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报道正文

生态环境部:推进钢铁、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清洁化运输

2023-03-29 10:33来源:生态环境部关键词:电力行业煤炭生态环境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南华早报记者:我们注意到我国计划在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你刚才提到北京和周边地区近期发生了污染天气,而且还有重污染天气的情况,我们想问生态环境部对于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的达成是不是有信心,以及未来两年将采取什么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达成?

刘炳江:谢谢你的提问。当前影响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的主要是重污染天气,所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同2013年相比,我国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但现在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还不够稳固,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当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时,重污染天气仍然多发频发,尤其是今年以来已经多次发生重污染天气过程。

大家如果记得,2020年疫情刚发生的时候,车基本停了,企业基本能停都停了,经济社会活动水平大幅度下降,但是2月9—13日北京仍然发生了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经济社会活动水平下降带来的减排比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减排力度还要大,但重污染天气仍然发生。这说明了气象的影响和本地的污染排放都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关键因素。在重污染天气应对中,有两类污染源我们没有办法动,较难让其参与重污染应急减排。一类源是不可中断的行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集中了大量不可中断行业,包括钢铁、平板玻璃、石化等。另一类源是采暖排放源,老百姓采暖是刚性需求,不能停、不能动。这说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整体排放水平还是偏高,一旦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确实容易发生重污染天气。

为解决这个问题,去年11月份我们会同发改、工信、交通运输等多部门出台了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行动方案。主要的内容:

一是严控污染物的排放增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因地制宜强化攻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区域内钢铁产能压减和焦化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企业的深度治理等一系列治本之策。

三是做好重污染的应对。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等能力建设;指导地方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持续完善应急减排清单,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鼓励地方开展“创A行动”,鼓励企业提升绩效级别;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通过十年来重污染天气应对实践,我们已经找到了较为有效的方法,将尽可能的使之进一步完善。

四是加强执法监管,严格日常监管执法,同时调集全国环保系统优秀骨干执法人员,在重点地区压茬式开展强化监督帮扶。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2025年全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的目标是控制在1%以内,由于各地大气污染治理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控制目标有所不同,经济快速增长、气候异常、大规模焚烧秸秆和烟花爆竹高强度大范围燃放等也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将以严控增量、多减存量和精准科学应对重污染过程的确定性,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努力实现目标。

人民日报记者: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新的一年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们知道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协同性,请问生态环境部将如何协同好减污降碳的工作?谢谢。

刘炳江:谢谢您的提问。我国能源活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是同根同源同过程,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也会相应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刚才在开场白已经跟大家介绍过了,我们围绕着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结构调整,实施了一系列减排大气污染物的措施。

比方说,2022年同2013年相比,全国燃煤锅炉从原有52万台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0万台,农村的散煤治理也完成了3500万户,总共减少了煤炭消费大约是5亿吨,协同减少了二氧化碳10亿吨。在这些措施行之有效的情况下,“十四五”肯定还会持续坚持。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做出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双碳”目标要求,开展大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大家都知道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的政策措施体系正在陆续出台,2022年生态环境部牵头出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我们也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工业、能源、交通运输领域,以及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围绕重点领域、聚焦重点行业、突出重点地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是顶层设计。

二是严控增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的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产能置换、污染物区域削减替代等要求。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水泥等产能。重点区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要严格按照大气法第九十条要求,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用煤项目的,应当实行煤炭的等量或者减量替代。这里我强调一下,各级政府和企业业主,在重点区域新建的涉煤项目一定要实行煤炭等量替代,不能做违法的事情。

三是加强治理。能源领域,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煤炭集中清洁高效利用并举,重点削减非电用煤,尤其是低效、分散、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散煤,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和农业用煤的清洁能源替代。产业领域,推行钢铁、焦化、烧结一体化布局,减少独立煤炭洗选、独立焦化、独立烧结(球团)和独立热轧企业,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和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交通领域,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油改电、油改氢能等。以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清洁化运输为切入点,不断创新电动重卡的应用场景,目前我们国家的电动重卡发展应用最多的就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这也是与我们大气污染防治形势相适应的。所以,下一步持续推进钢铁、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清洁化运输。

前十年减污降碳行之有效的措施,“十四五”会持续应用。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增速和利润,可能会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甚至会违法排污,这些都必将带来污染物排放增加,特别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需求压力下的环保力度我们该如何保持?

