷波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生态纺织、电解水制氢矿化磷石膏循环绿色产业、砂石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装配式建材、磷酸铁锂等新材料产业,打造四川“磷都”。甘洛工业集中区着力打造“四川省铅酸蓄电池发展基地”,重点发展石墨和硅基等新材料、危废处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

第五节 支持其他县域特色发展

支持其他县域依据本地资源要素基础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高质量建设县域工业园区,按照特色产业园或工业集中区为招商引资导向,推动县域工业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稳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带动本地居民就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盐源县重点发展硅铁、锰硅及锰铁等合金产业,主要向新型环保建材、新能源产业、盐化工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方向拓展延伸。宁南县主重点发展桑蚕丝纺织、食品饮料及相关配套产业,努力打造中国最优质茧丝绸产业化基地。越西县重点发展水能、电冶、水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主导产业,着力新建中国川西(越西)农产品加工园。喜德县重点发展玄武岩、钾长石、白云石(镁提炼)等非金属矿物制品精深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金属制品铸造、建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金阳县重点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及青花椒、白魔芋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适度发展现代新型矿业。布拖县重点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与附子、大黄、川续断等中药材及马铃薯、苦荞、蓝莓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凉山清洁能源基地和食品药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昭觉县重点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及苦荞、马铃薯、半细毛羊等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凉山州东部特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美姑县重点发展风电、光伏、玄武岩及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系列美姑特色农产品牌。木里县重点发展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牦牛、松茸等农牧产品及虫草等中草药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稳步推进金矿开采及容大公司上市。普格县重点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蚕桑、果蔬、高山羊等优质农牧产品及重楼、续断等中草药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

第四章 发展重点

深入贯彻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构建以“国家战略资源”为主体的绿色工业产业体系和以“清洁能源基地”为支撑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优势和富甲天下的水风光清洁能源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级钒钛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提升凉山州在全国、全省工业中的战略地位;大力推动成链集群发展,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数字经济。

第一节 着力延伸产业链,建设世界级钒钛稀土新材料基地

依托凉山州钒钛稀土资源优势,重点围绕钒钛稀土深加工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形成钒钛稀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和做大产业规模,着力创建世界级钒钛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发挥凉山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以西昌、会理、德昌为中心,打造世界级“钒钛之都”。依托钒钛钢铁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炉料项目和节能减排、两化融合、产业升级项目建设,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发生产汽车用钢、家电用钢、能源石化用钢等新产品,稳步提高冶金用钒规模水平,加快氯化法钛白、钛金属等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打造钒钛钢铁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凉山州丰富的轻稀土资源,以冕宁、德昌为中心,争取组建四川稀土集团,打造世界级“稀土之都”。积极争取增加稀土生产指标和冶分指标,新建一批扩大产能项目,支持将扩能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序列。依托稀土龙头企业,瞄准稀土永磁电机等细分领域,积极引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项目或高成长型企业,全力提高稀土资源就地深加工比重,积极推进稀土采选、冶炼、加工、制造一体化,推进磁性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等先进新材料建设,形成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钒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64%,钛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5%,高钛型高炉渣实现资源化,稀土矿选矿回收率大幅提高,冶炼分离稀土总收率达到95%以上,钒钛稀土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00亿元,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20亿元。

W020220922403942025001.png

图4-1 钒钛钢铁产业链

截图_20220927134601.png

图4-2 稀土产业链


专栏4-1 世界级钒钛稀土新材料基地细分领域

钒。重点发展钒液态电池、钒铝合金、钒能源材料等战略性高端产品,稳步提高冶金用钒规模水平。大力发展以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等为代表的含钒铸造及装备制造业。

钛。重点发展氯化法钛白、高档专用钛白、海绵钛、钛基能源材料等高端产品,加快发展增材制造专用钛及钛合金材料、粉末冶金专用钛及钛合金粉末等高值化产品,积极开发大飞机制造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及船舶制造、医疗器械、高端消费品等系列钛合金材料及深加工制品。推进硫酸法钛白生产线改造升级,支持有条件的钛白粉企业转型生产钛基脱硝催化剂、高档钛白粉,形成一批产品差异化、特色化的钛白粉生产企业。

稀土。支持骨干企业实施升级改造、产业配套及高端应用产业化等项目,提高稀土资源就地深加工比重,由现在的30%提高至70%。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链价值。重点发展氧化镨钕-金属镨钕-镨钕铁硼-永磁体-微特电机的高端磁性材料产业链,镧铈混合稀土金属-储氢合金-镍氢电池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铈镧稀土金属-稀土铝(镁)合金—航空航天的国防军工领域产业链,硝酸铈锆、硝酸镧-储氢材料-催化燃烧、催化净化、原油裂化稀土催化剂-机动车尾汽净化材料等催化材料产业链。

