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市场正文

秦海岩:中国风电2023,创造属于我们的历史!

2024-05-20 15:02来源:风能专委会CWEA关键词:秦海岩风电产业风机价格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据了解,为了配合全球化布局,大金重工还正在着力搭建配套的全球化物流体系。一期2~4条甲板驳船已经开始打造,2025年有望交付4条运输船只。未来将形成由10~20条不同吨级超大型甲板运输系列船型,组建自有运输船队。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126.jp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风电专用船舶的发展正在突飞猛进。

随着海上风电机组越来越大、越来越高,16兆瓦的风电机组光机头的重量就达到了570吨,以前很多风电安装船的吊装能力已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这两年中国船厂的订单非常满,正在加紧建造风电专用船舶。

海峰1001安装船:桩腿长度 120 米,作业水深 70 米,主吊吊高 160 米,主吊吊重 2500 吨。

其他几条有特色的海上风电专用船舶。例如:“一航津桩”打桩船:长124米、型宽39米、型深8米、桩架高142 米。

“启帆19号”敷缆船:载缆量10000吨,最大埋深4.5,敷设精度0.5米。

除了专用安装船,运维母船也很重要。目前,海上风电离岸距离已经有七八十公里远,甚至向100公里挺进,如果用传统方法进行运维,光上下班一趟开船过去就要3-4个小时,上下班8个小时都不够,那怎么办?

因此,需要发展海上运维船,所谓的“海上五星级酒店”。风电运维人员住在运维母船上,不用来回跑,船上就能提供很好的住宿条件。

上海电气风电2023年下线的海上风电SOV运维母船,住舱人数100人,船长93.4米,型宽19米,自持力30天以上,足以满足深远海项目的发展。

所以说,中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自己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121.jpg

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话题,是风电回收。随着到期退役风机越来越多,回收成了大难题,尤其是叶片的回收。

现在很多不实传言说,担心退役叶片太多等等。过去的一年,杰瑞做了很多工作,其风电叶片热解装备基本上能实现叶片的绿色回收。

退役叶片可通过热解装备,实现热解,一部分可以变成油类供燃烧,而玻纤材料还可以提取出来再降级使用,真正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回收。

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只是目前回收的量还未到高峰,等回收量到了一定规模后,完全可通过绿色回收技术来解决。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117.jpg

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的加大,叶片越来越长,对风特性的了解也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我们能详细掌握风的各项精细参数,无论是对微观选址,还是对新机型的研发,都可以提供极大的支撑。

因此,测风技术的提高,能极大提高风电行业的技术水平。2023年,牧镭激光研发的雷达新技术和新产品,双雷达组网同步扫描系统,解决了风场均匀性假设在复杂风场下失效问题,提升了风速测量的精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风,更好掌握风的机理。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112.jpg

此外,风电行业还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产品创新,对行业却有巨大的作用。

我自己爬过最高的塔筒是90米的,爬得非常累,现在的塔筒都是120甚至高达185米的,没有升降机电梯的支持,几乎不可想象。

但塔筒升降机,以前都是采用钢索式结构,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风机的吊装过程,如果采用钢索的话,在该阶段不可能解决存在的问题。

但现在风电行业的登高设备,已经有了很多技术进步,比如中际联合的齿轮齿条式升降机,用齿轮齿条传动替代了钢丝绳传动、用接触式供电代替了随行电缆供电,消除传统升降设备安全隐患,运行更安全,填补了吊装期无登高设备可用的行业空白。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108.jpg

这里再举个例子,凯宸能源管型母线的创新。楔入式防松垫圈,铜编织线软连接,确保电气连接的稳定;可满足各种类型塔筒的摆动工况。

以前我们也面临很多类似问题,往往一个小东西、小问题会带来大麻烦,但我们通过微小的局部创新,可解决很多类似大麻烦。

所以,不能小看这样的微创新。正是有了这样一点一滴的微小创新,才支撑了风电行业的技术进步,支持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104.jpg

碳纤维的创新,也是我们风电行业发展的缩影。

去年上半年,我参加了央视的一个电视节目【参考:央视《对话》:“中国产业坐标:栋梁之材”,关注碳纤维和风电叶片、复合材料】。当时碳纤维的售价至少是140元/kg以上,我当时说,如果单价做到100元以下,对风电行业将会是极大的促进,叶片行业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现在动辄120米、130米的叶片,如果不采用碳纤维将是不可想象的,而材料的进步与否,既是制约风电发展的瓶颈,也是支持风电发展的利器。

今天,吉林化纤碳纤维,大丝束碳纤维经过规模化生产、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成本做到了全球最低,稳定控制在 70元/kg 以内,产品性能超过国际同等水平 3%-5%。

可以说,有这样经济好用的碳纤维,风电叶片做得更长也完全没问题。

碳纤维产业,在过去被认为是很难突破的一件事,虽然不是我们中国人实现了碳纤维产业的0到1,但我们通过工程化,实现了从1到N,把碳纤维的成本大幅度降下来,这是我们的能力和优势。

