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电动车企评论正文

新能源车企开启“以价换量”模式

2023-03-13 09:01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姚美娇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锂电材料新能源车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一直“跌跌不休”。上海有色网3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部分锂电材料报价继续下跌,电池级碳酸锂跌1万元/吨,均价报38.05万元/吨,而这距离近60万元/吨的历史高位仅仅过去了3个月。

据了解,受近几年上游锂电原材料价格高位震荡影响,产业链利润重心明显上移,下游新能源车企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业内人士认为,近期碳酸锂价格下跌将带动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不仅车企盈利有望得以缓解,也将为整车降价腾出空间。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或进入“以价换量”阶段。

材料端价格全线走低

在经历几轮价格疯涨后,碳酸锂价格于去年12月上旬起出现明显松动。2023年开年以来,国内碳酸锂价格跌势不改,据上海钢联的数据,2月22日,工业级碳酸锂的均价今年首次跌穿40万元/吨大关至39.5万元/吨,重新回到2022年年初的水平。同时,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也在不断下探。

得益于上游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下降,电芯成本也随之下降。有机构数据显示,2月中旬,磷酸铁锂电芯成本回落至0.53元/KWh,三元电芯成本回落至0.73元/KWh以下。对此,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向记者表示:“前两年原材料涨价幅度非常不合理。现在价格下探,一方面是由于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市场需求降低;另一方面,以前碳酸锂主要依靠进口,这两年国内锂矿开采加速,供给增加了,供需关系改善后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锂电材料价格全线走低也将进一步改善中下游企业的盈利状况。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上游原材料价格普遍下跌可使电池成本压力稍获缓解,产品降价也已箭在弦上。天奇股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近期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带动销售价格下跌,同时也促使贸易商加速出货,拉动采购系数下行,采购成本随之下降。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碳酸锂价格目前仍未探底。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碳酸锂价格回调对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的发展都是有利的。现在,碳酸锂价格的确太高了,哪怕降一半也依然很高。后续价格肯定还会继续往下走,虽然很难回到涨前的价格,但是回归到一、二十万应该算是比较正常的。”

车企迎来盈利修复期

锂电原材料价格的下滑不仅利好电池企业,也将为下游车企带来久违的盈利修复期。据了解,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近几年高企的原材料成本不断挤压其利润空间,如今碳酸锂启动降价,意味着生产成本压力大幅下降,有望实现业绩修复,可谓“久旱逢甘霖”。张翔表示:“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将开始趋于合理,车企的盈利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跌、供需关系的逆转也让市场格局发生微妙变化。此前由于电池供应形势紧张,电池厂拥有强势的话语权,而随着供需情况逆转,电池厂开始主动让利,针对部分车企推出长期合作计划。

亿纬锂能近日就表示,目前,下游客户基本上还处于尚未盈利的状态,作为主要供应商,公司会在战略上给予一定支持,在利润上部分让利下游。另有消息称,宁德时代近期也在向车企主动推行“锂矿返利”计划,通过让利锁定车企的长期订单。虽然宁德时代官方目前仍未对此作出回应,但市场却持续热议。

在业内人士看来,宁德时代作为龙头企业一向拥有强势的话语权,此番主动推行降价除受原材料价格下跌影响外,也是为了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新能源车企现在都开始去投资一些二线电池供应商,意在培养一些电池领域的竞争对手,让头部电池企业的话语权降下来,从而回归到以前的商务谈判中的甲方位置。”张翔分析称,“所以,电池企业在这种形势下推出一些让利计划,希望跟车企长期绑定,来维护其市场份额也在情理之中。”

降价或成今年主旋律

另有观点指出,锂电原材料价格不断下跌或是新能源汽车大面积降价的先兆。记者注意到,自今年1月特斯拉率先拉开降价潮序幕后,小鹏、零跑、飞凡汽车等品牌均已官宣下调旗下部分车型售价。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做法并不意味着车企放弃了利润,而是原材料价格变动为车企打开了一部分降价空间。“汽车技术不断革新,新技术出现后,过两年同一车型的售价就会降,这是行业的普遍规律。”张翔表示,“今年年初的降价潮一方面受电池原材料降价影响;另一方面,目前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是严重过剩的,比如大部分二三线车企每年的销量都小于1万辆,但产能规划都是15万辆、30万辆,所以产能利用率很低。而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销量、增加市场份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价。”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预测:“今年内,电动汽车的成本会有一定的下降。所以,新能源车企降价或许会成为今年的常态。”

另有业内人士提醒,碳酸锂价格下跌短期内有助于新能源车企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规模,但长期来看,车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仍要依靠科技创新。张翔强调:“新能源车企今年一方面要把握准市场的需求,以消费者需求作为导向来设计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要开发出创新且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投放到市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锂电材料查看更多>新能源车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