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宣城市十三五规划:推进低煤耗、环保型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原址扩建 适度发展低风速风电场(全文)

2016-12-01 09:3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超超临界宣城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加快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3A级以上景区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道路提升改造,力争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加快推进绩溪至谭家桥快速通道、青龙湾环湖公路、黄山东大门及桃花潭等旅游景区互通道路网建设。建设宣城市文化旅游品牌营销中心,完善高速、国省干道、景区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推进旅游停车场、自驾游服务营地、旅游服务中心及旅游公厕建设。

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文房四宝、古建筑群、徽文化、诗歌文化、红色文化等宣城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场景化、体验化、教育化,以文融旅,以旅载文,文旅融合。

打造智慧旅游城市。以“一个中心、三大体系、五大平台、八大系统”为建设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到2020年,推动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及游客集散中心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全市旅游企业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UGC旅游网站等合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宣城旅游e营销”“宣城旅游公共服务e平台”等功能。

专栏5 文化旅游产业重大工程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六大集聚区:市本级和宣州区围绕敬亭山、文房四宝和皖南花鼓戏等文化旅游元素,打造天下诗山国际慢城文化休闲及文房四宝文化创意集聚区;泾县、绩溪和旌德打造古建筑创意创作集聚区和名人故里旅游集聚区;泾县打造云岭新四军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集聚区和宣纸产业集聚区;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培育五大特色品牌:围绕新四军军部旧址、王稼祥故居、绩溪许家朋烈士陵园及纪念皖南事变主题,发展红色旅游;围绕敬亭山、南漪湖、水阳江、宛溪河、扬子鳄、青弋江、青龙湾、卢湖等重点景区和资源,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绿色生态养生休闲旅游;围绕龙川、上庄、仁里、江村、查济、桃花潭、黄田等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发展徽文化旅游;围绕宣纸及其衍生品、宣笔、徽墨、宣石砚,以宣纸博物馆为载体,培育和挖掘书画产品旅游;围绕美术写生、摄影,建设摄影写生基地。

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敬亭山宛溪河诗山宛水品质提升工程、大桃花潭景区开发建设工程、青龙湾生态旅游示范工程、扬子鳄旅游开发工程、文房四宝城市品牌提升工程、历史名人诗画开发工程、古建筑古遗址保护利用工程、美好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开发工程。

第五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由环境污染型转到生态绿色型上来,加快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73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大宗农作物基地全部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硬件设施。创新示范区经营形式,重点在多元化融资上有新突破。聚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园,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集成技术,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力争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宣州、郎溪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实施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工程、林下经济富民工程和竹产业提升工程,到2020年,建成以山核桃、油茶、香榧等为主的木本油料林基地120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0万亩、竹产业示范基地100万亩。

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严守耕地、水资源、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重点推广猪(禽)-沼-果(茶、菜、粮)、经果林立体种养、水田立体生态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等五种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努力构建养殖(种植)企业内部小循环、部分主体之间中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内大循环的运行机制,创建示范乡镇30个、示范点50个、示范主体100个,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机制,力争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达到18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5个;继续实施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蔬菜标准园、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积极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500个以上,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有突破。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覆盖。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5-20条。继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成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示范区7个,建成宣州、郎溪、广德和宁国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家、10家以上。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甲级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制定完善不同农业生产领域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及扶持奖励办法,引导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集中,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培育一批生产规模适度、配套设施较好、经营管理规范、示范效应明显的家庭农场。力争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数量达到4000家,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0家、省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紧密型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全市各类联合体力争达到200个,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40个左右。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完善服务措施,力争农村土地流转率达75%,市县两级全面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围绕农业产业链,实施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依托合作平台引进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抓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基地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农业适用集成技术模式,建立农科教联合推广服务机制;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重点在机插秧、秸秆利用、林特产业的机械化生产等薄弱环节取得突破,力争到2020年,我市农机总动力达27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节水节肥节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作物新品种等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体系的作用,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到小区(场)。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鼓励企业实施农业物联网建设,通过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带动作用,力争到2020年,我市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使用物联网技术,并由生产环节向农产品供应链延伸。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重点培养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农业生产全程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托管式服务、合作式服务、订单式服务。以土地流转促规模经营,以机械化作业提升耕种收、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效益。工商注册农机、植保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到500个。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防预报,提升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水平。

专栏6 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程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现有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水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产业招商重点,在多元化融资上寻求突破;通过聚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园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节水、节肥技术和生物农药使用,实现农业机械化全覆盖,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全市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组织开展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逐步向生态农业强市迈进。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扩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资金规模,优化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方式,积极争取上级贴息贷款政策。重点扶持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创建省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和品牌建设奖补。

“互联网+农业”: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继续抓好农业物联网示范县、示范点建设。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扩大应用范围。总结推广“聚土地”等新业态模式。以农村产品进城、农资流通、农村综合服务等为重点,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整合加快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升现有农业电商企业品牌影响力。

特色休闲农业基地:落花荡农业观光园、南山生态农业示范园、杨门口生态农业观光园、裕农生态农业产业园等。

第六节 以信息化为手段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和龙头企业,依托产业基础和技术装备,充分发挥制造业主体作用、服务业支撑作用和农业基础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为主线,以整合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内和产业间加速融合,构建融合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公共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和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全力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三年内建成骨干网信息高速公路。2020年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bps。4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85%。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三大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推进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建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全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发展城市物联网平台。加快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增强电子政务网络、基础信息库和重要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实施“互联网+”宣城行动计划。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利用“互联网+”助推产业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注重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社区经济,重点发展体验式购物、线上线下社区服务等新业态,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服务创新。

第七节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围绕“国家主导、需求对接、资源共享、军地协调”的总体要求,以完善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动力、壮大骨干行业、提升集聚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积极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应用。大力支持和引导“民参军”,推动先进适用民用技术在国防领域应用,争取更多民品进入型号配套领域,增强民品企业参军动力;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领军企业和优势产业,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优势互补、有效融合,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利用603航天基地,引进发展军工配套和军转民等项目。

积极培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围绕成熟产品的升级换代,培育省级军民结合特色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建设电子信息、民爆物品、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特种化工、机械链条、军民两用新材料等领域军民结合产业项目以及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

建设军民融合协作信息平台。培育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军工咨询服务、双向技术转化、民参军产品推荐等服务,推进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军民结合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开展军地联合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合作,大力推进双向对接和成果转化。

第三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第一节 建设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根据“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发展要求,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探索开展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市域产业、人口和基础设施布局,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到2020年形成“一核六极”的市域城镇体系、“三区四边”的市域主体功能区划、“四廊两联”的市域交通网络,创成国家生态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专栏7 市域城镇网络空间

“一核六极”城镇体系:一核:市本级。六极:宁国市、广德县、郎溪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形成各自的地域中心。

“三区四边”功能区划:三区:市区综合功能提升区、北部产业发展优先区和南部生态保育重点区。四边:向东对接浙江板块(杭州都市圈),向南对接黄山板块(黄山旅游圈),向西对接皖江板块(皖江城市带),向北对接江苏板块(南京都市圈)。

“四廊两联”交通网络:四廊:主要城镇发展轴线和交通廊道相结合,形成“井”字形的快速交通网络,向外对接四个区域板块,向内串连七个空间单元。两联:作为“四廊”的补充,强化市域内部关联,形成两条主要的内部联系通道。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超超临界查看更多>宣城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