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力通信政策正文

四川凉山州“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先进电网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融合

2022-09-27 13:56来源:凉山州人民政府关键词: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电网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酒类加工。加大酒类产品开发,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地品牌,加强系列品牌创建;重点开发生产苦荞酒、燕麦酒系列产品,加快桑葚红酒开发和品牌建设。

优质烟叶加工。提升“大凉山”“清甜香型”烟叶质量和品牌声誉,生产中高档卷烟;深化国际合作,加工出口凉山优质烟叶;引进废弃烟秆烟叶加工项目,提取烟碱、烟酸、茄尼醇,生产高纯度烟碱生物杀虫剂。

优质茧丝加工。大力发展丝绸产业,推进优质茧丝和蚕桑综合加工,努力把凉山州建成区域优势突出、生产规模较大、产业化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强,全省第一、全国知名的优质种、茧、丝生产基地。引进先进工艺,延伸发展绢纺半成品、丝绸制品、高档服装;带动桑枝食用菌生产、桑枝综合利用、蚕沙综合利用项目发展,支持叶绿素铜钠加工项目、蚕蛹萃取深加工项目等建设投产,加大桑叶、桑葚、桑枝、蚕沙、蚕蛹等附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力度。

调味品加工。以调味产品复合化、传统产品功能化、产品使用方便化、产品成分营养化、风味时尚多元化、技术应用高新化、产品天然环保化为原则,推动调味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豪吉”品牌,积极开拓南非、印尼、菲律宾、斯里兰卡等海外市场,发展出口贸易。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全州林药林化原料林基地和布拖、盐源等县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及各中药材产区的初加工企业,支持中医药、彝藏医药产业发展。突出中药材道地性,大力发展附子、大黄、天麻、川续断、重楼、贝母等药效成分高、品质好的道地药材,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农户增收。以好医生攀西药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提高中药提取物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推动中药饮片、含片、中成药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业持续发展壮大。引进一批“创新型、高成长型”生物医药企业,开展中药材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发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中药保健品、中药配方药膳等中医药特色产品。推进西昌中医药小镇和中药材种植加工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创新“公司+集体+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州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专栏4-6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细分领域

依托全州林药林化原料林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及各中药材产区的初加工企业与龙头企业,采用现代技术,提高中药提取物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以附子、大黄、天麻、川续断、重楼、贝母、桑叶、赤芍、杜仲、玛咖、穿心莲、金银花、艾草等为原料的中药饮片、含片、中成药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业。支持中药材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及国家、省对凉山州的重大生产力布局,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与周边雅安、宜宾等装备制造业形成配套发展,遵循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带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大力引进发展依托钒钛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有色新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非金属有机材料的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装备、智能输配电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加快形成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德昌制造业发展基础,积极打造凉山州“能源装备之都”。高标准规划建设应急装备制造产业园,努力把凉山建设成为立足攀西、辐射云贵川青藏、面向全国市场的山地高原型现代应急装备产业基地。到2025年,全州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专栏4-7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细分领域

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风电装备:集中资源推进风电叶片、主机、塔筒等风电装备主体生产,积极延伸机舱罩、玻纤布、机架、高速齿轮箱等风电主机配套项目,适度开展法兰、变流器、制动器、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等专用锻件的制造,完善大件物流、仓储等附属产业项目。依托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鼓励加强在智能化风电整机成套设备研发、整机智能化运行维护系统研发方面的探索。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沿安宁河谷基本形成集研发、制造、认证、测试、培训、配件供应、施工安装、智能运维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集群。光伏装备:利用绿色低价留存电量优势,吸引多晶硅片、硅棒、太阳能分布式发电装置等光伏产业链设备生产企业入驻。氢能装备:开拓氢加注、氢压缩、储氢容器等设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氢能燃料电池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密封垫、碳纤维纸等核心材料,氢气循环泵、空气压缩机、氢气电控喷射、高压电磁阀等关键零部件,以及长寿命、高性能、低成本的燃料电池电堆集成等;积极建设氢燃料货车改装生产线,加大物流车、环卫车等多种车型的研发力度。

智能输配电制造。重点培育输配电设备制造,鼓励输配电装备产业在智能化、数字化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加快中低电压等级的变压器、开关柜、铁塔、电线电缆、箱式变电站等农网用输电、变电、配电设备和材料的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智能化输配电设备、特高压输电设备、可再生能源并网和智能管理系统等智能化输配电和控制设备的制造。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重点发展微型车驱动桥、精锻差速器、齿轮系列产品、汽车传动轴总成、汽车线束总成、继电器、工程汽车转向盘倾角可调方向机、自动升降座椅、空气制动加力泵、各类汽车差速器十字轴、凸缘、半轴、载重汽车前轴、铸造件轮毂和制动毂、圆弧齿锥齿轮等产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配套。

