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电力软件管理软件市场正文

中国电力行业IT应用市场发展环境

2012-09-10 09:21来源:畅享网关键词:电力信息化电力ITSG186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电力体制改革步入攻坚阶段

电力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基本改革取向,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促进发展为主要改革目标,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推进,发电企业作为电力行业处在竞争性领域的竞争性企业,必须迅速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大力发展综合产业,精干主业,减人增效,降低成本,形成比较优势,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是发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领先和制胜的必由之路。

(1)竞价上网牵动管理改革

2007年,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目前,东北、华东区域电力市场试点正在稳步推进。为应对电力市场试点工作,许多发电集团的竞价电厂开始从体制机制、成本管理等方面主动适应市场,成立了市场营销部负责竞价上网工作。同时,发电集团全面启动对标管理,推进燃料精细化管理,开展降本降耗,改善营运水平,促进高效节约型企业的建设。

(2)绩效考核比拼核心竞争力

2006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首次对央企调整的目标进行了明确,2007年初,国资委又修改办法,鼓励企业长远建立以价值管理为基础、以经济增加值为主要考核指标的业绩考核体系。

面对出资人的严格监管、业绩考核以及重组目标,五大发电集团开始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希望一方面增强竞争力,包括规模、效益、运营、发展、国际化能力,另一方面又在制度、管理、人力资源、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发挥潜在竞争力,提升自身实力和行业地位,改变了成立之初经营水平不高、结构比较单一的状况,较好地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科学发展。

(3)机制催生成本核算

从2004年起,国家发改委对各省区市电网统一调度范围的新投产燃煤机组不再单独审批电价,根据各地燃煤机组社会平均发电成本,事先制定并公布统一的标杆上网电价,摒弃了原来“一厂一价、一机一价”的模式。

2007年,国务院下发《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广东、贵州、四川、江苏和河南五省开始试点,我国电力行业延续了20多年的“大平均”调度被节能调度所取代。标杆电价和节能调度的实施,让发电企业从单纯比装机规模变为电力建设项目之间比造价、比工期、比安全、比质量。统计显示,2007年比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5%,而新建电厂平均单位造价反而下降了1000元左右。

(4)电源项目竞争如火如荼

五年来,中国大唐、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国电、中电投五大国有发电集团高度重视电源项目的市场竞争,先后制定公司经营规模及战略。中核总、广核电、国开投、神华集团、三峡总公司、各地方能源投资公司也分别与地方政府洽谈电源项目的开发。加上中华电力、香港华润甚至境外投资者抢滩电力市场,使得电源项目市场竞争态势越发激烈。

在这种竞争下,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亿千瓦,而国有五大发电集团中就有四家发电装机规模超过6000万千瓦。随着电源项目竞争的展开,五大发电集团分别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新疆、辽宁、河南等地区通过战略合作、出资收购、煤电一体化等方式投资控制了相当一部分煤炭资源。

3、节能减排政策进一步推进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电力行业是重点节能行业之一。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有三条途径:

(1)结构性节能:通过调整电力产业结构,提高水电、核电在电力产业中的比例,降低火电的比重,从而相应减少煤炭消耗,增加水力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总体上实现节能。

(2)技术进步节能:通过采用新技术,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电力生产过程的转换效率,提高煤炭利用率,从而实现节能。

(3)管理节能: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实现节能增效。在电力行业节能中,节能效果最显著的途径将是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已得到中国各行业的高度关注。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了电力企业运营不可缺少的部分。

电力行业生产的产品是电力,电力生产和分配要经历发、输、配、售的环节。在每个环节都有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主要在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方面促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

在发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对节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控制和设备管理方面。电力生产控制中,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对燃料掺烧比例、煤种、灰份等进行优化配置,实现煤炭燃烧最充分、成本最低。通过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降低资源损耗,实现节能。

在输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电网优化运行,促进网损下降。生产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安全、稳定、优化运行重要的支撑,是电力企业应用最广泛,技术发展最成熟的信息平台。生产控制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快速诊断系统故障状态等,已经成为电力调度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降低电网运行损耗,减轻生产运营成本,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与现代化,提高调度的效率和水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配售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支持计量管理,提高电能计量准确性。电能计量是电力企业电能供应的度量标准,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重要体现。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对电能计量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电能计量设备的技术监督和管理水平,对各计量点的电能计量装置进行定期轮换、检验和技术监督,确保设备可靠运行和准确计量,对各关口计量点母线进行电能平衡的在(离)线计算,分析母线电能不平衡率超标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技术改进方案,保证电网供电质量和运行效率。

总之,电力行业节能一方面要通过转换增长方式,实施“上大关小”,从结构上进行节能,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实现节能。其中信息技术在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4、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步伐

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自2006年8月起,国家电网公司就启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2007年,“百千万”工程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该文件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电气化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2008年1月30日,党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内容是立足强农惠农,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步伐,大力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开展农电标准化建设,在抗冰抢险、抗震救灾和奥运保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8年9月底,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23个、电气化乡(镇)1742个、电气化村33230个。与此同时,南方电网公司进一步践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积极落实“十一五”县级电网规划,将农村配电网建设纳入规范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农村配电网的建设管理。2008年第四季度,南方电网公司增加安排农网完善工程投资15.61亿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信息化查看更多>电力IT查看更多>SG18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