钒、钛为主的钢铁新材料。通过钒、钛等的应用在钢铁中来改善钢的性能,形成钒、钛钢铁新材料,基本产业链为钒钛磁铁矿-钛渣、铁粉-钒钢、钛钢-钢铁材料。



第二节 积极推进多能互补,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依托凉山州富集的水能资源、风光资源,积极推进多能互补,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打造中国“清洁能源之都”。进一步做大做强水电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水库调节作用,加快大中型水电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水电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入股、就地注册、就地核算统计的创新能源开发模式,按照市场化原则采用综合评价方式或电价竞争方式优选确定项目法人,促进风电、光伏新能源的集团化、规模化开发,实现能源开发利益最大化。积极开展氢能综合利用,重点探索富余风、光、水能源制氢产业和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汽车等氢能源综合利用的试点,推动建设凉山—雅安—成都绿色氢路。加快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现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氢能“五能并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格局,争取在风光水发电汇集区布局多能互补示范储能电站,积极发展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技术集成应用。开发多类型清洁能源,支持国家管网公司加快推进“缅气入凉”管道建设,丰富凉山能源消耗结构,解决工业用气难题。积极推动清洁能源与绿色载能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绿色能源就近消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搭建能源互联网创新平台,深化大规模清洁能源送出及并网调控、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抢险等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流域梯级统筹调度综合管理,开展风电、光伏基地智能化集中运维。加快推进先进电网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融合,促进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互通、共享共济发展。到2025年,全州清洁能源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成为全州新的重要支柱产业。

W020220922403942271732.png

图4-3  氢能产业链


专栏4-2 国家级清洁能源产业基地细分领域

水电。加快推进“三江”流域国家大型水电站项目建设,推进“三江”流域梯级统筹调度综合管理;有序推进中小流域水电开发利用,具备条件的小水电站实施绿色改造;重视水电调峰能力,开展风光水电一体化项目试点,探索水电、风电、光伏智能化集中运维。

风电。优势资源集聚区优先一体化开发,优先开发安宁河谷等优势资源集聚区的风电资源开发,严控基地外风电开发;开展风电基地智能化集中运维;推动技术创新探索开发智慧风电场,实现远程集中控制、智慧运维、一体化管理,达到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逐步将凉山州风电场建设成智慧型的、敏捷型的风能基地。

光伏。加快启动光伏基地建设,启动2-3个大型光伏基地的建设;因地制宜,兼顾集中与分布式开发,依托水电外送通道,沿“三江”流域规模化开发集中式光伏,在西部木里、盐源、冕宁等县山区农牧区以及宁南等农业产业园或消纳示范园周边开展分布式开发转化与近距离小容量配送。

氢能。重点探索富余风、光、水能源制氢产业;同时参与氢储、运、加注以及氢燃料汽车等氢能源综合利用的试点,结合州内稀土和有色金属优势,开展贮氢新材料和贮氢技术研发。

生物质能源。重点统筹既有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探索创新垃圾环保发电对生物质能源的资源化利用,引导鼓励工矿企业结合锅炉改造使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多能互补开发。积极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风光水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建设,形成“风光水”多能互补开发示范;进一步探索生物质能源与氢能源制、储、运工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实现水电、风电、光电、生物质、制氢“五能并举”的格局。



第三节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做强特色优势工业集群

围绕本地有色金属、磷矿、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做大做强做优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成链成群发展,着力带动凉山工业竞争力整体提升。

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利用凉山州的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聚力推动有色金属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依托会理丰富的铜资源和龙头企业,打造四川“铜都”。积极推动铜矿采选,加快推进阴极铜项目,重点培育电子级铜片、铜材、铜合金、铜箔、镀锌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实现铜业采、选、冶加制造业一体化发展,推动建成铜合金等先进新材料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甘洛、会理、会东等县丰富的铅锌资源,打造四川“铅锌之都”。积极延伸铅锌产业链条,开发铅锌新材料等新产品,形成铅锌产业集群,扩大铅酸电池的生产规模。支持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兼并重组小散矿山,发挥放大“资源+能源”的组合优势,对传统有色金属等资源采选业进行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有效提升现有产能,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抓好有色金属等压延产业发展与深加工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州有色金属总产值力争达到170亿元。

截图_20220927134849.png

截图_20220927134905.png


图4-6 锌产业链及应用领域


专栏4-3 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细分领域

铜产业。建成与发展铜特色产业基地,整合铜矿产开采、冶炼与深度加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铜产业集约发展;拓展延长铜产业链条,重点打造以特种漆包线、印制电路板和集成电路引线框架为基础的新型铜材链、以铜合金零部件、铜合金管和铜合金结构件为基础的铜合金链、以铜五金件、铜工艺品为主的再生铜链等产业链;攻克铜再利用技术,培育和引进铜废旧品回收利用企业,实现铜资源的再生循环,实现铜来源多元化发展;加大技术投入,研究铜矿伴生稀有金属深度加工工艺与应用产业链条。