应急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智能救援、监测预警、工程抢险、应急防护和工程消能减震等特色应急装备产业,健全完善地质灾害与火灾监测预警、灾害应急救援物资供应、特色专业应急抢险救援服务、灾后心理康复疏导等。



第四节 推动数字应用示范,积极发展数字经济

加快推动全州5G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全州主要城镇主城区实现5G规模商用。用好水电消纳示范区政策,围绕清洁能源、战略资源高效开发争取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等落户。规划建设凉山大数据产业园区,引进和培育重点云服务商,推动与中小企业加强供需对接,量身定制上云方案,促进企业高效、高质、深度上云,打造一批上云示范企业。实施数字经济赋能升级工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农业、智能农机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工业制造体系建设与工业互联网升级改造有机融合,培育全产业链追溯、规模化定制、智能检测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推动智能制造、数字文旅、智慧医疗、智慧体育等特色产业数字化融合。打造一个引领全州数字经济发展的西昌总部核心,建设一条以冕宁、西昌、德昌、会理为重要节点的“中轴”,统筹以会东、宁南、雷波为主的能源数字经济示范区,构建形成“一核一轴三区”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全州数字经济总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

W020220922403942811961.png

图4-8凉山州数字经济“一核一轴三区”空间布局


专栏4-8数字经济细分领域

产业数字化。打造工业互联网供给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推动低成本、模块化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部署应用;加快能源化工、战略资源等优势产业数字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采用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支持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进农业数字化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土壤健康管理、农作物营养管理、农业标准化管理与技物配送服务、农业病虫草害管理、农产品鲜储(冷链物流)和大数据农业综合服务等子平台建设,建设“区块链+”农产品的质量溯源体系,实现一物一码的全流程正品追溯。推动数字电商高质量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发展食品、农产品、文旅等领域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服务,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网络教育等服务。

数字产业化。建“库”--打造大数据收集存储地,抓好攀西大数据中心、凉山移动大数据中心与德昌生命康云计算数据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办“厂”--打造大数据关联制造地,重点发展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相关的产业配套,包括服务器、存储、终端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及其相关配套,通信光纤研发和制造,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的研发和承接服务外包;开“店”--打造大数据运用服务地,发展数字娱乐、培训咨询、软件开发等数字应用服务以及数字技术、信息安全产业等。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锂电池材料以及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培育发展软件设计应用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相关的电子信息服务产业,重点支持软件产品、软件服务和嵌入式系统三大产业方向。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聚力推动产业成链集群发展

以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以“国家战略资源”为主体的绿色工业产业体系和以“清洁能源基地”为支撑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为指引,立足凉山州资源优势和工业发展基础,积极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聚力打造世界级钒钛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大力推动成链集群发展,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数字经济。

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嵌入全省“5+1”重点领域产业链,编制全州“251”重点产业链全景图,大力推动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制定重点产业链短板清单和技术路线图,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实施填缺补短工程,精准引进建设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增强产业链的根植性和竞争力。支持骨干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稳定发展,重点补齐功能测试、模型设计制造、产品测试、小批量加工等配套生产环节,提高区域内产业链协同制造的自给率。开展“大手拉小手”行动,支持“链主”企业协作模式创新,增强重点领域产业链控制力。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促进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重点园区或专业园区集中集聚,引导工业企业集群化发展。立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抢抓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开发机遇,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链,做大做强做优清洁能源、钒钛稀土新材料、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统筹“链长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新型集群发展促进机构等工作抓手,强化市县联动,争取国家、省支持,发挥链主型企业、平台型企业、生态型企业作用,加快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


专栏5-1 凉山州工业集群重点项目

世界级钒钛稀土新材料基地。钒钛产业:围绕采选冶及其深加工,重点抓好1000万吨/年采选扩建工程,600万吨/年采选扩建工程。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提效项目;2000万吨/年钒钛磁铁矿采选、150万吨/年钛精矿延伸磷钛铁锂化工及新能源材料深加工、700万吨/年钒钛铁精矿综合利用;20万吨/年钛铂粉技改扩能工程、2000万吨/年金红石采选项目等。规划建设20000吨/年五氧化二钒生产建设项目、5000吨/年钒氮合金项目,3000吨/年钛合金项目等。稀土产业:围绕采选冶及其深加工,重点抓好冕宁牦牛坪大矿开发综合利用工程、冕宁稀土采选工程、德昌稀土采选工程、冕宁稀土1万吨/年稀土金属及其应用产品深加工项目、4000吨/年铈基永磁体建设项目、德昌稀土的稀土锶钡综合利用、稀土资源伴生的萤石、重晶石资源综合利用、茂源稀土分离搬迁入园项目等。规划建设一批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合金材料、发光材料、微特电机等重大项目。

