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内陆核电没有前景?

2012-08-07 13:19来源:能源杂志 王亦楠关键词:核电重启内陆核电核电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报道称,2003-2009年的夏季,欧洲和美国的多个内陆核电厂均出现了因为缺少冷却水而被迫停运的状况,并预测,“因为冷却水的缺乏,2030-2060年核电和火力发电能力将在美国下降4%-16%、在欧洲下降6%-19%”,并强调“建设核电等新的热电厂时,选址放在海边是应对气候变暖有效的、重要的策略”。

稳步健康发展核电

我国的核电事业还很年轻,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核能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对长远发展目标和路线图的论证还不够深入,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尚未协调配套。我们须谨防核电“井喷”式的过快发展,必须高度强化风险意识,努力夯实各方面的基础,以百年大计、稳扎稳打的战略发展核电。

首先我们应设定2020年我国核电总量的“天花板”。我国核电实际运行记录尚不足全世界运行堆年的1%。在实践经验尚浅的现阶段,绝不能再盲目追求装机量增长速度。鉴于我国能源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和倡导实施能源总量控制,建议首先为我国核电装机总量设定“天花板”,在2020年以前保持现有的4141万千瓦。应该在我国15台运行、26台在建核电机组的基础上,冷静地观察一段时期(很可能至少是10-20年)。当实际运行经验从目前不足100堆年提升到1400堆年时,我们才更有资格谈论我国的核电技术是否足够安全、经济。

其次,我国应大力支持钍铀循环的核能技术开发路线。核燃料长期稳定供应、核废料最小化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当前已建和在建的41台核电机组,已经使我国核燃料天然铀的年需求量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5%,远远超过了50%这一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原料安全形势已经比石油要严峻、危险得多。

从当前核电站普遍采用的钚铀循环转向钍铀循环,可以大大减轻我国核原料供应和核废料处理压力。我国钍资源量位居世界第二,且是铀资源量的4-6倍,钍铀循环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只有钚铀循环的1/5,比钚铀循环有更高的增殖燃料比,完全可以用热中子堆做成接近增殖的核电站。建议科技部门尽快组织力量,攻关钍铀循环的核能技术开发。

内陆核电安全

关于核能是否“安全”、“可靠”、“清洁”的争议由来已久,在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下,对核能的认识该如何定位,是我们重新制定核电发展规划、特别是发展内陆核电以前不容含糊的问题。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30个国家已有441座核电站在运行,到目前已有1.4万堆年的核电运行经验。实践证明核能是“可驾驭和可控制的”,核事故是“可分析和可认识的”,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而且“我国15台核电机组在近20年时间里保持着良好记录,证明是安全和可靠的”。

但是,核能在现阶段之于人类,“可以做到安全”不等于“已经做到安全”,“可分析、可认识”不等于“已分析、已认识”,“可驾驭、可控制”更不等于“已驾驭、已控制”。在人类开发利用核电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美国、前苏联和日本各发生了一次重大核事故,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虽然三次核事故原因有所不同,但是却不断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直到目前,人类的核电安全是建立在核电站本身“不出事”的基础上的。为了确保“不出事”,人类发明了种种技术,把事故发生概率一降再降。然而,一旦天灾人祸导致核电站出了“万一”,最先进的核国家也没什么好办法。

在安全领域有一著名的墨菲定律,简而言之“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在我国内陆核电问题上,不能因为核电发生事故概率降低而心存任何“小概率事件”的侥幸。对于核能这种足以毁灭人类的特殊资源来说,评估核电工程的风险,不仅要看事故发生的概率,更要看事故发生后的后果。

美、日、俄三次重大核事故,残酷地证明了墨菲定律的预见性,展示了“小概率事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幸前苏联地广人稀、日本福岛地处海边。我国土地面积只有俄罗斯的1/2,人口却是它的10倍。我国内陆地区一旦发生核事故,灾难性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其危害将远非煤矿塌方、高铁出轨等事故可比,严重而持久的放射污染和心理恐慌,将是我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态保护所无法承受之重。

因此,在核能还未达到“已控制、已驯服、已安全”的现阶段,我国绝不能冒内陆核电之巨大风险。何况,一直被我们当作内陆核电“学习、效仿”对象的欧美国家,已经出现水资源难题,已经认识到气候变暖大趋势下内陆核电没有前景,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重启查看更多>内陆核电查看更多>核电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