刘炳江:确实,今年经济全面恢复,增量确实是比较大,这也在我们预料之中,我们也在研判这方面的形势,每个季度做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改善形势分析。

今年一季度气象条件不利,排放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上马“两高”项目,部分企业甚至违法排污。但现在还是在可控范围内,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比去年同期在反弹,去年是疫情期间,叠加冬奥会、冬残奥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施联防联控,烟花爆竹管控到位,去年2月份北京PM2.5浓度22微克/立方米,而以往北京2月份都在50微克/立方米以上,今年反弹也是在预料之中,跟去年相比代表性不强。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今年全国PM2.5下降12%以上,优良天数上升了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1个多百分点,说明近年来治理成效是较为显著的。另外,目前即使反弹也是在浓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反弹,这样的波动在国际上都是很正常的。

今年经济发展确确实实带来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空气质量反弹压力很大。国家要求“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从我们出台的环保政策来说,与各部门的政策肯定是同频共振的,支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另一方面,在新增的同时,还有非常大的存量需要削减。清洁取暖方面,试点已覆盖全国88个城市,有的干完了,有的正在干,今年还要再扩,在清洁取暖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技术创新,突破了技术的瓶颈。比如说热电联产,原来只能供15平方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居民暖气,现在长距离供暖技术已经突破100公里了,肯定会带动更多的减排量。公转铁方面,全国700多条铁路专用线已经纳入规划或者开工建设,钢铁、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也在进行之中,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也在推进之中,我们测算认为减排量还是比较充足的。

这些措施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也带动大气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像天然气管网建设、电网增容、铁路专用线建设、热力管网建设等,这些都是重大投资项目,既促进经济增长,又改善空气质量,可以实现双赢。

对于现在查出来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今年部长采用“四不两直”方式检查以后,现在全国都在开展这方面的行动。企业把所有治污设施全部开足,会有一部分减排量,另外针对一些低效的或者是无效的治污设施,今年要开展更新行动,这也会促进减排。

在我们目前预测的经济增长和减排量前提下,我们有信心把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但是,现在最难把握的是气象条件,一季度就是超过我们的预期,而且预计今年秋冬季气候形势将从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变,不利于冷空气活动和污染扩散,这对抵消减排量有多少作用,现在还不敢说,有不确定性。但我们有信心以更大的减排量来冲抵经济增量和气候异常带来的不确定性。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2年)》显示,移动源污染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排放设施的可移动性,移动源污染监测成本高、监测困难,请问将如何突破这个监管的难点,将从哪些方面加强治理?

刘炳江:您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认识的也比较到位。相比于固定源的治理,移动源相对比较滞后,主要是通过推进排放标准实施,来实现移动源污染物的减排。我举一组数据,咱们国家现在机动车是4亿多辆,其中柴油货车2000多万辆;除了机动车,移动源还包括非道路移动机械,咱们国家工程机械1000多万台,农业机械4000多万台,这个数字给外国朋友说,外国朋友都说可能是小数点点错了,其实这是现实。

现在北方地区每次出现重污染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些高水平的监测站点进行组分监测,PM2.5从形成、发展、达到峰值,一直到最后消散,从整个过程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硝酸盐为主,占比最大。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还是高位,机动车等移动源的排放量已经成为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第一大来源。移动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居高不下,也是夏天臭氧污染的一个主要贡献者。

移动源污染减排,这几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3500万辆老旧汽车、黄标车的淘汰,力度很大。车辆排放标准“三级跳”,相应油品标准“三级跳”。“公转铁”大力推进,铁路货运量自2017年以来实现6连增。但要注意到,实施这些减排措施的同时,还有大量新增的车辆和机械,因此移动源排放一直处于高位。

为了减少移动源排放,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针对移动源开展“五大行动”。

第一,推进公转铁行动。关键是铁路专用线的建设。重点推进的700多条铁路专用线,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有的在前期论证,全都在向前推进。这主要是补齐港口码头、大宗货物运输企业的铁路专用线短板。目前,企业使用铁路运输的意愿很强,所以补短板是关键。

第二,柴油货车清洁化行动。目前,我国新能源重卡方兴未艾,发展速度、市场占有率都是最高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三万多辆新能源重卡,包括换电池的电动重卡,还有氢能重卡都在推广之中,推广的主要用户是大宗货物运输的钢铁企业。生产1吨钢,一般需要对5吨物料进行运输,全部用柴油货车运输,排放量是巨大的。现在优先使用新能源重卡,或者使用国六、国五车进行运输。国三老旧车、高排放车辆正在推进淘汰,“蓝天保卫战”时期已经淘汰100万辆,现在还在继续淘汰。

第三,非道路机械综合治理行动。非道路移动机械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港口码头使用的机械和机场使用的机械等。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发展,实施非道路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强化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监管,推动港口船舶的绿色发展。今年,我们已会同交通运输部召开了一个工作部署会,推进开展港口码头、船舶油气回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了不仅是资源浪费,还造成了安全隐患,回收上来了就是资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

第四,重点用车企业强化监管行动。推动火电、钢铁、煤炭、焦化、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清洁运输,强化重点工矿企业的应急管控,建立用车大户清单和货车的“白名单”,启动动态管理。大家可以看一看,很多地方煤矿基本上短驳用新能源汽车或者廊道,运到铁路煤炭集散点,然后再用铁路运输出去,现在方兴未艾,规模越来越大。大气治理给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应用场景,所以新能源汽车推广进展比较好。