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水电:全容量建成一批水电站,加快新建一批水电站。风电:有序推进德昌县腊巴山、会东县小街等一批风电项目建设。光伏:在资源较好的盐源县、会理县、会东县等地区开工建设一批试点示范项目。积极引进落地光伏组件制造项目。水风光互补基地:以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大渡河为重点,规划建设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

特色优势工业集群。会理铜矿采选工程、会理尾矿干堆场项目、会东小沟头尾矿库工程、甘洛有色金属固废综合处置利用项目、甘洛铅酸蓄电池项目、雷波纺织及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会东黄磷尾气热能综合利用项目、宁南矿业配矿项目、宁南铅锌选厂改扩建项目、西昌市年产4万吨有机肥项目、生物原料生产及大品种中成药扩能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项目、西昌特色食用油、自发粉、干坚果加工及仓储项目、西昌市牛肉加工生产线、喜德县冕山镇金属镁开发项目。

数字经济。喜德分布式云计算中心项目、宁南县云计算示范园区项目、德昌县12万台规模算力中心项目等。



第二节 大力推动园区提档升级

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推进凉山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园区提档升级行动,使园区发展成为工业企业集聚的载体、技术创新的辐射源及经济规模扩张的主体增长极,提升园区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加快培育发展产业新城。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实现凉山州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省级工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西昌新材料产业新城,重点发展钒钛钢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筑材料、航天航空、清洁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科技服务、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现代物流产业等,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适时规划建设高能级的凉山州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钒钛磷铁锂多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产业。规划建设德昌特色产业新城,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绿色化工产业和钒钛稀土精深加工业。依托冕宁稀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规划建设冕宁稀土产业新城,重点发展稀土应用新兴产业。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园区开展省级新区申报工作和扩区调位工作。加快推进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建设,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德昌特色产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和会理有色产业经济开发区等园区或“园中园”申报认定省级化工园区,打造全州化工产业发展合规载体。积极谋划宁波·凉山飞地园区建设。依托东五县和其余五个脱贫县共10个县的优势资源在安宁河流域的3个省级工业园区建立“飞地园区”,并适度拓展同城化区域的喜德县的发展空间,共同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区域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协作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动全体凉山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快产城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布局与产业园区相配套的教育、文化、卫生和公共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园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推进产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围绕产业、行业和企业特征进行标准厂房规划建设,突出标准厂房建设实用性,合理确定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总体布局、规模以及有关配套设施,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组织及自然人投资建设产业园区标准厂房。推进“互联网+园区”发展模式,建设绿色智慧型园区。

提升产业园区管理服务水平。以服务企业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进一步理顺行政区划与产业园区、政府部门与产业园区的关系,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抓好园区服务体制、企业引入机制、园区绩效机制、用人机制、投融资机制等改革创新,推进园区实施“园政合一”改革试点,实施“亩均论英雄”等园区管理体制,激发园区管理活力。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赋予产业园区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确保在项目核准和备案、环境保护、节能、消防、工商注册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章程审批等方面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产业园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制度、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依托在凉山布局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凉山州由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转换,突出“创新论英雄”,为工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持续发展动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紧跟国际、国内行业发展趋势,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研究部署一批制造业基础领域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和战略性创新研究项目,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前瞻性产业技术研究。制定发布凉山州制造业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技术攻关目录,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加强项目从立项、开发、产业化全过程跟踪、服务及管理,推动揭榜主体高效组织,协同开展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国家暗物质重点实验室、二七基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在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冕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德昌特色产业园区等建设省级钒钛、稀土、硅基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建成一批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形成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工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支持跨界创新、融合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推进“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服务”跨界发展,强化产业链核心环节,推动产业向前后端更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探索促进产学研用互促互动、以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依托飞地模式,在成都、北上广等地设立研发平台,实现外地研发、本地转化。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出台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和发展各类技术交易机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论证评估机构、科技成果咨询机构等科技服务产业。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创业投资、债权融资、天使投资等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创新和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先进实用技术和组织管理方式的高效应用,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

