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2023年7月15日晚9:30,央视《对话》播出。节目重点关注中国制造诞生的全新“大”重器——16MW单机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并特别邀请到了中国大风机幕后的打造者们:三峡能源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龙,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曹志刚,明阳智能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张启应,告诉我们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6MW风电机组,它到底有多大?有多震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世波,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王伟平一起分享了中国为什么一定要造大风机以及中国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背后的故事。
相关阅读:狂飙的中国“大风机” | 海上单机20-30MW,18MW+浮式风机也将于年底推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中国是全球风电产业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没有这一市场的拉动,中国风电不可能取得今天这么大的进步。在这个规模最大市场的拉动下,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正因为有这个最大的单一市场,可以把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成本给摊薄,使风能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秦海岩介绍说,在已有竞争力的情况下,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要强链、补链,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从而使中国风能产业走得更强,让风力发电的电价更低。
节目中,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王伟平重点介绍了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一个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的中国实践。王伟平详细介绍了汕头市正在打造的全球首个实现“四个一体化”模式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为什么要打造这么一个中国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集群的建立又是如何使汕头逐步成为国家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和国际海上风电创新策源地。
以下为视频文字实录:
王伟平:目前汕头市正在建设的国际风电创新港,它不同于传统的海上风电产业园,不是简单的引进几家企业入园生产。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它是全球首个实现“四个一体化”模式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所谓“四个一体化”,就是研发设计一体化、工艺流程一体化、生产制造一体化、检测认证一体化。在这么一个园区里面,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从零部件的生产到整机的组装,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就能够构成。这样的产业链,能够打消原来的各种物理隔阂,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我们在汕头国际海上风电创新港还建设了一个超大型的海上风电机组实验室,这能够支撑我们超大型风电机组的研发和设计,填补了我们国内的空白,同时汕头作为国家的一类港口,与全球57个国家268个城市有贸易往来,依托广澳港深水港,打造三个两万吨级的风电码头,建成之后能够极大地满足风电场装备的出口和运维,还有风电场的建设施工,打造功能齐全的风电母港。
主持人:其实不仅仅是在汕头,在广东的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整个省对于海上风电产业的高度的重视,那这样的一种重视啊,对于推进我们中国引领大风机时代,你觉得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王伟平:广东省是一个能源消耗大省,每年大概有将近四分之一的用电量是靠省外的输入,同时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也比较低,所以广东省提出要打造万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海上风电的先进制造。汕头市独特的海上风力资源,资源优势可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也是实现汕头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绝佳机遇。
未来汕头海上风电创新港能够生产出大兆瓦型的风机,服务我们现在海上风电场开发的需求。同时,海上风电场能够发出更多的电力,生产出更多的绿电,来反哺广东省的能源需求,促进广东省能源转型升级。
这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建成之后,我们将能够培育有韧性的产业链,培育中国自己的、生态主导型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风电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企业的实力增强了,我们的产业竞争力也提高了。通过良性的互动和螺旋式的上升,催生引领性的前沿技术的发展,汕头也能够逐渐成为国际风电领域里新的产品、新的技术的策源地和发源地。
