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物联网的危机:警惕跨国巨头的攻城掠地

2012-09-11 11:45来源:CIO时代网关键词:物联网云计算IBM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差距最少5年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慧地球”与欧盟“eEurope”和“i2010”、日本“U-Japan”、韩国“U-Korea”等计划类似,核心都是基于传感的物联网络和云计算,通过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上大量设立传感器,捕捉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然后通过传感网,进入互联网,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发出智慧指令,再反馈到基础设施和制造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在中国,同样的计划也已经展开。

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透露,在无线传感领域的研究,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2004年开始在军民两个领域展开标准化研究工作,2009年以来开始积极推进产业化。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3个月之后,在“让科技引领中国持续发展”讲话中,温家宝再次明确,物联网为五大重点扶持的新型科技领域之一。

自此,物联网产业化迅速升温。三大运营商、广电、国家电网乃至产业链多家企业,及上海、无锡、苏州、嘉兴、重庆等地纷纷出台各自的规划或战略,甚至以物联网为概念的上市公司股票也在资本市场上一路高涨。

“目前,物联网的基础工业还不在中国,发展越快,最后越容易给外国人准备一个大市场。”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处长刘杰说,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做了很多应用,但其中的芯片、传感器等基础硬件基本上都是进口国外厂商产品,真正自己核心知识产权的东西并不多,做集成的多,原创的少。

刘杰认为,虽然现在各地都想发展物联网,但大多还是跟在别人身后,做一些附加值不高的系统集成和简单应用,看上去投了大量的钱,但大多是系统集成企业赚到,产业布局却并没有获益。

“做基础没有做系统集成钱来得容易,但只做系统集成,就会失去基础,就像彩电行业、汽车行业曾经面临的问题一样。”刘杰说。

“现在做的应用,大都是为外国公司做嫁衣。”一位企业人士说,在传感器领域,基本上都是国外巨头垄断,国内少数几家厂商,也大多是在国外的芯片基础上加工,在操作系统、中间件、云存储、云计算等各个环节,中国厂商都居下风,“现在的应用很多都是用外资的产品。”

这一差距并非短期内可以弥补。多位专家和企业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都表示,物联网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它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传统IT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集成。在国外已发展数十年的传感器等领域,中国近乎空白,因此,物联网热潮甚至放大了中国传统IT业与国际领先厂商的差距。

据CSIP的内部报告,中国的信息产业目前非常缺乏核心专利。半导体专利国外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国外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国外企业也占到了91%和89%.

“要追上来,至少需要5年,也可能更久。”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判断。刘杰认为,如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甚至需要15年才可能做得很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