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建立符合凉山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建设各类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开展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和产业化示范,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依托清洁能源领域大型企业、高校院所与清洁能源基地打造产业培育中试基地,支持建设纳毕硅基材料研究院研发创新中试基地、冕宁清洁能源创新试验基地和德昌风力装备中试基地。支持清洁能源、战略资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创新,创造条件加快就地转化应用。


专栏5-2凉山州“十四五”主要创新平台项目建设

积极鼓励企业创建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凉山稀土产业技术研究院、江铜研究院稀土分院、好医生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将江铜稀土研究院、好医生省级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蚕桑实验室落地凉山。积极支持钒钛钢铁龙头企业开展铸造技术、材料开发、智能制造、汽车领域等技术合作,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钒钛钢铁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建成钒钛磁铁矿采选冶炼及贵金属提取等为主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四川省钒钛固废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支持企业通过自筹资金、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和国家技术创新子母基金等多种渠道创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让平台实现成果转换,尽快形成生产力。

积极支持跨区域共建共享创新平台。借力对口帮扶共赢机制,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凉山州与成渝、宁波等地的科技创新资源的分享机制,合作共建重大创新平台载体,以股份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智库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州内企业联合成渝科研机构联合打造中试基地,促进成渝地区科技成果中试和熟化基地州内落地;策划建设合作众创空间、中小企业孵化园等双创平台,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使“成渝研发+凉山转化”以及“成渝设计+凉山制造”成为新一轮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四节积极推动企业梯度培育

以产业链培育完善为导向,以企业培育发展为核心,大力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和“专精特新”配套企业,促进凉山工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积极推动“领航企业培育行动”,分行业培育一批牵引力带动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力强的领航型“链主”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链“链长制”,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人才汇聚、拥有知名品牌、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积极推动形成雁阵企业群。对州内新纳入四川省上市后备企业培育管理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实施股改上市和兼并重组,支持水风光龙头企业协同发展,整合水电、风电、光伏多能互补开发产业链;支持以西昌钢钒为核心,整合钒钛钢铁产业链;支持稀土、硅材料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整合稀土产业链和硅基材料产业链;引导州属国有资本优化战略布局,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领域州属国有龙头企业。力争到2025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至3户,产值10亿元以上增加至15户。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开展分类指导、精准服务、监测评价、动态跟踪,鼓励和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支持打造细分行业领域的“单打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与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撒手锏产品的核心配套企业。健全国家级、省(州)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各县市建立“251”特色优势产业升规培育企业库,每年新培育升规入统中小企业70户以上。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强化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和激励,依托全省统一的企业维权服务平台,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待遇公平。鼓励广大民间资本投资、州内本土民营企业新增投资同等享受招商引资政策。加强工业品牌打造,遴选支持一批产业基础好、品牌形象优的骨干企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体现凉山特色的优质企业品牌。


专栏5-3凉山州“十四五”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行动

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加快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专精特新”单打冠军企业,激励优势中小企业“小升规”,促进全州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层次提升。

打造领航型企业和“单打冠军”企业。推出金融、经信、科技等部门的三层筛选机制,充分发掘行业内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型企业作为领航资源重点培育,对评定的领航型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方案扶持,在企业用地用能、环保指标、融资担保、专项补贴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创投公司投资拟上市领航企业。大力支持领航企业与“专精特新”配套企业积极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智能制造。

全力激励中小企业“小升规”。在深入调研排摸的基础上,筛选出“小升规”重点对象入库培育。出台制定“小升规”专项奖补优惠政策。深化助企服务,健全中小企业“小上规”跟踪联络机制、成长辅导机制和走访服务制度,推动中小企业“小上规”向质量型、成长型、科技型、品牌型发展。

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产销分离、主辅分离,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帮助支持工业企业成立销售公司、仓储物流公司、科研信息公司、研发设计公司等服务业企业,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创造更大的价值,助推第三产业发展。



第五节 大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周边区域产业协作,创新开放合作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激发企业转型升级与开放合作内生动力,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全面推进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凉山地处川滇黔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驱动,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最前沿。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经济区交流合作,积极拓展与港澳台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合作。深化川滇黔毗邻市州区域合作,依托成凉、攀凉、雅凉、川滇黔十二市地州合作与发展峰会等区域合作平台,强化资源整合、政策保障和服务支撑,推动建立稀土、钒钛等稀散金属以及水电综合利用机制,加快建设区域制造业中心。加大各县(市)工业园区的创新合作共建力度,创新“飞地”经济、协同招商等方面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

主动承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找准定位、抢抓机遇、发挥优势,高质量建设川西南地区中心支点。精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围绕“一通道四基地一屏障”目标定位,在政策、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同向相融、同频共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融入,加强产业链协同,支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支持产业联盟、创新联盟、行业组织、商(协)会、产业智库等开展跨区域、多领域合作。发挥好各级各部门职能作用,有效激发国企、民营企业活力,形成合力推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劲态势。

