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内陆核电没有前景?

2012-08-07 13:19来源:能源杂志 王亦楠关键词:核电重启内陆核电核电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核电重启意味着“我国将要在内陆大规模上马核电站”,然而发展内陆核电既冒巨大风险,又是过时的选择。

在我国核电项目审批停滞一年多后,“核电重启”争议于最近再次发酵。争论的内容涉及安全性、装机规模、技术路线、厂址选择等,但是归根到底,最核心的问题是:我国要不要重新启动尚在筹建中的内陆核电站的审批程序?

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前,我国核电建设正以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速度突飞猛进,每年上马7、8座核电站。2007年正式颁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2020年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到2010年已激增至8600万千瓦,之后核电业界又力挺1亿千瓦。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核电机组已建15台、在建26台(两者累计装机达4141万千瓦),拟建机组21台(累计装机2272万千瓦)。由于现有核电机组已把沿海地区基本布满,拟建的核电机组全部选址在江西、湖南、广西、四川、河南等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

就在我国核电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一场重大核灾难袭击了日本,震惊了世界,也中断了我国所有拟建核电机组的审批。经过一年多的低谷和徘徊,世界核电发展再次站在十字路口上。德国、瑞士、意大利政府明确表示中止核电项目审批并逐步淘汰核电,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决定暂缓原定的核电建设计划,日本在今年5月断然停止了所有核电站的运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在最近表示要逐步关闭台湾的核电站。

我国也正酝酿出台新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而被视为“核电重启风向标”的2020年核电装机目标将做何调整,一直是各方热议的焦点。核电业界推测是7000万-8000万千瓦,工程院建议是6000万-7000万千瓦。这些数字的公布,使沉寂一年的我国核电再起争议。和目前已建、在建机组的装机容量相比,不论2020年目标是6000万还是8000万,核电重启都意味着“我国将要在内陆大规模上马核电站”,不同的只是机组数量是20台还是30台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实质关于“内陆核电”的争议,不仅仅是发生在“挺核”的核电集团和“恐核”的社会民众/环保团体之间,在科学界和工程界内部,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分歧。

内陆核电争议

主张发展内陆核电的专家,所持理由有两个:一是在技术上内陆核电站和沿海核电站没什么不同,二是美国、法国和德国均建设了很多内陆核电站。然而,仔细研究我国与欧美在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及时跟踪欧美国家基于内陆核电多年实践后的最新认识,会发现我国发展内陆核电存在巨大风险。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欧洲和美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大型灾害(除龙卷风外),而我国是三大板块交汇地,地质研究和历史记载均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破坏面覆盖到除贵州、浙江、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般人熟知我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但很少人知道,我们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国内外核电专家都认同“日本的地质条件并不适合建设核电站”,同样道理,在地震频发的我国内陆地区,核电站也将是同样的危险。

其次,我国严重缺水,制约内陆核电的发展。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些年旱情范围和程度愈发加大。2011年江西、湖南、广西等地都出现了大旱,很多湖泊出现干裂,云南更是持续干旱1年半以上。在内陆建设核电站,必须“万无一失”、“绝对可靠”地保证源源不断的冷却水供应(数量至少为火力发电站的6倍)。即便停止运行,核能热量仍然在释放,仍要不断注入冷却水。一旦断水,就可能发生福岛那样的重大核事故,且放射性污染物只能排向附近的江河湖泊,污染关系着几亿人生命安全的水源。在缺水地区,第三代核技术并不比当前依靠电源驱动的第二代核技术更安全。

事实上,欧美内陆核电站已经面临水资源困境。2012年6月4日,路透社报道称,欧美投运的内陆核电站正面临着困境--因为缺水而难以持续发展。欧美科学家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核电、火电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指出“在气候变暖趋势下,缺少冷却水正成为欧洲和美国在运核电站的严重约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重启查看更多>内陆核电查看更多>核电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