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环保报道正文

关注 | “双碳”目标催生绿色就业新机会

2022-10-21 09:37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朱妍关键词:碳排放碳排放管理员双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双碳”目标下,企业碳管理需求持续旺盛,缺乏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人社部9月底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等涉碳职业,被纳入绿色职业之列。

“不好意思,事情实在是有点多!”与胡永飞约定的时间一再推迟,从上午延到晚上九点多才完成采访。在“碳圈”摸爬滚打十多年,胡永飞现就职于国家能源集团龙源(北京)碳资产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源碳资产公司”),从事的职业叫碳排放管理员。“二氧化碳排放看不见、摸不着,但减排需要实实在在产生效果。简单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算清楚、弄明白碳减排这笔账。在‘双碳’目标下,企业碳管理需求持续旺盛,但太缺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了,这也是忙起来不可开交的原因之一。”

针对缺口,如今国家也“出手”了。人社部9月底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等涉碳职业,被纳入绿色职业之列。

新就业机会涌来,如何把握?记者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

从无人问津到职业新蓝海

所谓碳排放管理员,是指从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人员,包含但不限于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碳排放核查员、碳排放交易员、碳排放咨询员等具体工种。

“刚入行那几年,工作量一直不大,与现在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很长一段时间,行业整体不温不火,甚至可以说是鲜有人问津。”胡永飞清楚记得。

而今,认识大大提升,热度也上来了。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博士生王法军,今年6月入职了龙源碳资产公司,主动选择做一名碳排放管理员。“在校期间就长期关注‘双碳’领域,虽然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但常会去听听报告、读读书,积累相关知识。电力行业率先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化工作为重点行业之一紧随其后,未来也将纳入管理。相比进入传统化工企业,感觉从事与碳相关的工作更有前景。”

本硕博连续深耕新能源领域的佟锴,从华北电力大学毕业后也做了相同选择。“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行业本身就是热门,与减碳结合起来做,更可以发挥自身专长。记得应聘时候竞争十分激烈,竞争者基本都是来自‘双一流’学校的高手,入职门槛还是挺高的。”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证实,涉“碳”职业现已成为能源行业毕业生求职的新选择。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可,进一步其推高热度。“此次大典修订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求新。”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介绍,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结合绿色职业发展状况,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新兴职业已及时纳入大典。

缺口巨大要求高

求职人数在增加,但当前依然远远赶不上需求增速。

以国家认定的首个涉碳职业——碳排放管理员为例,申请设立该职业的牵头部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工程师翁慧告诉记者,目前相关从业者不超过10万人,“十四五”时期各行业用人总需求却已接近百万人。除去管理、科研岗位,主要缺口是真正掌握碳排放管理知识和技能、有经验深入实地进行操作的一线人员。“比如在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6-2.7万家,均有开展碳排放核算、核查及碳资产管理等需求。仅此一个行业,用人缺口就在8-12万人。”

多家电力企业负责人也强调了涉碳工作的重要性,但目前,多数电厂并未单独设置碳排放管理岗位。“环保部门牵头碳排放数据管理,经营部门负责交易管理,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现有人员承担。”陕西某电厂生产负责人陈某表示。

缺口虽大,企业用人要求却未降低。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锦鹏介绍,该中心设立了湖北省首个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在全国率先探索展开碳排放管理人才培养。相比早年,学生报考、学习热情均有明显提升。“但说实话,对口就业情况和我们预期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尽管急需用人,企业用人门槛一点也不低,除了专业能力、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实操经验。很多企业倾向于从自己的能源、环保等部门抽调人手、培训后上岗,而不会轻易直接让应届生上手。”

胡永飞也称,从事碳排放管理工作,专业和学历只是基础。“比如和海量数据打交道,一个小错误就可能造成企业真金白银的损失,光有理论还不够,需要实操技能、经验积淀,还包括细心和耐心。”

理论与实践需同步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细活儿,需要稳扎稳打。”李永亮透露,碳排放管理员能力建设的基础文件——《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在抓紧修改完善,与之同步开发的碳排放管理员系列教材编写工作也接近完成,即将同期出版发行。“由此可以形成系统的培训基础资源,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经过多轮培训,佟锴已有了切身感受。“入职以来,已参加了碳交易、核算盘查、数据采集整理、自愿减排等多项培训。就连碳排放报告的撰写也有专门课程,对文字准确性、表述逻辑性等细节把控的要求很高。涉碳工作覆盖面很广,不同行业之间差别很大,比如同样是开展碳核查业务,钢铁和火电行业的工艺流程、产品不同,排放特征有别,需要制定不同的减排方案。这要求我们同时具备与碳相关的知识,以及对细分领域的深刻认识,不断学习才能提升技能。”

在黄锦鹏看来,能源、环境专业学生进入碳圈,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与能力优势,但还需要与实践环节密切结合。“我们也在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绝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而要让学生提前了解、适应企业需求。例如,与碳核查单位、碳咨询机构开展联合培养,让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入企业参与实际业务。经验积累越多,毕业时就越有竞争力。”

黄锦鹏坦言,新开设“双碳”相关学院或专业的高校持续增加,但目前多聚焦于科研、技术方向,与碳排放管理相关的实用型专业为数不多。“基于社会需求与就业现状,我们也要思考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排放查看更多>碳排放管理员查看更多>双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