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加强重大项目招引,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导向,“三个聚焦”精准招商:聚焦产业骨干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在凉山州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布局推进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和核心配套项目;聚焦公共服务薄弱环节,瞄准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争取在凉山州设立研究院或技术中心。努力扩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形式:综合运用专题招商、县(市)党政领导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直接与目标企业磋商洽谈;充分利用国家、省级招商平台,推进创建凉山博览品牌,开辟友城新渠道;探索资本招商、网络招商、投资顾问招商,坚持线下与线上招商相结合,积极推动招商引资数据库建设,提高招商引资时效性。加强政策协调,优化招商服务:规范执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追溯管理,完善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落实机制,切实提高引进项目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资金到位率;对重大产业项目在谈、签约、在建、运营等环节实施全流程跟踪服务。


专栏5-4凉山州“十四五”产业协作重点工作

进一步放大对口帮扶共赢机制优势。充分利用宁波市对口帮扶凉山州的契机,从资源开发、土地利用、金融服务、配套服务等方面入手,整合全州有效资源,出台针对性的激励政策,梳理和确定重点产业合作项目。以园区合作为具体抓手,积极推进盐源工业集中区与中意生态园产业园、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与余姚经济开发区和宁波国家高新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与北仑临港工业聚集区和临港工业产业带、雷波工业集中区与象山产业区、美姑拉木阿觉工业集中区与尚桥科技工业园区和象山产业区等的对接工作。

进一步加大成渝双城经济圈融入力度。围绕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和延链配套,重点聚焦清洁低碳能源生产基地建设、钒钛新材料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等任务。利用好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成渝两地重要的贸易合作平台和投资促进平台,积极参与投资促进、采购贸易等系列专题活动,适时召开凉山投资说明会、重点产业专题招商会、“凉山造”产品对接会、工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促成与成渝地区的产业项目深度合作。深化与成渝“项目、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创新协同联动,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研发”“产品+赋能”创新协同、合作联动新模式。

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深化与宜宾、雅安、攀枝花等周边区域的经济合作。与宜宾市重点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磷盐化工、智能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交流和合作;与雅安市重点在茶叶、粮食、果蔬、畜牧等农牧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用好用活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政策,共同争取将碲铋、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纳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与攀枝花市合作重点在钒钛、稀土、高纯石墨等深加工和应用产业,共建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



第六节 支持制造业升级发展

围绕优质制造、绿色制造,加快设备改造与系统升级,强化制度设计和服务支撑,推动凉山制造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优质制造。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开展制造业质量对标活动,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供应链质量水平。实施工业质量标杆认定办法,推广应用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支持鼓励专业机构、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深化“品牌+”,深入实施“凉山制造”品牌培育工程,遴选支持一批产业基础好、品牌形象优的骨干企业,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体现凉山特色的优质企业品牌,加大“凉山制造”精品宣传推广力度,建立完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以工业园区(集中区)等为主体,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和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推行绿色制造。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加快推广绿色技术装备,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应用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针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推进产业绿色协同链接。鼓励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节能环保改造,推动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打造一批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打造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储能产业、数据智能产业和锂电、晶硅光伏、钒电池、钛合金等先进材料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节能减排论英雄”,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模式取代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模式,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推动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零排放”。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园区。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重点投向用地少、消耗低的优质技改项目。制订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稳步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品换代”等工作。支持关键工艺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吸收高新技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拓展商业模式创新和加强产业技术综合集成。鼓励首台(套)装备的使用,支持企业淘汰老旧设备,引进和购置先进设备,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突破发展钒钛高端新材料、稀土永磁新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和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储氢储能、卫星及配套应用等未来产业。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规划概述

近年来,凉山工业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富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各县(市)均建立了工业园区(集中区),其中省级园区有4个,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65.59亿元,为全州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为促进凉山州工业经济绿色化、循环化发展,需要对规划的环境可行性进行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规划时段:2021-2025年。

规划范围:凉山州全域,包括西昌市、会理市、德昌县、会东县、宁南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喜德县、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金阳县、雷波县、普格县、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

规划产业:加快建设“251”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重点突破,推动产业成链化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钒钛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以及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数字经济。

规划布局: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产业特点,以西昌市为极核,以会理市、德昌县、冕宁县为三极,以会东、雷波、甘洛为三心,以其他县域为多点,构建“一核三极三心多点”工业空间格局,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规划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州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撑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园区配套能力和承载力大幅提升,产业“硬实力”和营商“软环境”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优势显著的现代工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走在全省前列,将凉山州打造成为世界级钒钛稀土新材料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产业协作基地和全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

