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物联网的危机:警惕跨国巨头的攻城掠地

2012-09-11 11:45来源:CIO时代网关键词:物联网云计算IBM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规模化困局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基本与国际同步,这或将成为变局关键。

邢涛透露,早在2006年,全国信标委就已经成立传感网标准研究项目组,进行传感器网络标准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2009年完成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的筹建,在8个领域展开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2010年5月11日,在传感网标准化论坛上,有专家向记者透露,国内已有超过70家机构和企业参与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参与标准制定的与会人士则进一步透露,多个领域的标准制定都已在快速推进。

此前的3月25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工作组(WGSN)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国提交的传感器协同信息化处理标准提案已通过投票,正式立项。

“现在我们的思路是,先发展标准,同时在关键领域加速追赶,最后在整个产业链上全面赶上来。”一位与会人士说,现在主要还是先把比较成熟的一些应用先推动起来,比如在电力、交通等业务较成熟的行业先进行试点,再逐渐推广。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此过程中,对产业进行布局和扶持将极为关键。

“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规划,也没有针对关键环节进行的重点扶持。”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像芯片、传感器、云服务等环节,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来投入,而且往往见效较慢,至少要提前一年以上进行布局,但现在相关行业企业大多只能享受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普惠”政策。

与此同时,由于物联网大都是垂直的细分行业市场,所以无论是传感器还是应用,都种类繁杂,细分规模偏小,难以支撑企业的研发投入,往往陷入“大公司不愿投,小公司投不起”的僵局。多家相关领域的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就目前而言,其公司收入还主要依赖于手机、消费数码等行业的关联应用,物联网的盈收“还不靠谱”.

“国家应出台统一的规划,并就未来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出台重点扶持措施,确保物联网的发展不会丢失最核心的高端竞争力。”一位来自企业的资深人士表示。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物联网还不宜规模化推广。因为物联网自身的安全、商业模式等环节并不成熟。

刘杰认为,国外的物联网应用大多来自市场,而国内很多是实验室出来的,真正有商业价值的还不多。“比如世博会上很多国外馆对环保、智能家居的认识,其实都是物联网的应用,比我们所谓的物联网先进得多。”刘杰说。

“物联网常用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尤其是被动式的RFID,也有可能出问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目前的安全体系下,除了身份证等高度加密的应用外,绝大多数的RFID信息,被信息采集设备读取并不太难。

这在国外已有先例。2010年2月,美国媒体曾报道,一名西雅图黑客利用廉价的RFID信息采集器,在20分钟内悄然窃取两个美国护照身份资料,而只要将其克隆到空白标签中,该黑客甚至能制造出新的护照。

其他的技术方式,比如无线传感器或能解决这一问题。不过,一些人士表示,物联网的基本构架就是建立一个信息采集网络,然后根据外界要求反馈或接收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它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与RFID并没有本质区别。

“这意味着,在规模化推广前,安全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一环。”该人士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