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报道正文

生态环境部:推进钢铁、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清洁化运输

2023-03-29 10:33来源:生态环境部关键词:电力行业煤炭生态环境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目前我们国家的电动重卡发展应用最多的就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这也是与我们大气污染防治形势相适应的。下一步,将持续推进钢铁、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清洁化运输。

严控污染物的排放增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全文实录如下:

3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出席发布会,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今天,我没有要通报的重点工作。

下面,请刘炳江司长介绍情况。

刘炳江: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借此机会我就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大气污染防治十年的成效。第二,2022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给大家通报一下。

第一,大气污染防治近十年的成效。2013—2022年恰好十年,十年间我国GDP总量增长了69%,PM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了十连降,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2%,二氧化硫浓度降至个位数。特别是北京市,大家都非常熟悉,2013年PM2.5浓度89.5微克/立方米,去年是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从58天降到了3天。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由2000多万吨,分别下降到300万吨、900万吨左右,分别下降了85%和60%。我们实现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取得这些成绩的关键是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就是“大气十条”,2018年出台了《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指导,制定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也在2015年开始实行。有了政策的制定,也需要狠抓落实。这是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我们国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

一是推进能源领域的结构优化和调整。2013—2022年十年间,我们国家以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3.3%,支撑了GDP年均增长6.5%这么一个好的成果。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始终在0.5左右,说明我们国家节能成效显著。特别是,能源消费总量2022年同2013年相比增长了22.9%,煤炭消费总量仅增长了4%左右,也就是一亿多吨。我们回想一下2003—2012年的十年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增长了128%,也就是23亿吨。所以说能源发展在近十年间是典型的“绿肥黑瘦”时期,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从原来控制排放增量为主转向以削减存量为主的阶段。燃煤锅炉从52万台下降到现在不足10万台,农村散煤治理3500万户,一大批低效燃煤设施、炉窑实施了煤改气煤改电,合计减少煤炭消费约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十亿吨。能源领域结构优化调整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最主要措施。

二是强力推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5年中央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出台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等系列政策。截至2022年底,全国一共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煤炭10亿吨、水泥3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钢铁企业数量减少了20%左右。我们严厉打击人民群众反应强烈、治理无望、“劣币驱逐良币”的“散乱污”企业及集群6.2万家。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重大举措。

三是大力推进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一般来说,发达国家货运量中铁路运输占40%多,而我们国家十几年铁路运输占比持续下降,到了2016年只有7%左右。从2017年开始,以环渤海停止公路运煤为标志,开始实施“公转铁”,全国铁路占整个货运的比例持续六年上升,扭转了持续下降态势,这是非常难得的工作。同时“公转水”大幅度上升,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油改电、油改氢气等等,这些工作一直在做,而且做得比较卓有成效。近几年机动车排放标准实现“三级跳”,对应的油品质量也是“三级跳”,我们国家现在机动车排放标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

四是积极稳妥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等治理工程。十年来,我国燃煤电厂排放水平达到天然气发电排放水平,也就是超低排放,打造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燃煤清洁发电基地。同时,大力推动钢铁超低排放,现在已经完成2.5亿吨粗钢产能企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在此期间,水泥、焦化、燃煤锅炉超低排放也在同步进行。

五是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不仅是PM2.5一项指标,粗颗粒物对群众影响也是一样。2013年北方地区城市降尘量最高可达每月每平方公里30多吨,经过持续治理,现在已经降到了几吨的水平。原来的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的“五烧”问题现在已经大幅度缓解,城市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村、乡镇、街区责任不断压实,现在城市也比原来干净了。

六是解决跨区域长距离的传输问题。经过2000多名科研工作者联合攻关,我们现在已经弄清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传输规律和消散机制。随着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我们能预测到十天以内有没有雾霾,程度有多高,而且污染过程的预测率接近百分之百。同时天上的卫星、地上的走航、乡镇各个地方布置的监测点,已经构成了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从而能更加精准、科学地应对重污染天气。在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中,把所有涉气企业纳入清单,分级分类采取应急减排措施。

七是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大气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中共中央、国务院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里,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占分最高。大气污染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在考核中的位次。同时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连年增长,从当初的60亿,增加到今年的330亿,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下达了2000多亿元。

“大气十条”的制定过程,是多年来调研耗时最长、争论最激烈、也是修改得最多的一次。因为制定的时候就比较难,在落实的时候,我们也是逐条地落实,而且有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落实比较到位,先后公开问责了32名地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力度是比较大的。我们调集全国环保执法系统优秀骨干力量,在重点地区开展监督帮扶,目前也还在进行之中,要求地方针对查出的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给大家读这些数据,说这些话,数据是枯燥的,但是它是千千万万人,包括我们在座的新闻媒体朋友,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状态,爬过了一个一个坡,迈过了一个一个坎,才取得了今天的局面。这十年大气治理的成效向大家通报到这里。