正因为碳纤维的价格已经快速下降,未来风电行业将大量使用碳纤维,从而更快速推动风电叶片技术的进步。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100.jpg

这里再介绍一个小创新,大连宜顺偏航集电环,采用偏航集电环替代耐扭转主电缆,解决风力发电机组动力电缆下滑、开裂、偏心、集束、缠绕、干涉等一系列问题及隐患。可适用3MW~18MW的风电机组。

风电全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创新,也都需要创新。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055.jpg

可以说,我们正在创造属于我们的历史。

历史会铭记住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历史不会遗忘为风电行业作出贡献的人。

这也是今年我要花更多时间回顾这些细微点滴的技术创新进步的原因。

我希望经由这些介绍和回顾,能让大家更坚定信心!风电行业创新空间无限,行业需要更多努力去实现创新,创造历史。

第二篇章:2024年,挑战呼啸而来!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051.jpg

过去的2023年,大家都觉得风电行业的日子不好过,很多企业领导都说过得很辛苦。虽然我们的年度新增装机有7500多万千瓦,创下新高,但全行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我想说的是,如果大家觉得2023年很辛苦,2024年的挑战可能更严峻。

我将从多个角度梳理2024年风电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046.jpg

首先,三大市场的困境与潜力。三北具有非常好的资源,中东南部、海上也是我们的主战场,三大市场有潜力,但同样有困境,未来该怎么做?

第二,电力现货市场马上将在全国推开,将迎来新的挑战,该如何应对?

第三,风电行业的质量问题,去年我们出了一些风机质量问题,我们的研发速度非常快,模型还没做完,新产品就出来了。在中国风电技术进入无人区的今天,研发速度和质量与整机的价格这三者怎么平衡和取舍,将是一个永远的痛。

此外,各行各业的低价竞争问题。虽然低价使风电具备了经济性,拓展了风能发展的空间,但是低价竞争却对风电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最后,我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作为这一部分的小结,稍后我会给大家详细解释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042.jpg

第一个大问题:三大市场的困境与潜力:如何从“消纳”走向“消费”?

我们的主战场是“三北”,2023年风电新增装机超过7500万千瓦,主要贡献来自于三北风电大基地项目。但三北地区依然面临着如何把风电用特高压送出去或者就地“消纳”的问题。

我个人很反感“消纳”这个词,“消纳”这个词目前也只用于可再生能源。正如张树伟所说的,“消纳”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词,误导了公众的理解,让人们觉得新的电源似乎是一个负担,“消纳”不了,这些电源只能认倒霉。实际上,可再生能源是一种不同于化石能源的电源,它们是用来发电的,市场应当保持随时开放。

为什么可再生能源电力是“消纳”,而其他电力就是“消费”?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率、公平、可靠的方式从现状过渡到未来。

我建议电网公司以后不要再用“消纳”这个词,希望能一视同仁,风电也能从“消纳”变成“消费”,真正想着怎么把风电用好。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037.jpg

风电大基地去年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批大基地项目规划容量 9705 万千瓦:并网完工 7300 万千瓦;在建项目 2400 万千瓦。

很多项目没有如期并网,这里面有土地的问题、有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通道建设。都在指望特高压通道,把西部电力送到东部去。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032.jpg

第二批大基地项目规划容量 4300 万千瓦,第三批大基地项目规划容量 5200 万千瓦。

其中第二批正在陆续开工建设,新疆已经并网376万千瓦。

但这些项目能不能如期启动、能不能顺利并网、能不能发挥风电的作用?现在也还未知,还需要再等等看。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028.jpg

问题来了:三北地区风光大基地项目全部依赖特高压外送,需要多少条特高压?受特高压线路的投资成本以及建设通路涉及到的土地、跨省协调问题的影响,这样的通道还能不能找到?完全靠特高压外送,路径是否可行?

目前的送出通道建设并不能完全跟上大型风光基地的开发步伐。受投资额巨大、送受端及通道跨越地区三方利益协调困难、用地审批等多重因素影响,特高压交直流送出工程严重滞后于风光电站项目建设,已建成通道的输电能力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面对更大的装机规模,依靠特高压外送难以在短期内解决风电“消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更可行的解决途径是积极拓展本地消费渠道,创新消费方式。

可以说,特高压外送不是唯一的道路,甚至不是最优选项,扩大绿色电力应用消费的方式和场景,不仅可以快速提升清洁能源电力利用水平,还能够帮助钢铁、化工、航空、海运、数据中心等行业脱碳,使“三北”这些风光资源丰富地区,利用零碳便宜的电力“价格洼地”,转变成工业企业的“价值高地”,并在当地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电力燃料原料、绿色化工、算力等产业,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西部振兴。

这是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单纯依靠特高压外送这个问题,才可以真正地用“消费”来描述风电,真正解决风电“用电”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40520135024.jpg

中东南部地区如何做?

第一个问题:一些人总认为中东南部没有风资源,这实际上是认知局限,需要去打破。

第二个依然是政策问题,土地与并网,是一直以来没有很好解决的桎梏,需要努力去突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秦海岩查看更多>风电产业查看更多>风机价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