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煤气能源评论正文

新时代赋予煤炭发展新使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经验成就

2022-11-01 09:28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张博 孙旭东关键词:煤炭煤炭产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时代赋予煤炭发展新使命

张博1孙旭东2

(1.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教授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教授)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煤炭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一)煤矿先进产能大幅提升,煤矿安全生产迈上新台阶十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中占据主体地位,占比虽有下降,仍然高达67%以上。全国煤炭产量先降后增,2021年达到41.3亿吨。2022年1-8月,全国煤炭产量29.3亿吨,同比增长11%,全年有望再创新高。2021年,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8.95%,煤矿单井产量规模提高到约92万吨/年,大型煤炭企业原煤生产工效提高到8.79吨/工,较2012年6.43吨/工提高了36.7%。一些现代化大型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已基本与发达国家同等开采条件煤矿持平,原煤生产的百万吨死亡率由2010年的0.749下降至2021年的0.044。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以上,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其中,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52处,产能8.2亿吨/年。煤炭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清洁化水平持续提升,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煤炭供给质量显著提高,煤炭的能源安全保障作用突出。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张博 孙旭东)

(二)煤炭绿色开采成绩斐然,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十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绿色开采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矿山建设步伐加快,煤炭绿色开发利用方式基本形成,资源回收率、原煤入选率、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等都有显著提升。煤炭行业持续推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模式与生产形态正在发生转变,逐步形成了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绿色协同发展方式。2021年,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矿区土地复垦率达57%。截至2021年底,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的煤炭企业共284家;煤炭工业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升,煤矿生产综合能耗逐年降低,加上煤矿用能结构变化,煤炭生产用能逐年降低。2021年,我国大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综合电耗分别下降至10.4千克标煤/吨、20.7千瓦时/吨。原煤入选率已经提高到71.7%。由于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提高,煤炭开发过程中甲烷排放已大幅减少。同时,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加快。截至2021年底,全国400多处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建成813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9种煤矿机器人在370余处矿井现场应用,一些煤矿实现“有人巡视、无人操作”智能化开采。煤矿智能化逐步由试点示范转向大范围推广应用,煤炭行业的“智变”正在加速推进。

(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助力煤电节能减排2021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为56%,仍是能源消费的主体。燃煤发电是电力供应的主力,占全国煤电装机总量的46.7%,发电量占比60%,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总消费的比重超过一半。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先进煤电机组超过860台,在全国煤电总装机中占比超过一半。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超低排放火电厂群,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10.3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93%。全国电力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69%、73%、52%。2021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煤耗为301.5克标准煤/千瓦时,较2015年下降13.5克标准煤/千瓦时;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28克/千瓦时,较2015年下降22克/千瓦时。同时,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技术已成熟,形成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新疆哈密和山西晋北6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2021年,煤制油、煤(甲醇)制烯烃、煤制气、煤(合成气)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年、1672万吨/年、61.25亿立方米/年、675万吨/年,具备建立大型煤炭深加工市场的条件。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经验

(一)宏观政策有力指引煤炭供给侧改革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煤炭工业加快退出低效无效产能,并不断巩固去产能成果,提升生产保障水平,建设了一批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持续提升煤炭供给体系质量。《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是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2017年,我国绿色矿山建设从理念到实践又迈出坚实的一步,由原国土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研究制定的《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1年底全国30万吨/年以下煤矿数量减少至800处以内。2020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15年煤矿智能化发展目标。2021年以来,各地方与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煤炭行业发展,主要产煤省市出台多项涉煤政策,持续强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煤炭优质产能得到充分释放。煤炭工业供给侧改革对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引领了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受到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持续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出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受到高度重视。随着先进煤电技术建设应用、落后煤电机组关停淘汰,我国煤电结构不断优化,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的高效煤电机组比重持续提升。《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提出,重点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石油综合利用等五类模式以及通用技术装备的升级示范,将煤炭深加工产业培育成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在煤炭、电力供需偏紧的形势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进一步成为政策重点。202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2022年4月,人民银行、外汇局在印发的通知中明确,优化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明确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的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推动煤炭洗选、燃煤发电、燃煤锅炉供热、煤炭转化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污降碳。

