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市场正文

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1 2”模式助推煤炭产业转型

2012-09-09 18:45来源:黄河新闻网关键词:煤炭余热发电煤炭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煤炭大县柳林探路转型

柳林是煤炭大县。2011年,以72.7亿元的财政业绩,位列吕梁第一、全省第二。这份骄人业绩的八成以上,是“挖煤挖出来的”。多年来,与山西众多仰仗资源生存的县域一样,“无奈”二字贯穿柳林经济发展的始终不得不依赖煤炭产业,可越是依赖煤炭产业,越会陷入“资源诅咒”的泥淖之中。

如何赶在煤炭挖干吃净之前,从“资源诅咒”的泥淖中脱身,是山西所有资源型地区亟待破解的生存命题!2012年夏天,经历了“黄金十年”的煤炭市场,整体进入低谷。山西所有以煤炭为主的县域经济俱受影响。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柳林早有准备。经过长时间的转型摸索之后,从2011年11月起,柳林的“1 2模式”付诸实践。

所谓“1 2”,是指柳林所有的煤炭主体企业和各驻柳大企业,必须上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转型项目,同时领办或扶持一个农业园区项目。让人欣喜的是,柳林不仅践行“1 2模式”助推产业转型,还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动“煤老板”,在新农村建设、教育园区建设、乡村公路建设等公益事业中,义无反顾,且不遗余力。

“1 2”模式

2009年,山西迎来史上最猛烈的一轮煤炭资源整合,相当一部分民营资本退出煤炭行业。此后,如何“阻击数千亿元的退出资金外流”,成为山西各级政府的新难题。

当然,这一难题也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柳林县政府的面前。煤矿兼并重组后,柳林全县仅保留了8个主体26对矿井。大量煤老板“下岗待业”,大约有300亿元的民间资本“像幽灵一般四处游荡,寻找新的栖身之地”。

从柳林县政府的角度出发,当然不愿这些资金流向外市、外省、乃至外国;而多数煤老板的主观愿望也“希望将这些钱留在家乡,回报父老”,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转型项目。

2010年,柳林县委、县政府抛出了两块“试金石”:一个高级服装加工厂项目,一个编织袋纸箱加工厂项目。项目一经推出,马上有五六个煤老板跑过来“哄抢”。这件事让柳林的决策者们既意外又惊喜,同时,也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

柳林县委、县政府意识到,有钱没项目是当务之急,政府必须搭建平台,为煤炭资金提供转型路径。于是,县委、县政府大力展开项目储备工作,与高校、研究院联姻,建立转型项目储备库;定期召开面向企业的转型项目推介会,将转型项目储备库中“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好、生命力强”的项目推介给企业;为了提高项目利用率,还帮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实现联合,将同一类型的大小项目归类筛选,通过中小项目的加入弥补大项目辐射不到的盲区。

在柳林县县委书记王宁和县长武跃飞的设想中:“既要有大项目的一轮明月,又要有中小项目的星光灿烂,这样才是一幅完美的图景。”

前期的经验,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亮了柳林转型发展的试验之路。2011年11月,柳林县正式提出“1 2”发展模式,即柳林所有的煤炭主体企业和各驻柳大企业,必须上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转型项目,同时领办或扶持一个农业园区项目。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一本2012年4月编撰的《柳林县产业转型项目推介手册》,里面集结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合作处、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近几年研究取得的优秀科技成果,内容涵盖了节能环保、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材料、基础产业、食品安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2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备选项,供柳林的企业主们择优选择。

产业延伸

“1 2”发展模式一推出,柳林煤企积极响应。

高红循环经济示范区就是煤企响应的结果之一。7月2日,站在高台上俯瞰,整个园区尽收眼底。张志荣是园区管委会办公室的副主任。他说,高红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个以煤炭采选、煤焦、煤电、煤化等为支柱产业的可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示范区。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是刚刚建成的洗煤厂;洗煤厂的旁边,是一个煤矸石电厂;电厂的旁边,是甲醇厂。张志荣说,这是几个循环链条交织的产业链:原煤挖出来后,直接进入洗煤厂,洗出来的精煤用来炼焦,转化成焦炭,而焦炉尾气用来制作甲醇。与精煤一起产生的,还有煤矸石,一部分煤矸石用来制作建材;另一部分煤矸石则用来发电。