第二节 环境现状

地理概况: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6°03'~29°18'、东经100°03'~103°52'之间,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东临云南省昭通市和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西连甘孜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凉山地貌复杂多样,地貌类型齐全,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水域等,全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高、南部低,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岭谷相间,从东至西主要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螺髻山、牦牛山、锦屏山、柏林山、鲁南山等山脉。境内有干流成系的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三大水系,有金沙江水系的城河、鲹鱼河、黑水河、西溪河、溜筒河、水洛河和雅砻江水系的理塘河、卧罗河、安宁河、孙水河以及大渡河水系的尼日河等主要河流和众多山溪小河,有邛海、马湖、泸沽湖等内陆淡水湖泊。凉山州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

自然资源:凉山州位于川滇地轴成矿带,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取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点,已探明矿种103种,有相当储量的60种,特大型、大型矿床30处,主要优势矿产有钒钛磁铁矿、富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稀土矿等,潜在优势矿产有金红石、金、银等。凉山州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71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6387万千瓦,占全国的15%,四川省的57%,居全国各地市州之冠;常年平均日照数2431.4小时/年,月平均日照数均在200小时以上,占可照时数的60%-70%左右,光电经济技术可开发量约500万千瓦;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1500万千瓦。州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跨越省内“川东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川西高山峡谷山原针叶林地带”,植被分布多样,类型丰富;州内分布脊椎动物计有5纲、40目、100科、661种(含亚种),占四川省的52.1%。

环境质量:全州有12个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基本符合功能区划要求;主要流域河流水质以Ⅱ类为主,主要湖泊水水质均达到国家规定水环境功能区要求,17个县(市)的29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规定的水功能区划要求,17个县(市)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规定的水功能区划要求。

工业污染源:凉山地域面积大,工业项目分散,污染源分散,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扩散、稀释、净化条件较好,环境容量较大,绝大多数工业污染源做到了排放“双达标”。

环境制约:规划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整体较好,各项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变化幅度较平稳,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等其余污染物在时间序列上变化幅度均较大,全州环境空气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污染特征。规划的实施以及城镇人口的持续增加,将会使SO2、COD等的排放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第三节 预计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

水环境影响:工业规划实施后,废水产生量会有较大幅增加,必须采取严格的废水处理措施和比较完善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措施。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废水排放量增加幅度减少,对河流污染影响较小,不会改变或降低水环境功能,各项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项目布局不涉及饮用水源地等水环境敏感目标,不存在排污的影响。

大气环境影响:规划项目实施后,烟尘、SO2、NO2产生量会有所增加,主要排污企业和原有排污量较大的企业必须采取严格的脱硫、脱氮及除尘措施,配置有机废气高效收集净化设施,做到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规划项目分散布局在各工业园区(集中区)内,污染物排放也较分散,经过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各工业园区(集中区)污染物排放量较小,污染负荷较小,影响范围较小,环境空气质量所受的污染影响较小,城市区域、乡镇及广大农村环境空气质量不会降低,能满足功能区划的要求。

工业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规划实施后,部分涉重金属工业园区(集中区)的采选冶炼将导致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随着相关工业园区(集中区)原料场、配料场和危废贮存设施建设以及尾矿渣、废渣等综合利用工程的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在加强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和综合循环利用基础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贮存、处置量可逐步减少,对环境影响较小。

生态环境影响:规划项目主要布局于各工业园区(集中区)内,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且不涉及生态敏感区,规划项目与敏感区之间有一定距离,规划实施后对生态敏感区影响小,不会影响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对地表植被的连续性破坏较小。

规划环境风险:涉重金属等行业中,规划实施后存在环境风险,风险类型为重金属污染物泄漏等。在设置卫生防护距离、采用先进生产工艺、配套污染物控制设备、严格落实风险防范措施以及县(市)、园区(集中区)制定应急预案并建立健全应急机构、装备和队伍等措施后,可以降低环境风险发生几率、影响范围和影响后果,环境风险总体可以接受。

第四节 规划实施跟踪监测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质量跟踪监测:重点对金沙江、安宁河、孙水河、南河、东河、西河、海河以及邛海入湖河流等各设多个断面每年3期6次进行跟踪监测。

大气环境质量跟踪监测:重点对各县(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和各工业园区(集中区)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每季度进行一次跟踪监测。