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现在已经对外公布了,简要的说,三项指标均满足“十四五”时序进度要求,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PM2.5浓度年均值达到2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20+”时代。优良天数比例86.5%,重污染天数比率下降到0.9%。

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三降两平一升”。全国PM2.5浓度同比下降3.3%,PM10和二氧化氮浓度同比下降5.6%和8.7%。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均同比持平,且维持低位,臭氧浓度同比升高5.8%,初步分析原因是,臭氧的两项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仍居高位,叠加去年我国遭遇高温干旱的不利气象条件,对臭氧浓度的升高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改善成效还不稳固,特别是今年我国面临着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的双重压力,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气象预测结果显示,今年秋冬季可能会转为厄尔尼诺,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会减弱,温度偏高,大气扩散条件总体不利。今年以来,经济社会活动全面恢复,排放量会有一定增加,这都给我们出了新的难题和考题。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系统观念,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谢谢大家。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答记者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今年开年以来,尤其是进入到二三月份,多地出现重污染天气,能否分析一下具体原因?大气治理的最大难点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巩固我们近些年来“蓝天保卫战”的成果?谢谢。

刘炳江:今年一季度的空气质量形势确实是不容乐观,今天是28号,再过几天一季度就结束了,大家会看到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各项指标都是比较差的。究其原因,无外乎还是排放和气象两方面的原因。

排放方面,一方面经济在全面恢复,原来在疫情期间,许多经济活动停止或者减产,现在在全面恢复。我说一个交通的数据,以2019年作为比较,2022年汽油的消费量同2019年相比下降了9.2%,柴油下降了3.2%,今年以来基本恢复。目前钢铁、有色、焦炭等“两高”产品产量也纷纷在增长。这是自然的增长。

原来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些重点行业,通过产能置换合法合规新建的重大项目已逐步建成投产,产量在释放,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增加。同时一些地方极力追求经济增长,盲目上一些“两高”项目,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违法违规排污。黄润秋部长和赵英民副部长去河南和陕西,去了几个企业都发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都客观事实存在,但是今年的气候相比之下也比较特殊。全国两会期间有一次温度升高的过程,这次过程中郑州和济南一带温度达到30多度,甚至出现了臭氧污染,温度升高导致的冷空气减少,叠加其他不利气象条件,也使北京及周边地区3月4号到7号出现了一次重污染过程,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唐山五个城市,其他城市还好。10号又发生一次沙尘暴,所以给大家的感觉污染很重,雾霾加上沙尘导致了长达7天的污染过程。

问题摆在这儿,对我们来说是要怎么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工作。一方面,发挥高水平的生态环保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支撑服务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环保政策和经济发展要同频共振,不能形成合成谬误。在经济发展方面,治理空气污染的一些重点工程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比如说清洁取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等,这些都是重大投资项目,列入到国家的“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之中,对GDP的拉动非常有效,形成的减排量也能推动空气质量的改善。

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的盲目发展,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促进实现市场公平和竞争公正,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企业达标排放是底线。

今年以来,面对排放量的增加和不利气象条件叠加的不利影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工程减排和向企业合规合法达标排放要减排量,这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方向。以更多确定性的减排量来冲抵经济发展带来的排放量和不利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影响,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今年2月下旬,生态环境部两位领导,不打招呼前往河南、陕西查污染,一些企业屡查屡犯,超标排放、弄虚作假,请问为何当前还有这么多企业,包括部分的国有企业仍然不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怎么让企业真正扛起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

刘炳江:谢谢你的问题,2022年底到2023年初,我国发生了一次长达11天的跨年霾,集中在陕西和河南等地。我们启动了重污染应急预案,但是效果不理想,这不符合逻辑。“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一次污染过程,应对方面有一些问题。2022年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河北已经全部退出后十位,现在后十位中河南占四个,陕西占三个。根据部党组的指示要求,黄润秋部长和赵英民副部长以“四不两直”方式去河南和陕西对企业开展检查,检查了13家企业,发现存在大量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偷排偷放、生产台账弄虚作假、在线监测和手工监测造假等突出环境违法问题。

对此,我们督促相关省市开展调查,坚决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目前,已刑事拘留21人,行政拘留11人,相关案件还在进一步处理中。现在相关省市已经全面行动起来,各级领导也以“四不两直”方式查处相关违规违法企业。

