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硅碳负极”相关结果266
      2020年NCM811正极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

      来源:商品世界风云录2018-06-29

      从目前技术来看,高镍三元正极+硅碳负极是最可行的商业化方案,正极高镍化趋势非常明确。...目前在锂电池四大主材中,三元正极市场集中度最低,2017年三元正极出货量最高的容百也只有不到13%的市场份额,与负极、隔膜、电解液龙头市占率普遍在25-30%相比,三元正极市场格局最为分散,且相比同为正极的钴酸锂集中度也明显较低

      为什么制备锂电池高镍正极材料需控制环境湿度?

      来源:第一电动网2018-06-26

      高镍正极配硅碳负极已经被行业内公认为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而高镍正极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原材料的保存、电池生产环境要求高是巨大的挑战。...高镍正极材料配硅碳负极材料已经被行业内公认为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而高镍正极材料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原材料的保存、电池生产环境要求高是巨大的挑战。

      2018年我国<mark>负极</mark>材料行业市场份额及市场规模预测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06-25

      目前特斯拉已率先采用硅碳负极的动力电池,中国锂电池产业也在积极推进,硅碳负极由于综合性能优势,成为行业下一阶段应用趋势。...主要负极材料性能特征对比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由于现阶段商业化石墨负极材料已经接近其理论比容量(372mah/g),寻找更高比容量负极材料成为产业研究重点。

      来源:高工锂电2018-06-21

      目前行业内通常采用掺杂及包覆的方式来解决硅碳负极膨胀问题,但效果并不太理想。也即是说,谁能真正解决膨胀问题,谁就占领了硅碳负极的制高点。...负极材料领域,与高镍正极匹配的负极材料是硅碳。现阶段下游电池应用硅碳基本都是掺和用一点,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硅碳负极。这是因为,当前硅碳负极性能尚不能满足应用要求,膨胀和首效问题有待解决。

      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mark>负极</mark>材料的专利技术分析

      来源:方象知产研究院2018-06-14

      在生产应用上,松下将10%的硅加入到传统石墨负极材料中,已经实现含硅碳负极材料的18650电池的量产,能量密度达到了550mah/g以上;而特斯拉已经将这种硅碳负极电池应用于其纯电动汽车中。

      动力电池新规对锂电行业影响解读

      来源:透视先进制造2018-05-30

      以行业龙头特斯拉采用的松下电池为例,特斯拉目前 18650 电芯的能量密度大概在250 wh/kg的水平,而在model 3的21700电芯上,特斯拉将采用硅碳负极,将电芯能量密度提升到300wh/kg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18-05-21

      一方面,锂电池朝着高镍化方向演进,硅碳负极替代石墨负极等正负极材料改进尝试不断。另一方面,以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型电池体系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2017年全球电储能装机新增投运91.41万千瓦 我国新增投运12.1万千瓦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18-05-17

      一方面,锂电池朝着高镍化方向演进,硅碳负极替代石墨负极等正负极材料改进尝试不断。另一方面,以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型电池体系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派思股份:拟9.5亿元收购正拓能源 拓展锂电池<mark>负极</mark>材料业务

      来源:中证网2018-05-14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锂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之一,负极材料相比其他3款材料在公众视野中的曝光度并不高。这种低调自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后,硅碳负极新材料的研发才逐渐开始改变。...技术路线方面,负极材料在锂电池应用上已经非常明晰。在数码电池领域,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以天然石墨为主;在动力电池领域,人造石墨一直是电池企业的首选,接下来向硅碳负极升级路线也为业内一致认可。

      探索动力电池低成本梯次利用模式打造绿色储能产业

      来源:电池中国网2018-04-20

      磷酸铁锂配硅碳负极被业内认为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主流的材料体系,产品采用扁卷和叠片的工艺,具有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的特征。

      看新型电解液添加剂如何“一箭双雕”

      来源:电化学前沿2018-04-10

      研究人员引入对正负极具有双重修饰作用的电解液添加剂lifmdfb,在fec的辅助下,改善了基于富锂正极和硅碳负极的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优先还原同时优先被氧化,为lifmdfb在正负极同时生成保护隔层提供了可能。将其应用于富锂正极和硅碳负极组装的全电池,电池的能量密度、库伦效率、循环稳定性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18-04-02

      宁德时代、力神、国轩承担的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采用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软包电池能量密度达到了300瓦时/千克,部分样品的性能指标已经接近应用要求。...因此,基于高容量富锂正极、高容量硅碳负极的革新型固态电池将成为动力电池远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另外,高比能量单体电池离不开热失控防控技术,要完全杜绝热失控非常困难,必须从系统角度来防范热失控蔓延。

      退役动力锂电池回收技术概览

      来源:动力电池技术2018-03-30

      电池正极材料成本占据单体电池成本1/3以上,而由于负极目前采用石墨等碳材料较多,钛酸锂li4ti5o12和硅碳负极s i/c应用较少,所以目前电池的回收技术主要针对的是电池正极材料回收。

      锂离子电池<mark>硅碳负极</mark>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来源:锂电联盟会长2018-03-29

      ,在已被研究的各种硅碳负极材料中,通过采用纳米结构、杂原子掺杂以及三元复合的方法均可显著提升硅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后对硅碳负极材料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录:1 硅碳负极材料的合成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2018-03-26

      动力电池硅碳负极空间广阔在高能量密度发展路径上,动力电池正极高镍三元材料趋势显著,而负极的比容量和工作电压也直接决定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因此伴随着正极工艺的成熟,负极也需要相应地提高电池

      来源:锂电大数据2018-03-26

      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贝特瑞、杉杉股份、力神、比克、万向等都展开了对硅碳负极材料的布局。尽管目前硅碳负极材料还存在成本高、技术难度大、配套产业不完善等问题,但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前景依然可期。

      来源:交大新闻网2018-03-23

      3月21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宋江选课题组与多氟多公司就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硅碳负极开发项目正式签约合作。...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硅碳负极开发项目签约资金约为300万,以此为契机,双方将在无机氟化工、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机及控制系统、含氟精细化学品、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智能网联和整车设计开发等主要方面通力合作

      来源:锂电大数据2018-03-13

      从成本上来说,硅碳负极材料成本为普通石墨类负极材料的2-5倍,因为生产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纳米级si和sio及硅碳负极加工成本都很高;从技术上来说,硅碳负极材料还存在电极膨胀、循环性能差、电解液中微量

      来源:起点研究2018-03-09

      spir预计未来在动力电池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二年国内必将出现更多的年产千吨级别硅碳负极材料企业。...起点研究院(spir)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份国内前8负极材料企业基本均在加大扩张硅碳材料产能,且也有多家跨行业的新进入者涉足布局硅碳负极材料,其新增产能将于2018-2019年开始陆续投产,spir

      <mark>负极</mark>材料:人造石墨主流 硅碳领航

      来源:锂电池news2018-03-05

      硅碳负极潜力巨大,产业化稳步推进硅碳负极的应用有望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动力电池的比能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