曹志刚:海上风电国际创新港,这样的一个产业集群,是在过去产业链条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升级。刚才提到的“生产制造的一体化”,相对于过去生产制造的类型来讲,每一个企业都是有自己的厂房,有自己的厂区,有自己的围墙,那在国际创新港的环境之下,我们是彻底的打开了企业之间的篱笆。每一个大部件的生产完成以后,以前是跨城市、跨工厂的这样的运输,现在则变成了就是不同车间里头的工序的流转,大大地提升了协同的效率,也压缩了库存,也能够为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张启应:我们在和国际的厂商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其实有两个要素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是成本,另外一个要素是速度。有中国的这些产业集群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竞争都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在风电复杂的体系下面,可以在一个固定的一个区域里面,完成设计研发的一体化。比如说,我们的叶片设计完了之后,马上在这里制造,制造完了之后,在旁边的比如说鉴衡认证的实验中心就可以进行测试。这样的迭代速度就很快。有时候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速度就是其中的一个要素。第二个,刚才几位老总也已经讲过了,(不同工序的厂房)放在一起,对成本的优势、效率的提升都非常棒,所以这些优势叠加在一起,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全球风电领域的这么一个地位。
秦海岩:刚才我们一直在谈打造产集群,那其实中国建了很多产业园,我认为都是集而不群,只是把企业简单的招来。但是我们未来海上风电的发展,要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创新,需要上下游要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要设计研发一体化了,不能单打独斗,生产工艺也要一体化,也不能单打独斗。然后更多的是,汕头政府为了创新,还提供一些公共技术平台。为什么要这个平台?因为风机大了之后,我们现在的风机做到18兆瓦了,以前的设计理论、仿真的方法可能都跟实际不相符了。那我们需要这样的加载平台去测试、去验证,去摸索新的理论、新的仿真方法。只有这样的公共技术平台,才能支持我们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在汕头,政府还提供了三个未来可发展成十万吨的专用码头,海上风电母港这样的基础设施,可以支持中国风电走向全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11月30日,中国能建启动福建平潭A区海上风电场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及塔筒设备采购。公告显示,项目场址位于福建省平潭岛北侧海域,场址中心离岸距离约20km,场区水深30~35m;项目规模为450MW(不得小于且超出部分不得多于单台风机容量);要求单机容量13MW及以上;项目风机预计于2025
在市场需求与技术变革驱动之下,中国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提速。目前,6-7MW级别机组成为陆上主力交付机型,8-10MW级别机组开始投向“沙戈荒”风电市场。“沙戈荒”居于“三北”区域,集中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省份。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规划政策引导下,“沙戈荒”成为推动新能源实现高质
11月30日,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盛大召开。会上,40MW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揭幕亮相。项目由拖动电机系统、五自由度液压加载系统、电网模拟系统、实时仿真系统、测控系统、实验数据管理系统等十余个系统组成,可为超大容量的风电机组提供贴近实际工况的实验环境。该项目建成后将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从国产16MW海上机组主轴轴承挂机,到陆上10MW风电主轴轴承完成装机,再到不久前国内首台18MW海上风机主轴轴承下线。2023年国产风电轴承正在从外资品牌的围剿下实现浴火重生。不可否认的是,在SKF、舍弗勒、铁姆肯等外资轴承龙头占据中国风电轴承领先市场地位的这些年,间接在产业
内蒙古风资源禀赋优越,是中国风电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国内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最多、首个年新增装机量突破千万千瓦的风电市场。近日,内蒙古印发《新能源倍增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达1.5亿千瓦以上,2030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3亿千瓦。内蒙古的风能利用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近日,三一重能成功中标黑龙江华电宁安风水山风电项目,所选机型为三一重能10MW风电机组,是全国首个批量使用单机容量10MW机组的陆上风电项目,创下全国陆上最大商业化风机新纪录。黑龙江省风资源丰富,具有分布范围广、稳定性高,连续性好等特点,在国家“双碳”政策引领和新能源
近日查(刷)文(手)献(机)发现低空风切变是飞机降落起飞过程中一大杀手由于对低空风切变预判不足导致飞机会突然下沉...现代机场已经标配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等设备用于监测机场周围风切变情况因此警惕低空风切变!但在风电场领域,相关技术方案尚未普及。早期的机型轮毂高度、叶轮直径都较小,如WT7
11月10日,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省福清市东方电气风电(福建)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顺利下线。据悉,这是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直驱海上风电机组。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是针对海上I类
近日,江苏省大丰区举行10月份项目开工活动。全区10月份开工项目18个,其中工业项目14个,服务业项目4个,涉及风电设备、晶硅光伏、智能装备制造、制氢、不锈钢、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链。竣工项目14个。位于开发区的双瑞海上风电叶片项目宣布正式开工。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新
