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市场正文

中国核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建议

2012-03-29 11:19来源: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关键词:核安全核电站核电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4 加强核安全监管的组织体系建设和专业能力建设

监管机构须雇聘足够的、具备履行其职能和职责相应能力的专业人员。监管机构需要寻求一个或多个顾问机构提供专家意见和咨询,但是在审查和评定运行者提交的资料时,不应只听信顾问或营运者所做的安全评定,因此监管机构须有一个全职班子,既能够做出监管审查和评定,又能够评估顾问所做的评定。

人力资源不足和专业的核电安全管理人员的缺乏是中国核安全监管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独立核安全监管的国家,有104座核电站,美国核管制委员会US NRC(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有近4000名核安全监管的工作人员,负责监管核设施(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等)、核材料、辐射防护和废物管理等。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核安全监管人员的数量与中国核电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不相匹配,于2011年下半年将国家核安全局扩编后,环保部下的核安全局局机关加环保部直属的核安全中心和6个地区的监督站,编制达到1000人。核安全监管人员的扩编,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核电安全监管人手不足的问题,但是增加的人员依然不足。

另外,由于核设施的安全标准、监管技术体系和硬件设备的专业性,对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程经验要求严格,一个新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培训才能具备履行安全监管的能力。这种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上的培训,还要依赖于工作中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由于收入的差距,优秀的人才往往从监管机构向核电厂流失。如何探索出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核安全监督人员的需求增加,是中国核电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核安全监管机构对核安全关键技术的科研能力也较弱,没有自己的科研试验验证,不利于对新的核电技术做出独立的评估判断。

2.5 加强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和核与辐射安全信息的透明性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INSAG-4)中首次提出了对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核行业自身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全员培养,包括从组织结构、人员设置和制度建设来保障安全文化的贯彻执行;另一个是对社会公众进行正确认识核能利用和核安全态度的教育。

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核事故,如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虽然有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但是运行人员的失误或者错误操作是管理上和安全文化上的缺陷所造成的。福岛核事故在很大程度上与选址、设计、安全监管不谨慎、紧急后备设施缺乏以及人为应对错误有关。随着中国核电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核安全文化的需求也日益突出。快速的发展对核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核电骨干管理人员被稀释到更多的建设项目中,大量原来没有核安全文化意识的外部非核领域人员,如外部承包商、建造单位的农民工等的加入使核安全文化受到忽视和冲击。

核安全监管机构的角色是规定一个最低的安全标准,并督促被监管者重视和履行安全要求。在符合最低安全标准的基础上,被监管者对更高安全标准的追求才是实现核安全的保证。安全标准的最终落实,有赖于企业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要想有效地减少核电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必须通过不断培养核设施运营企业、核行业主管部门、核安全监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完善相关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制度建设,将核电安全的道德需求深入到企业价值观,建立一套科学而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体系,激励全体核电从业人员遵守核电安全的规章制度,鼓励员工提出对不安全因素的质疑,领导发挥卓越的带头作用,员工之间互相评估和监督,每个人都养成安全第一的良好的工作习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安全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