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核电考验中国的智慧 核电路线未能三统一

2011-06-13 16:58来源:《电气中国》关键词:核电核电站核电发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同为国核技专家的原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汤紫德,或许是中国核电现状最激烈的批评者之一。他向记者表示,国内至今没有自行设计、建造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经验,核岛主设备的所谓国产化是“洋拐棍支撑下的国产化”,在关键技术上仍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核电在中国虽然经历了30多年,但横向比较,却还处于当年起步时的水平。”汤紫德说。

“起步早、进步慢、差距大”

2009年12月28日,韩国电力公司为首的联合投标团在阿联酋核电项目的竞标中,出人意料地击败了阿海珐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日立公司,获得了阿联酋核电项目的超大订单。

韩国方面预计,这项涉及四座核电站的工程,建设订单金额200亿美元,加上长达十年的维护、管理、运营的费用200亿美元,订单总金额将达到400亿美元。

在阿联酋中标的是韩国最新型的第三代轻水反应堆APR1400,该反应堆是韩国电力公司在西屋System 80(西屋开发的另一种三代核电技术)基础上研制成功的。

业界分析,韩国之所以能在与核电传统强国竞争中胜出,主要原因在于APR1400的性价比。和阿海珐EPR1600相比,APR1400在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上都有明显优势,其中建设成本可节省20%,发电燃料费用可节省23%。

这四座核电站的设计寿命均为60年,首座电站单位造价为每千瓦1400美元,随后可下降至每千瓦1200美元。

在阿联酋的完胜,大大振奋了韩国核电业界。2010年3月10日,韩国又与土耳其签订协议,为其承建两座核电站。

如今,韩国已跻身世界核电强国行列,成为继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六个能够完整出口核电工程的国家。

对中国核电界而言,韩国同行的捷报频传,难免让自己脸上无光。中韩两国核电发展几乎同时起步,都试图走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路子,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发展核电的基础远比韩国雄厚,但最终的结果,韩国的自主之路走成了,中国还在艰难探索之中。

核电站源于核潜艇。按原中国核动力院院长钱积惠的说法:核潜艇反应堆与核电站反应堆堆芯技术基本相同,如同小汽车发动机和大卡车发动机的关系。1971年,中国核潜艇下水。此前一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上海市有关部门已在筹备核电站建设。

1985年到1999年,中国大陆共建设6座核电站,11台核电机组,采用了中、法、加、俄的六种机型,十余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标准规范,但始终未能发展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核电机组。

2003年前后,中国酝酿第二轮核电建设高潮之际,中国核电“起步早、进步慢、差距大”,几乎成了国内外业界的共识。

反观韩国,其核电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交钥匙工程;80年代的外方总包、国内分包和技术转让;90年代的国内总包、国外分包和技术转让;21世纪初的自主开发创新。

在韩国最初引进的9台机组中,出现了美、法、加三国核电技术三足鼎立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开始推行核电站的标准化设计,最终选择了西屋公司的System 80作为设计基础。从1987年到1997年,韩国电力公司对System 80技术进行了十年的消化吸收,终于设计出“韩国标准核电厂”KSNP以及KSNP+,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PR1400轻水反应堆。

先引进再自主、先分散再集中,不仅核电产业,在其他产业,后发者追赶先发者的路径也大体如此。道理并不复杂,但在具体执行中,却会因不同的国情而导致效果大相径庭。

今后,中国能否成为核电强国?考验着中国政府和核电行业的智慧,也是国人十分关注的焦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