跟踪评价:在跟踪监测的基础上,对各县(市)城区、工业园区(集中区)大气环境质量和重点河流水域进行跟踪评价,对规划实施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进行验证性评价。如出现重大环境问题,则及时反馈调整规划或调整规划实施方案。

第五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最小化措施:规划范围内的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会理有色产业经济开发区、会东县工业集中区、甘洛县工业集中区、雷波工业集中区的尾矿渣、冶炼渣、冶炼飞灰等固体废弃物按照国家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的要求进行规范暂存、无害化处理处置,不能利用的进行闭库处理,基本消除尾矿库环境风险。涉重金属废水、废气排放符合相关要求,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

减量化措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脱硫效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于70%,处置率大于95%,矿井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破坏土地复垦率达到80%以上。各县(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产废水处置设施和中水回用系统,减小对规划区域内主要河流的污染影响。

生态保护措施:规划项目尽可能入驻工业园区(集中区),尽量少占耕地、林地,避开敏感生态区,考虑地形、地势合理布局,减少大规模土石方工程,减小水土流失,减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修复保护措施:矿山开采形成的破损山体创面以及工矿废弃地以恢复林草植被为重点,通过生态毯铺植、岩面垂直绿化、客土植树种草等措施,开展灾损创面生态修复工程。西河、海河等部分河段水质少数时段达不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在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的同时,认真落实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工作,逐渐改善主要河流水质。

第六节 总体评价结论

《凉山彝族自治州“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与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容,与省级相关规划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协调,有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交通、通信、电力等社会条件及环境条件支撑,规划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空间布局较为合理,没有突出的环境制约因素,规划实施后将会存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和风险,经采取合理的措施后,可以减轻不利的环境影响和风险,不会降低现有的环境功能质量,不会导致较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及不良后果,经济、社会和环境能够实现协调发展,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规划方案总体可行。

第七章 工业安全生产

第一节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和《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健全定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会议制度,履行好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州、县(市)工业主管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将安全生产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结合业务分工,明确主要负责人、各分管领域负责人及相关内设机构安全生产职责,推动安全生产和行业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在人、财、物等各方面为有效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同时,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会同同级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各工业企业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积极担当、主动作为,立足源头预防,做到关口前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为凉山州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第二节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州、县(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注重加强对安全生产问题的调查研究,针对重点行业存在的共性风险因素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或通报的隐患和问题,加强沟通协商,综合利用产业政策、法规标准等手段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促进源头治理。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等强制性综合标准,对安全条件差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促使达不到安全生产标准的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引导重点行业规范安全生产条件,建立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在产业政策、技改资金扶持等方面对“黑名单”企业进行限制。坚持用安全生产倒逼机制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将安全技术改造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支持范围,鼓励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改造投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降低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强化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建设,指导园区和企业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和现场处置指挥系统、加快建设微型消防站、建立应急物资救援装备储备机制、建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园区(集中区)和企业风险防控和应急保障能力。

第三节 推动工业园区安全生产

一是完善园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细化并压实园区及园区企业安全生产职责,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建立并落实所有层级、各类岗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职责。二是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控。规范园区规划布局,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管理体制和发展方向,合理布局园区内企业。严格园区项目准入把关,制定“禁限控”目录,完善园区内企业退出机制。三是建立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事故隐患和安全问题。按照“分类控制、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要求,逐步推进园区封闭化管理。四是推进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互联网+产业”模式,综合利用电子标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立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园区安全风险监控预警。强化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建设,建设园区指挥中心和现场处置指挥系统,加快建设园区微型消防站,建立园区应急物资救援装备储备中心。五是加强高风险园区(集中区)安全管控。深化冶金有色等产业集中区的安全管理,突出加强仓储物流园区(集中区)的安全管理。推动化工园区规范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构建化学特性相容、产业耦合发展、资源“吃干榨净”、能源梯次利用的产业链,推进化工园区绿色安全发展。