铅锌产业。以深度挖潜、综合延伸利用为重点,打造国家级铅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由以铅锌冶炼为主的发展模式过渡到铅锌资源深度利用与精深加工模式:打造铅锌矿冶炼提纯产业、高纯锌基合金、纳米级氧化锌、无汞金属锌粉、锌空气动力电池(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链条;综合利用伴生稀有金属铟、锗等金属矿产开发,延伸在红外线光学仪器、光导纤维、催化剂、药品、荧光粉、射线探测器、电子和电子器件等高科技产业领域,推进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高端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集采选矿、冶炼、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的大企业集团,带动集群内关联产业、配套产业以及相关现代服务业等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



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坚持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推动形成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间的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物的互供共享关系,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排放最小化,构建产业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模式。依托雷波、会理、会东等地的磷矿资源采选和德昌的磷资源加工,打造四川“磷都”。以绿色生产、综合利用为发展方向,扩大氯碱、盐酸生产规模,开发消杀系列产品,延伸盐化工、硅基新材料产业链条,培育发展磷盐精细化工,开发磷铵、五氧化二磷、氯化高聚物、食品级电子级磷等系列产品。依托凉山州内金阳、布拖等地丰富的萤石矿产资源和州内稀土综合回收萤石资源,打造四川“氟都”。以萤石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半导体领域中极其重要的电子级氢氟酸及氟化铝等氟化工系列产品。到2025年,全州化工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

W020220922403942751108.png

图4-7 磷化工关联产业链示意图


专栏4-4 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细分领域

磷化工。推进磷化工与煤、氟化工横向耦合并向下游延伸,形成磷化工以“磷矿--磷酸--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高效磷复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线,以磷化工为主体的一体化完整产业链。(1)打造磷矿--磷酸--合成氨--磷复肥和硝基复合肥产业链。(2)构建磷、煤、氟一体化产业模式,着力发展高纯黄磷等精细化工、碳一精细化工、氟精细化工,形成工业聚集区的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包括:黄磷―赤磷―热法磷酸―精细磷酸盐和黄磷―磷化物―有机磷化工产业链;湿法磷酸-精制磷酸-磷酸钠类、食品级磷酸盐产业链;无水氟化氢-氟化工产业链;甲醇--碳一化工--精细煤化工产业链等。

氯碱化工。重点拓展耗“碱”、耗“氯”、耗“氢”、耗“酸”下游产品链,实现副产物的高效转化利用,促进含氯化合物等精细化工产品发展。鼓励“盐碱热电”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三废”排放的有效治理利用及节能降耗。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围绕打造“中国农业硅谷”以及农商芯城战略目标,立足凉山州丰富多样的农产品生物资源,依托“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构建以西昌为中心,德昌、冕宁、喜德为副中心,涵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智能一体化仓储、高效电商平台等方面的“一中心多模块”的格局,推动三次产业深入融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松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引进推广现代加工新装备新技术,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能力。构建特色鲜明、绿色健康、层次分明的“2+4+N”现代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体系,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全面夯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基础。到2025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专栏4-5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细分领域

粮食加工。以安宁河谷地区优质稻米、二半山区马铃薯和苦荞麦为主,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高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重点发展绿色大米、有机大米、特色大米;加快发展米面制品、速冻食品和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切实加强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高蛋白米粉,提高米糠综合利用能力;大力发展苦荞饮料、休闲食品、软胶囊等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系列保健营养食品,建成全国最大的苦荞产品研发和加工中心;延伸拓宽马铃薯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开发工业变性淀粉、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果蔬加工。积极引进加工企业,以分级包装、冷链贮藏果蔬产品为主,加强残次果和果汁、休闲果品等系列产品开发,创建优质果蔬品牌;推进特色水果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生产果皮油、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原料高质化全果利用水平;开发蔬菜高效腌制、节能干制、生物转化等加工新技术,发展休闲蔬菜食品、腌制蔬菜和方便菜等加工,开发白魔芋精粉、粉丝、芋角、雪魔芋、膳食纤维等产品。

畜禽及乳制品加工。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扶持现有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引进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提高畜产品加工规模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强肉类禽类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引导企业采用传统肉制品工程化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扩大低温肉制品、腌腊制品产量,开发保健类肉制品、休闲类肉制品,引导鲜肉制品向小包装、细分割、便携带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小包装、易储存方向发展,生产设备逐步向连续化、自动化、大批量和无菌加工技术方向发展;打造完善的乳制品产业链,重点发展巴氏杀菌奶(鲜奶)、超高温灭菌奶(常温奶)、酸奶、乳饮料等产品。

林产品加工。重点发展特色优势经果林产品、森林食品和林竹产品精深加工业。经果林产品加工以核桃、油橄榄、青(红)花椒等为重点,立足产业基地发展核桃干果产品深加工,发展食用橄榄、油用橄榄,开发橄榄美容、医药系列产品,开发花椒油、花椒精油、有机肥料等系列产品,整体提升花椒产业附加值。依托省级森林食品基地加大对菌类开发应用,开发即食食品、保健食品和营养饮品。依托速生丰产林基地木材资源,发展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建筑模板和栓皮加工等产品,发展竹质结构材、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竹工艺品、活性炭,发展罗汉竹笋和实竹笋系列食品和竹叶茶等延伸产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电网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