事实上,将煤炭产业链延长的过程,就是将资源升级再造的过程。张志荣说,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210亿元,上缴税费42亿元。

在柳林,另一个“玩转”煤炭产业链的项目,是计划投资200亿元的400万吨煤矸石提取氧化铝、白炭黑及余热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消化400万吨煤矸石,形成以“高铝煤矸石氧化铝电解铝铝镁合金型材为主的铝材产业链”,“高铝煤矸石蒸汽发电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高铝煤矸石高铝粉煤灰硅酸钙、白炭黑等硅系列产品产业链”。

除了在煤炭的产业链上做文章,新兴产业也成为柳林转型的主攻方向。今年5月,具有世界水平、中国一流的光电子产业园正式落户柳林县。该园区位于柳林县、中阳县、离石区交汇处的柳林县李家湾乡,承载主体为山西绿色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园区占地面积3000亩,投资达100亿元。

李家湾光电子产业园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团队为支撑,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光电子产品,主要建设宽带卫星通信综合业务平台和兆瓦时智能电池储能设备研发基地、毫米波勘探系统研发与生产基地等五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光电子项目,最终将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山西光谷。入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达效后,年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上缴税费100亿元。

截至目前,柳林县煤炭资源整合后的8个煤炭主体企业和两个驻柳国有大型企业上马了12个非煤转型项目,涉及物流、服装加工、印刷、旅游、建材和新材料产业,概算投资42亿元。这些项目的上马,必将对柳林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以煤补农

在延长煤炭产业链的同时,柳林“1 2”模式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带动农业的发展。

留誉镇是一个纯农业镇,曾经是柳林贫穷落后的代名词。2008年年底,留誉镇村级组织换届拉开序幕。身为联盛集团董事局主席的邢立斌,被刘家圪垯、南沟、下午林三个行政村的村民一致推选为村委主任。2009年春节刚过,刘家圪垯、南沟、下午林三个行政村259户村民以14844亩土地经营权入股,自发组成建立了柳林县槐树沟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折价将土地资本化,与联盛集团组建了联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施了对农业资源的根本开发。

7月3日,记者走进柳林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一道道整齐划一的梯田,一座座沟底淤坝,茂密连片的油松、侧柏,漫山遍野的核桃林,间种着玉米、土豆、钙果等经济作物,黑油油的柏油路穿梭于各个山梁峁壑之间,将各个山头连为一体,蔚为壮观。资料显示,园区总投资100亿元,建设有4大产业10个项目,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值达80亿元、利税达40亿元的产业规模,可转化农业产业工人1万人,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将超过5万元。

除了联盛生态农业园区,在“1 2模式”的感召下,柳林全县其他7个主体企业和2个驻柳企业共领办了8个农业园区项目,涉及8个乡镇、35个行政村,200余平方公里、5770余人,概算投资116.5亿余元。

百强冲刺

如今,走在“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之路上的柳林,还有一个更大更远更高的目标向“三晋一流,全国百强”冲刺。

2012年初,柳林定下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37.9%,力争完成100亿元;县级可支配收入比重力争占到30%,总量至少不得低于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4.9%,达到85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4%,达到24115元以上;森林覆盖率力争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27%。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关键之年,也是全省“四位一体、统筹推进项目”的关键之年,柳林县抢抓综改试验和扩权强县的大好机遇,以敢为人先的胆气和勇气先行先试,正在为创建“吕梁发展模式的骨干县、吕梁发展速度的先进县、吕梁发展形象的代表县”加速前行。柳林县委、县政府把争创“三晋一流、全国百强”作为时代赋予的重托,人民寄予的厚望,举全县之力,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冲刺、大进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查看更多>余热发电查看更多>煤炭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