第四节 促进工业企业安全生产

一是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覆盖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的第一安全生产责任人法定责任,落实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责任,全面推行清单制管理,推动工业企业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覆盖的安全生产责任闭环管理体系。二是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齐配强安全生产专(兼)职管理人员,全力支持安全管理机构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投入,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强化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保证企业员工具有安全管理、本岗位安全操作、应急处置等知识和技能。三是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度,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实现“一企一清单、一岗一清单”。建立安全风险管控责任制度,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建立安全风险警示报告制度,在风险点位、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告知卡,定期向相关监管部门报送风险清单。四是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企业要建立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主线和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防止因漏管失控导致事故发生。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以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为指引,以“工业强州”为导向,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全州工业高质量发展。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凉山州支持工业发展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实工业发展各项工作,实行每月定期通报会商,季度现场实地拉练,年终严格考核奖惩工作机制,定期收集梳理、分析研判和解决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加强县(市)工业队伍力量,在设有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的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将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与工业园区职能职责进行整合,解决末端力量分散和不足问题。围绕“251”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探索建立以州县两级领导为“链长”和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机制,形成在组织保障、要素流动、产业创新、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综合协调与精准发力的抓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在建立工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州县领导联系机制的基础上,全州筛选有经验干部派驻担任重点企业特派员,驻点指导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及项目存在的困难问题,扶持企业不断壮大,推动项目达产达效。注重发挥专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第二节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围绕“营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目标,把营商环境作为第一品牌、第一资源、第一竞争力,充分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严格落实《凉山州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规定》,大力营造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强化“工业强州”意识,集全州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251”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对企服务,开展“最多跑一次”服务、探索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一次不跑”办成事,主动上门做好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优化政府服务企业综合平台,发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构作用,构建服务企业快速反应机制,建立重大落地项目全周期全流程服务机制。加强法治建设,严格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强化企业、企业家权益司法保护,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加强涉企案件跨区域协作。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严格执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建立惠企政策落地兑现机制,推动中介服务减费增效,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性奖补等红利直达企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按照“重点政策广泛咨询、专业政策定向咨询、一般政策个别咨询”原则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行业及企业实际,增强涉企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制度,推动“配套考核+媒体曝光”相结合,运用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评价工作并公布评价结果,发挥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营造开放包容、互利合作、诚实守信、重商护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节 破解生产要素瓶颈

降低用地成本。坚持“指标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向重大工业项目、重点工业园区倾斜。属于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凉山州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的70%执行。工业用地的竞得者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推进工业用地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出让供应。大力培育和发展标准厂房租赁市场,对租用标准厂房的企业可给予租金优惠。降低用电成本。以主网为骨干,提升地方电网“网源”保障能力。积极运用好直购电、富余电力、低谷弃水电、电价补贴等政策,鼓励绿色载能行业用电企业加大生产。充分利用留存电量支持规模以上、突出地方优势产业的特色企业和科技含量高、对延伸产业链起到延链强链补链的加工制造类企业发展。符合国家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政策的新增工业企业(项目)、农特深加工企业按照相关政策予以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建立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工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风险补偿金作用,视贷款规模加大资金规模。视州本级财力情况加大州本级工业经济发展资金规模,满足工业经济发展需求。争取省级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我州产业发展布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产融合作试点,加强产融对接,推广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模式,鼓励创新发展供应链融资,发挥金融助推工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积极利用民间资本,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专精特新”配套及延伸产品产业,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并购重组,助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省级工业园区县市参与省经信厅“园保贷”。降低环境成本。积极梳理组织减排项目,加强全州区域指标内统筹,使用保障工业重点项目所需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区域内不能解决的总量控制指标,协调争取在全省范围调剂解决。降低能耗成本。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建立新上项目“能耗预评估”机制,严把市场准入关。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广应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低碳等技术和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节约高效转变。

第四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工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制定急需紧缺和高端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引育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育力度。围绕凉山工业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搭建定制化、个性化科研平台,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紧缺和高端人才,并在行政审批、项目申报、金融服务、医疗健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产业跨界人才和技能人才提升工程,培育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结合,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和推广,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重视产业工人培育,深化与省内高校以及西昌学院、凉山州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以订单式培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各类企业提供产业工人储备。探索多层次产学研合作模式和人才引进模式,依托凉山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优势和未来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推动高层次人才在利用节假日、周末或业余时间到西昌季节性休养、生活、旅游的同时,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星期天工程师”等多种方式为凉山提供服务,破解全州工业发展高端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借力东西部协作,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如干部双向挂职、企业技术人才交流、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根据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做好经信系统人才梯度培育,确保安宁河流域各县(市)经信部门8名及以上人员从事工业工作,其余县(市)经信部门5名及以上人员从事工业工作。

第五节 健全监测考评机制

突出“亩均论英雄”“创新论英雄”和“节能减排论英雄”,探索构建凉山州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推广运用模块化、智能化的指标体系,搭建产业级和企业级动态运行数据库和可视化平台,定期发布监测数据以及与省内重点市州指标对比分析报告。强化凉山工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突出园区建设、企业培育、项目引进等重点工作考评,提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考核及企业升规入统数量考核权重。围绕“正向激励、负向约束”原则,加强考核结果运用,推广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持续凝聚凉山工业高质量发展正能量。加强规划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工作机制,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电网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