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频发,充分暴露出来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的短板弱项。

一是部分企业漠视法律,突破底线。企业无视环保法律法规,存在侥幸心理,肆意偷排偷放,想方设法逃避监管,甚至多方串通,形成系统性造假链条。在局部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弄虚作假,归根结底是企业治污设施投入不足造成的,达不到标准要求只能弄虚作假。

二是部分地方治污攻坚定力不够,韧劲不足。近年来,随着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环境空气质量呈现持续改善态势,部分地方出现盲目乐观情绪,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在稳经济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力不够,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政治自觉不够强,抓责任落实,抓污染减排,抓监管执法不够有力,甚至有的地方党委政府要求执法部门对企业进行零处罚。

三是部分地方的生态环境监管流于表面,能力薄弱。部分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敢动真碰硬,日常监管走过场,尤其是对当地的利税大户。部分基层干部能力素质不足、业务不熟练、作风不扎实,加之现场检查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发现日益隐蔽的违法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重点地区、重点时段,以点带面,帮惩结合,督促企业扛起大气治理的主体责任。

一是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组织各地以案为鉴进行警示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也忠告违法企业要敬畏法律,若敢违法,必将受到惩罚。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指导各地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将压力传导到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持续提高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识别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切实履行监管责任,督促引导企业自觉守法。

三是帮助企业完善治污设施。指导各地开展企业治污措施梳理摸排工作,“一企一策”制定治理方案,清理整治一批简易低效治污设施。同时树立标杆企业,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今年春节以来,北方地区出现多轮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多大?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提出的1%内的重污染天数比例目标是否包括由于沙尘天气造成的重污染天?

刘炳江:本世纪以来,中国的沙尘天气总体上是逐渐减少的趋势,高发期仍然集中在3—5月份。今年以来,我国共出现了6次沙尘天气,其中4次集中在3月份。3月份以来沙尘过程较往年同期略偏多,较十年同期多了两次,十年同期是两次。尤其是3月19—23日这次,气象部门定级为强沙尘暴。气象部门根据能见度将沙尘暴分为特强沙尘暴、强沙尘暴、沙尘暴、扬沙和浮尘五种级别。

3月19号—23号发生的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影响了全国20个省、区、市,北方各地PM2.5、PM10的浓度达到了严重污染,河北张家口PM10的峰值超过了9000微克/立方米。受沙尘过程影响,今年以来全国共有140个城市出现了沙尘重度及以上的污染,其中131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均为5年来最多。

全国沙尘造成的超标天数达到了1533天,同比增加了590天。截止到3月26日,沙尘导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了5.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增加了1.2个百分点。气象部门说沙尘在24号结束,是以能见度来判断的。但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到今天还没有结束,到昨天为止,许多地方还出现了浮尘,PM10还是超标的。

今年3月份以来,沙尘天气偏多的原因,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下垫面利于沙尘活动。2022年蒙古国降水较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盖较差。今年3月份以来蒙古国的南部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5—8度,尤其是3月初出现了一次极为罕见的回暖天气,高温事件大家在3月份也都感受到了,但是造成的影响远远难以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次回暖天气导致冻土层沙土快速融化,同时沙源地基本无降水过程,地表无积雪覆盖,大范围的地表裸露,有利于沙尘活动。

二是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传输。今年蒙古气旋强度偏强、冷空气活动较多,在冷空气东移南下过程中,强烈的大风,为沙尘粒子的卷扬进入高空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在高空西北气流的作用下,大量沙尘粒子向下游传输沉降,叠加内蒙古本地的沙源,影响我国北方地区。

对北京而言,有两股沙尘传输路径,一股是我国西部,另一股是蒙古国的中南部。其中,从西部方向来的气流传输到北京,基本上是以浮尘为主,不会出现沙尘暴;蒙古国的中南部沙尘影响最大,因为传输路径比较短,气流比较强,就造成了较重的污染。

据科研人员统计,近十年来,蒙古国内戈壁地带一年中发生的沙尘暴次数,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4倍。今年春季(4—5月)蒙古国南部至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且有蒙古气旋阶段性南下影响,利于形成沙尘天气过程。预计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过程次数较近十年同期偏多,也就是说今年是一个沙尘的大年。

接下来,我们将会同气象部门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预测到可能出现沙尘的时候,及时发布信息,提醒公众做好健康防护。

刚才你提到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是否包含沙尘的问题。对空气质量的评价,无论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监测数据都有显示,人民群众也都能感受到,所以重污染天比例1%的目标是包括沙尘天气影响的。谢谢。

原标题:全文实录 | 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行业查看更多>煤炭查看更多>生态环境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