第五,柴油货车联合执法行动。柴油货车后面都有一个尿素罐,是一个通过SCR减少NOx排放的环保设施。有的货车司机尿素罐里加的尿素品质不高或者是加的量不足,严重影响脱硝效果,这方面要严格打击,坚决“零容忍”。重型燃气车三元催化后处理装置,内部含有贵金属,有的货车司机卸下来倒卖,导致车辆尾气排放比国0车还严重,严重污染环境。这种情况必须严厉打击,坚决不能容忍“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竞争不公平的行为。

五大清洁行动会在“十四五”期间突出抓好,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钢铁行业推进超低排放已经有四五年了,请介绍一下生态环境部在此期间做了什么工作,下一步有何举措?

刘炳江:钢铁超低排放现在进展向大家报告一下,进展是比较良好的。继电力行业打造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以后,钢铁自然而然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最大的行业。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9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发改、工信、财政、交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大家可以到现场看是极其难的过程,难在哪里呢?钢铁链条太长,产污环节太多,平均一个一千万吨的长流程钢铁企业,可能有100多个有组织排放口,每一个排放口都要达到和天然气发电排放相当的水平,确实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无组织排放环节也比较多。运输方面,一吨钢要五吨的运输量,也就是说,每生产一吨钢,需要相应的原辅料、燃料、产成品等运输量共5吨,超低排放要求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很难的。但尽管难,钢铁企业还是很积极配合的,超低排放改造投资也比较大。这项工作也列入了国家“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中,现在进展较为顺利。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2.07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4.8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上述产能占全国总产能三分之二。今年前三个月,又有约4000万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在超低改造过程中推进了治理技术全面革新,相关科研工作者合力攻关,攻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钢铁超低排放累计拉动社会有效投资约2000亿元,带动了环保及相关产业快速增长。特别是为新能源车提供了应用场景,带动了我国新能源重卡快速发展。去年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全球第一,同比增长154%,主要集中在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和钢铁产能集中的省份和城市。2022年同2018年超低排放实施前相比,吨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排放量下降了一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国钢铁产能集中的10个城市PM2.5浓度平均下降24%,优良天数比率平均上升7个百分点,促进了重点区域和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了推进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我们开创差别化管理新思路,推动地方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环境税等政策。企业达到超低排放后,就可以享受这些优惠政策。更关键的是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的时候,达到超低排放的企业可以自主减排,不影响生产。超低排放改造投入多的企业成为国内钢铁行业标杆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促进了整个钢铁行业发展。我们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经评估监测达到稳定超低排放要求的企业在钢协网站公示;已公示企业经双随机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撤销公示,这对行业震慑是相当大的,这个机制非常有效的推动了钢铁行业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对钢铁超低排放总的要求是,时间服从质量,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钢铁行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谢谢。

新黄河记者:噪声污染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请问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近一年,有哪些效果?我们有关注到“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出台,下一步有哪些重点举措?谢谢。

刘炳江: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不仅是体现在蓝天碧水净土,也体现在和谐安静的环境。近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噪声污染已经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在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上,噪声污染的投诉举报一直占据前两位,其中2021年45万件的投诉举报中,45%都是来自于噪声。

2022年新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新法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噪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规定、新制度、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二是强化了源头防控措施,三是针对工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四大类突出的噪声问题分门别类综合施策,四是强化了社会共治,五是加大了处罚力度。法律规定了许多新招、实招、硬招。为实施好新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前不久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央文明办等共16个部门和单位,印发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继大气、水、土十条后,制定的噪声十条。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升级噪声监测网络。到去年年底,全国仅有20个城市308个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开展自动监测,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开展自动监测。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监督,要像PM2.5监测点一样,让人民群众能天天看到噪声自动监测数据。所以“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全面推动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预计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从省会城市扩展至地级城市,实现全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建成380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并让大家都能看到监测数据,这就是最好的信息公开手段。

二是加大噪声监管执法力度。强化工业噪声监管,计划用3—5年的时间,完成涉及噪声污染的28万余家工业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核发,以及近210万家工业企业排污许可登记。同时针对大家关心的广场舞扰民、机动车“炸街”等问题,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将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形式,戳痛点、指难点,共治噪声顽疾,切实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

三是细化社会共治举措。噪声污染来源极其复杂,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噪声是基于人体感受的一种主观评价,就算是优美的音乐也可能对人造成困扰,成为噪声。这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者、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我们将通过树立工业企业治理标杆,发布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目录,加强引领示范;还将通过宁静小区建设、设置静音车厢等宁静场所,创造舒适环境,并且通过鼓励社区居民自我管理、优化噪声纠纷解决方式,营造宁静和谐氛围。

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让大家共享宁静生活,共享文明成果,共建美丽中国。谢谢。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标题:全文实录 | 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行业查看更多>煤炭查看更多>生态环境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