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电荒”不绝于耳火电企业连年亏损 究竟是谁动了发电企业的“奶酪”

2011-10-26 11:2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荒火电企业发电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渠道之三:2010年以来,庞大的负债,高企的负债率,随着银行的一次又一次加息,作为资金密集型的发电企业每年发生大幅增长的巨额财务费用,不仅侵蚀了发电行业微薄的利润,而且使发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金融行业的“打工者”。目前,“高投资、低盈利、高负债、高风险”几乎成了五大发电集团存在的普遍问题。据国资委公布的资料,2008年以来,五大发电集团成了中央工业企业板块平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很低、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行业。2008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84.9%;2009年底,虽然负债率有升有降,但平均水平又创新高,达到85.94%;到2010年底,120家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0.8%,超过80%的工业企业仅6家,五大发电集团无一幸免,而且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85.23%,其中:最高的达87.76%,最低的也有81.91%。五大发电集团运营的436个火电企业中,资产负债率超过100%、处于破产境地的企业有85个,占全部火电企业的19%。五大发电集团的资产负债率早已超过国资委限制的高限(85%),成为国资委重点监控对象。庞大的负债总额,高企的负债率,导致了巨额的利息支出。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平均每家的负债总额高达4500亿元左右,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仅发生的财务费用(不含建设造价中资本化的利息支出)分别达到169.6亿元、156.4亿元、123.9亿元、125.6亿元、124.2亿元,合计高达700亿元,是五大发电集团同期净利润的5.4倍,比2009年大增19.42%。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伴随着我国通胀压力加大,货币政策全面进入紧缩通道,央行已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央行不仅对银行、信托进行规模调控,还对地方融资平台、保险资金、民间借贷实施控制,多数金融机构均面临资金和规模的“双紧张”,市场上出现了资金供应减少、信贷规模受控、融资成本快速上升的现象。作为资金密集型的电力企业,特别是传统火电企业正在失去原有的融资优势,资金市场已从“借方市场”转变为“贷方市场”,发电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融资困难和利息支出压力。到2011年7月份末,五大发电集团负债总额高达24823亿元,同比增长17.23%;累计发生的财务费用达到528.32亿元,同比猛增32.5%;7月份财务费用更是同比增长42.9%,环比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远远超过发电量及销售收入的增长,预计全年财务费用将接近1000亿元。今年前7个月,五大发电集团“四盈一亏”,合计实现利润仅为40.48亿元(主要靠非电产业盈利),不到同期财务费用的8%,发电企业的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由于发电行业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资金来源渠道以债务资金为主,发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又很低,特别是火电企业连年亏损,唯一的大股东国资委几乎没有注资,再加各大发电集团发展任务很重,资本金严重匮乏,面临“要发展就增加负债”的局面,使得发电企业负债率高企。五大集团成立时,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超过65%。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特别是2008年巨亏,负债率陡增4、5个百分点,到2009年达到高峰,近两年五大集团都在85%上下徘徊,个别较高的接近88%。电改后8年多时间里,共增加负债率20多个百分点,发电行业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当前,五大发电集团正处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两保一降”(保安全,保发展,降负债率)成了突出问题。煤炭、水电、新能源等很多重点项目、战略项目还处于投入的高峰期,实现回报还需要时间。因此,既要落实“转方式、调结构”项目的发展资金,维持火电亏损企业资金链不断裂,又要完成国资委降低负债率的硬性考核,对每个发电集团都是巨大的挑战。

渠道之四:电改八年多来,发电企业真正进入了竞争性行业,过度扩张、连年征战带来了电力市场的相对过剩和运营效率的下降,同时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资源争夺战”,在无序竞争中将部分利益“让渡”给了市场竞争的相关方。

2002年按照“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总体目标,实行厂网分开、政监分离改革。这种“厂网分开”的体制框架、国资委对央企的整合重组目标,新项目标杆电价的实施、区域电力市场和节能调度的试点推广,在发电侧除了上网电价受政府管控、售电端不能自主选择外,发电企业已正式摘除“垄断”帽子,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全方位竞争的格局。八年多来,新生的五大发电集团一方面坚持“建并结合”的发展方针,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为全国装机规模连续突破4亿、5亿、6亿、7亿、8亿、9亿千瓦六次大的历史性跨越、迅速扭转缺电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犹如“五虎下山”,谁都不甘落后,大搞“对标管理”活动,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资源争夺战”,从电力、煤炭资源到装机规模、煤炭产能,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从基本建设造价到生产运营成本,从电力、煤炭市场到资本、人才市场,从新建项目到并购重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且竞争态势愈演愈烈,竞争理念渗透到“电厂建设——运营管理——并购重组”各个领域,以提升自身实力和行业地位。但是,竞争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电力市场的相对过剩。特别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以来,电力需求出现大幅回落,2008年只增长5.5%,2009年增长6.4%;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别降到0.57、0.71。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003年小幅上升,2004年达到5460小时一个峰值后,2005—2009年连续5年出现环比下降,到了2010年以后才有恢复性上升。电力市场的相对过剩,带来了发电企业运营效率的下降,表现为设备出力减少和电量的损失,加大了发电企业的经营风险。一些民营、外资企业纷纷退出发电领域,“国进民退”的现象在发电行业屡见不鲜。面对2008年显现的供大于求的电力市场以及不断恶化的煤电矛盾,一些发电企业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媒体的质疑和政府部门的关注。近年来,在国资委重组目标的无形压力下,受国有企业“投资饥渴症”的影响,一些发电企业不顾市场规律还在“硬发展”:继续“跑马圈地”、大上新项目,四处收购各类资产。特别担忧的是,在一次次煤炭、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核电项目、煤电一体化项目、热电联产项目,以及专业人才、上市融资、金融资源等“资源或项目争夺战”中,出现了抢夺资源、竞相抬价、中间插脚、超低价投标、高薪挖人等无序、过度甚至恶性竞争现象,白白将自身的一些利益“让渡”给了市场竞争的相关方,如外资、民营企业,煤炭、水能、风能等资源类企业,致使资源价格飞涨、成本费用增加、盈利能力下降。这是常常遭人诟病的地方,国资委研究中心曾直言少数发电企业存在“装机规模过度扩张”、“经营效益下降和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虽然属于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的个别现象,但已引起国资委的高度关注,告诫中央发电企业在投资并购项目时,“要加强合作与协同,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实现共赢,避免出现恶性竞争,损害国家利益”。令人欣喜和鼓舞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电企业“痛定思痛”,开始变规模思维为价值思维,积极探索“电为核心,煤为基础,上下延伸,内外并举,建设综合性能源集团”的战略转型,同时,也注重发电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市场协同,象其他过剩行业一样适当控制产能,把握电源项目发展节奏,优化电源发展结构,实现管理创新、科技进步,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荒查看更多>火电企业查看更多>发电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