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三网的融合迟迟不能推行 不利于新能源发电企业发展

2011-10-13 10:52来源:北极星电力信息化网关键词:三网融合新兴产业光伏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果我们说某一个产业是战略产业,也就是说,该产业不是从个人、企业、地方或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少数产业。这类产业的存亡,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关系到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事务中的战略行动能力。国家不能放任本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自生自灭。

上月,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这是自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文称《决定》)印发以来,最早公布的相关产业政策。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再工业化”“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下制定了战略产业的国家发展战略,如美国选择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日本则重点发展环保产业。在国家战略下,巨额资金流向了这些产业。

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达到GDP的8%,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国家资金支持将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此,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在肯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同时,也表达出对产业风险的关注。在他们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规划或产业化初期阶段,仍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或投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如技术路线的不确定;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带来的风险,不同投资主体大干快上而形成的新产能过剩可能性;现有体制对新兴产业的不适应;或者类似福岛核事故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等。这些不确定性和风险值得决策层与投资者高度重视。选择不当满盘皆输。

近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之争波澜再起。7月《求是》杂志刊登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该节选指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是什么,现在重点发展的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是不是最终产品,并不十分明确”。

来自于国家领导人的疑问反映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在技术路线上的纷争。事实上,早在2001年起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论战就一直不断。而酝酿1年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出台也一再推迟。

一位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产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政策选择之下依靠大量投入培育起来的产业,一旦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将形成国家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巨大浪费,还将延误最佳的发展时机,这就是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迟迟未决的深层原因。

国家发改委产业所专家曾智泽也认同该观点,他认为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风险,除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都存在这样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不仅存在国际范围内的比较中,同时也存在于产业内部;不仅存在于国家层面,也存在于各投资主体与单个项目中。

“在太阳能光伏多晶硅制备技术中,目前就有改良西门子法、新型硅烷法等技术,不同的技术生产1千克多晶硅,耗电相差100多度。一项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可能很快过时,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冯飞就曾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

如何应对此类风险,863项目主要组织实施者朱光亚曾经提出进行“软科学的概念研究”(《我们的父亲朱光亚》),这类软科学概念研究按照朱光亚的理解应该涵盖战略层次、物理层次、系统技术层次和体系层次,以上层次的概念研究要具体到关键技术和关键物理问题的技术分解和实施,而在概念研究阶段应淡化工程概念。

因此,是否应在产业化之前充分地进行软科学研究,从而在根本上消除技术路线的选择问题,这成为一些业内人士的建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网融合查看更多>新兴产业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