(三)科技创新驱动煤基能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我国煤炭工程科技创新由跟踪、模仿逐步升级到并跑、领跑,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随着煤矿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防治体系不断完善,先进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并大规模推广应用,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构建了煤矿区生态修复与水资源保护技术体系,煤炭绿色开发与智能精准开采技术体系逐步建立,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推广应用,有效降低煤炭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减少了矿区地表沉陷。自2014年我国建成首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以来,智能地质保障、智能掘进、智能采煤、智能运输等关键核心系统取得技术及应用突破,探索出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煤层条件的煤矿智能化建设模式。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也已实现全面领先,火电厂超低排放、燃煤烟气治理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已实现高参数、大容量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自主研发和制造,主要参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全球发电能效最高、在建单机容量最大的燃煤机组,供电煤耗最低降至270克/千瓦时以下;百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二次再热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等技术均世界领先。在大型先进煤气化、煤直接制油、煤间接制油、煤制乙二醇、大型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技术发展水平呈现出“部分并跑、个别领跑”的良好局面。

(四)煤炭行业锐意进取、艰苦奋斗

煤炭工业重视红色基因传承、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大方向,正视挑战、直面困难。十年来,煤炭行业对管理体制、产业结构、发展模式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全行业开拓思路,锐意进取,加快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发展转变,努力实现全行业降本增效。煤炭企业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要求,逐渐开阔思路,大力推进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煤炭企业积极拓展新业务,深入推动兼并重组、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依托传统业务优势,实现煤基产业链向下延伸,同时转变观念,积极涉足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业务领域,拓宽经营版图。十年来,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上下游一体化融合发展,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新时代赋予煤炭发展新使命

十年来,煤炭行业经受住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考验,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煤炭、煤电产业基础得到不断夯实,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更为稳固,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为下一阶段煤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现代能源体系的基石,是稳定经济、可清洁利用和自主保障率最高的能源。必须客观清醒地认识新时期煤炭的地位和作用,在推进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征程中充分发挥煤炭的“光和热”。

(一)继续发挥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成为基础能源,短期内难以实现,煤炭基础能源地位和资源优势依然明显。特别是在碳达峰之前,煤炭生产供给能力、产业规模及能源结构占比、经济性与消费灵活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随着具有波动性特点的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电力供应不确定性大幅增加,配置充足的灵活调节电源对于保障电力供需平衡、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煤炭将长期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助力能源保供的兜底(能源供应的压舱石与稳定器)、油气安全的兜底(煤制油托底国家油品战略安全,多元化的煤基燃气供应潜力巨大)和电热供应的兜底(电力热力供应的主体与电网调峰基础)。应科学把握能源发展阶段、发展路径以及转型节奏,充分发挥好煤炭和煤电的兜底保障作用,充分认识与评估煤炭与煤电在服务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综合价值,保持合理的市场价格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实现煤炭与其他能源竞合发展、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

(二)加快推进煤炭行业创新发展智能化、数字化将是未来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煤矿智能化建设、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以煤矿智能化建设为基础,以数据要素创新驱动为核心,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与价值体系重构。煤炭工业真正成为高科技行业,将彻底改变煤矿工人的生产作业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幸福感。应加快发展以煤矿智能化为支撑的柔性生产供给体系,推动煤炭企业提质增效,确保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构建柔韧协同的煤炭工业新形态,超前应对各种能源安全风险,合理布局、释放和储备先进产能。同时,积极拓展煤炭行业发展空间,主动向“泛矿业”和“泛能源”产业转型发展。对煤炭企业而言,主动应对与适应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如煤炭生产-发电-供热一体化运营模式及煤炭与新能源产业互补融合发展模式,寻找适宜煤炭行业与企业的低碳发展路径,加快布局碳中和相关技术及新兴产业,以实际行动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实现煤炭行业低碳化转型“双碳”目标对煤炭行业是重大压力,也是新的动力,应积极探索减碳有效途径与工程技术手段。碳达峰之前,应侧重于提高能效,加快实现原煤应选尽选,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标先进,进一步降低供电煤耗,加强燃煤发电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支撑,解决调峰低负荷工况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问题。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已经提出,“十四五”期间,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供热改造规模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灵活性改造完成2亿千瓦。同时,继续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开展无废矿区、生态矿区建设,助力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除了煤炭,煤矿区还有大量的土地、风、光等其他资源,可利用地面和地下空间发展矿区农林业和新能源产业。此外,应积极研发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煤层气开发技术、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化石能源碳循环与利用技术,实现CCUS技术规模化、全流程应用,创新研究发展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和资源化利用。煤炭作为原料在现代煤化工和煤基高端材料生产方面仍有潜力,还应推动煤炭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促进煤化工产业的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查看更多>煤炭产业查看更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