从14MW到18MW,再到22MW,中国海上风机单机容量一次次刷新全球新纪录!在风火同价的时代,海上风电机组的大型化和轻量化已成为降低建设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大型化带来的载荷显著提高,对传动链的设计提出更严苛的要求,同时零部件的尺寸和结构设计又必须高度匹配轻量化需求。另一方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10月18日,三一重能主办的“大兆瓦风机质量与可靠性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刘维方,华能集团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张晓朝,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鉴衡认证中心副总经理兼风能研究院院长蔡继峰,三一重能总经
9月9日,央视《对话》栏目推出专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聚焦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进程,邀请正泰集团、伊利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解读企业发生的本质性变化、产业生态带来新的重构等高质量转型发展背后的创新密码。节目中,
电力,被誉为工业发展、城市运行、社会运转的“血液”。今年以来极端天气频发,全国已经出现了六轮区域性的高温天气过程,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2023年夏季全国最高用电负荷约比去年增加8000万千瓦。在这严峻形势之下,一批企业迎难而上,密集部署电力保供,成功保障用电。其中,中央企业作为主力
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做客央视财经频道《对话》节目聚焦“储能大赛场”讲述海辰储能在以“一切为了绿水青山”的产业价值观下专注、把握储能大赛道下的产业价值思考与实践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作为在“双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太阳能和风电强国,关键零部件出口占全球70%。如今有一种强关联的技术,被认为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这就是新型储能。新型储能有多火?2022年新成立3.8万家企业,是2021年的六倍。2023年前四个月装机功率同比增加577%,投融资规模预计增长超200%。百万年薪争抢人才,储能专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太阳能和风电强国,关键零部件出口占全球70%。如今有一种强关联的技术,被认为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这就是新型储能。电化学储能是当前新型储能领域的龙头。越来越多新型储能技术正在从赛道“边缘”走向舞台中央,迈入产业化前夜。据统计,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
第二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期间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做客央视财经频道《对话》节目聚焦“变局中的全球机会”讲述中国能建在全球经济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发现、把握产业新机会的思考与实践节目于7月29日播出01大变局下的新机会一个词描述我们所处的全球经济环境宋海良:有人说现在的时代是VUC
相关阅读:狂飙的中国大风机|海上单机20-30MW,18MW+浮式风机也将于年底推出!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2023年6月28日,金风科技GWH252-16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吊装,刷新已吊装机组的最大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轻单位兆瓦重量三项全球纪录,充分展现中国风电产业在技术创新、供应链协同、工程能力、实验测试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为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树立全新标杆。在中国风电发展的里
编者按:7月8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主持人对话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辛保安董事长。辛保安董事长介绍了公司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所做的贡献以及深入推进国际能源合作、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等发展机遇和空间。主持人陈伟鸿:“好,亲爱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大家
12月24日晚,CCTV-2《对话》栏目热播主持人围绕电力、热力、煤炭保供与四家央企老总展开对话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做客该栏目向全国观众详细介绍了集团公司能源保供各项工作董事长都说了啥?能不能说一说在保供工作当中承担了什么样的工作?今年有哪些重点的工作在推进过程当中?
近日,欧洲最大海上风电物流运输港口丹麦埃斯比约港宣布,获得10亿美元融资用于扩建港口配套基础设施,以满足海上风电发展需求。全球海上风电开发热潮下,各国港口变得更加忙碌,为保障海上风电建设物流运输需求,多国掀起了海上风电港口扩建热潮。拟大幅提高风电生产、配套能力根据埃斯比约港的声明,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近日,由中国交建四航局承建的广东陆丰海洋工程基地水工工程通过交工验收。据悉,该项目位于广东陆丰碣石镇内,是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母港,四航局主要负责2座引桥、2个码头、3个泊位及1座防波堤的施工任务,设计通货能力达145.5万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汕尾海风电项目和陆丰海洋
伴随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的大幅提升,庞大而复杂的海上风电相关零部件运输一时成为了行业亟待突破的瓶颈。多家行业机构分析认为,在提高海上风电新增装机的同时,加大海上风电相关港口投资力度、合理规划海上风电物流运输路径尤为重要。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