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煤炭评论正文

能源行业转型发展回眸—煤炭篇:以高质量发展 筑牢能源基石

2024-01-03 10:46来源:中国电力报作者:莫非关键词:煤炭原煤原煤产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积极推进增产增供,2023年1~11月,规模以上原煤产量达42.4亿吨;推进清洁高效利用,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已有58处完成验收,累计建成了60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燃煤机组大比例掺氨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率先进入工业应用阶段……

2023年,煤炭行业以实干和担当交出了一张优秀答卷,充分发挥了保障能源安全的“定海神针”作用。

稳产保供做好能源安全“压舱石”

2023年以来,行业主管部门精准把握发展形势,动态掌握全国煤矿投资项目产能、建设进展等情况,督促加快在建煤矿项目建设,推动先进产能煤矿项目尽快转化为实际产量。

全行业统筹把握发展与安全,有效实施稳产稳供举措,各产煤省区和煤炭企业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全力保障煤炭稳定供应。

2023年1~11月,我国煤炭在2023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2.9%。煤炭运行呈现“产量稳、进口增、库存高、价格降”的良好态势,为全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压住了舱、兜住了底。

在我国首个2亿吨煤炭生产基地神东矿区,生产一线、选煤车间、运输现场,一幅幅火热场景不断上演。百米井下,采煤机滚筒飞速旋转,低硫低磷低灰的优质煤炭从煤壁上被剥采下来;洗选中心,各车间高效加工清洁煤炭,矸石、泥沙等杂质被筛选清除;装车站点,每天约有110列满载“神东煤”的万吨运煤专列,排成长龙蜿蜒驶出,销往全国各地。

这是国家能源集团等主力煤企稳产保供的一个日常剪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国内排名前10家企业原煤产量合计为21.9亿吨,同比增加7758万吨,占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的51.7%。

产得出还要运得出,才能形成有效供给。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23年11月份,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78亿吨,同比增长3.2%;其中电煤1.3亿吨,同比增长0.6%。

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进入冬季后,国铁集团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以赴保障煤炭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大秦、唐包、瓦日、浩吉、兰新铁路等货运主通道作用,提升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疆煤外运能力。2023年11月份,国家铁路日均煤炭装车8.5万车,同比增长2.3%。

2023年,煤炭进口量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市场提供了总量的补充和品种的优化。

为加强能源保障,《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煤炭进口关税的公告》决定于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并于2023年3月份延长煤炭零进口暂定税率实施期限至2023年12月31日。

在利好政策和有效措施的多重刺激下,2023年煤炭进口大幅提升。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我国进口煤炭4.3亿吨,同比增长62.8%。

在各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煤炭供应持续增加。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表示,进入供暖季以来,全国煤炭产量保持高位,资源储备有保障。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可用26天。

煤炭价格的稳定,为稳电价、稳用能成本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我国创新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提出煤炭价格合理区间,明确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行为认定标准,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实现煤炭价格总体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2023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日前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披露,目前全国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总量近25亿吨。这一良好态势已得到延续——在2024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32家大型煤炭供需企业现场签订了2024年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合同总量4亿吨左右。

清洁高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基于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推进煤炭科技创新一直是能源领域工作的一大重点。梳理2023年,可以看到,煤炭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在采煤硬件装备和清洁利用取得的重大突破。

在位于陕西榆林的陕煤曹家滩煤矿井下280米深处,高达10米的液压支架和两个直径5米的滚筒前后配合,大量煤块沿着煤壁纷纷落下,彰显出煤炭工业现代化的速度与效率。

这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设备,具备在线监测、远程控制及记忆割煤、自动跟机移架等功能,填补了煤炭装备制造领域国内外特厚煤层10米一次性采全高的空白。

高端装备加速了煤矿智能化的进程。作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煤矿智能化可以实现减人、增安、提效,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助力煤矿实现安全增产增供,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产煤省区、煤炭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创造性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运行可靠的煤矿,为推动煤炭行业技术进步、装备提升、管理创新、效益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行业主管部门坚持分类分级、示范引领,多措并举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发布《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汇编(2023年)》,案例覆盖信息基础设施、智能掘进、智能采煤、智能露天、智能运输、智能防灾、智能洗选等7个方向,推广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成功做法,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截至目前,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已有58处完成验收,累计建成了60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单面平均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全国实施智能化建设的煤矿产能比例达到46.9%,煤炭行业减人增安提效取得新成效。

在煤矿智能化发展可圈可点的同时,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也有了新的路径和突破。

2023年11月底,从中国神华广东台山电厂传来了喜讯——60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掺氨燃烧试验成功!这是当前国内外完成掺氨燃烧试验验证的容量最大机组。

燃煤发电是我国的主要碳排放来源之一,使用氨等新型零碳燃料对化石能源进行替代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目前,600兆瓦及以上容量机组是我国火电装机的主力机型,占比达60%以上。探索60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掺氨燃烧技术,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稳定接续多措并举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扎实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序核准一批安全、智能、绿色的大型现代化煤矿,确保煤炭产能接续平稳,将煤炭产能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研究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制度,推动煤炭产能保持合理裕度和足够弹性。争取2024年原煤产量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更好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明确了坚定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也为下一阶段的煤炭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将在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验收的基础上,系统评估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成效,总结智能化建设经验做法,着眼推进更高水平建设,力争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谈到稳产保供的具体举措,上述负责人表示,主管部门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产保供,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煤炭保供的关系,避免“一刀切”式的区域停产。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安洪光表示,要注意局部地区和时段性受天气影响的不确定性较高,要进一步夯实煤炭、煤电的保供基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用煤需求,加强供需衔接和动态平衡,完善保供方案,全力保障能源电力的供应稳定、价格合理。

煤炭储备能力建设的推进,是促进煤炭市场供需动态平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煤炭产能储备。到2030年,产能储备制度更加健全,产能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形成3亿吨/年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24年,行业主管部门将研究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制度,在晋陕蒙新建和在建煤矿项目中优选一批产能储备煤矿,建立一定规模的调峰储备产能,极端情形下,组织“向上弹性生产”、快速释放储备产能,促进市场供需平衡,增强煤炭供给保障能力和弹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