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日企衰落:从如日中天到满目萧瑟

2012-09-29 10:13来源:IT时代周刊关键词:数字化IBM甲骨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赴任CEO的平井一夫明白,索尼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第二章走向败落的原因

最近十多年,日本企业错过了数字化与互联网浪潮,在智能化时代也未能掌握话语权。

日本着名作家东野圭吾在其小说《时生》中描写了一个玄幻的世界,文中的主人公时生患了绝症,在临死前,他凭借某种力量穿越到他父亲(拓实)的年轻时代。文中有一段对话,时生说日本将会步入漫长的萧条期。他父亲觉得儿子杞人忧天,"日本经济一派繁荣,怎么会走向萧条?"

创新环境恶化

日企中道衰落的最大问题是创新乏力。

7月初,美国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Insider评选出21世纪以来10款最重要的电子产品,苹果有4款产品入选,微软的Xbox和Kinect也上了榜单,此外还包括中国朗科发明的U盘、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以及思科的Flip摄像机。日本仅有一款上榜,即任天堂的Wii游戏机。这也反映出日企创新环境极度恶化。

索尼曾是日本消费电子创新的"灵魂",一直走在世界创新的最前沿,其名气曾如同今天的苹果一般如雷贯耳。它推出了世界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第一台随身听,第一台家用摄像机……但近十年来,索尼并未能推出能影响世界的产品。

在斯坦福大学教授谢德荪看来,创新有"流创新"和"源创新"之分。前者是指能改变整个价值链的创新;后者是指资源整合式创新,即"破坏性创新".以索尼为首的日企曾是"源创新"的典型,其随身听就是引领时尚的风向标,纤薄的机身,卓尔不凡的音质,让其独领风骚,创下了在全球卖出2.5亿部(截至1998年)的销售奇迹。

21世纪初,一家叫苹果的美国公司,将日本企业的美梦一一击碎。现在,即便最具"爱国情结"的日本人,也逐渐抛弃日本的电子产品。据市场调研机构MM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iPhone去年在日本售出726万部,当仁不让地问鼎日本市场最畅销的智能手机。

创新退化在夏普身上也得到了体现。1980年6月24日,夏普创始人早川德次弥留之际还放心不下公司:"我们不要怕被竞争对手模仿,被模仿恰好说明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夏普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创新者,尽管其开发的产品不断被竞争对手模仿,但夏普却能不断制造出引领潮流的产品,靠持续创新推动公司前进。进入21世纪,夏普放缓了创新步伐,管理者寄希望抬高液晶门槛,坐享其成。背离创始人理念,是夏普走向衰落的开始。

最近十多年,日本企业错过了数字化与互联网浪潮,在智能化时代也未能掌握话语权。在软件创新方面落后于美国,甚至不如中国台湾企业;在制造和营销上,日本不如韩国和中国。今天,三星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生产商,而人们对日本彩电仅有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显像管时代。

财团经济与岛国思维

上世纪50年代,索尼、松下、东芝、夏普、日立、爱普生等10余家电子企业通过"抱团",在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展开布局,涉足领域涵盖家电、手机、照相机、电脑、半导体等。

当时,二战刚结束几年,日本一切都得从废墟上重建。它们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产业链,相互支援。在这样一个资本高度集中的团体经济中,各日企之间共享技术,快速崛起,登上全球之巅,繁荣了半个世纪。

但财团经济导致日本最近几十年很少有新企业崛起,没有新技术补给。美国就截然不同,华尔街大量的风投不断孵化新的项目,在风险资本的驱动下,成为创业的乐土。亚马逊、雅虎、谷歌、脸谱都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日本财团经济挤压了中小企业的成长空间,而从全球来看,很多创新都是由中小企业发起的。中小企业体制灵活,没有教条的束缚,各种思想碰撞在一起,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这也是美国经济活力四射的原因之一。

近年,全球的新技术、新应用大部分源起美国,然后辐射到全球。而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进一步为美国传统科技公司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微软、IBM、英特尔、甲骨文、思科、苹果等科技企业通过收购,源源不断地获得血液更新。

今天,全球IT产业的增长驱动,已由硬件转向互联网及软件。微软、IBM、英特尔等传统公司无不融入互联网属性,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凭借手机操作系统,苹果与谷歌主导了后PC时代。

"没有新企业成长,日本经济就如同一池死水,看不到兴奋点。"日本问题专家认为,在一定的经济周期中,日本的财团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当新技术、新潮流出现时,财团经济表现得相当脆弱,甚至无所适从。

日本企业衰落并不是它们的技术不行了,而是它们制造出的产品与市场脱节。就在中国销售的京瓷手机(KSP8000)而言,从做工上看近乎无可挑剔,双屏幕设计时尚炫酷,屏幕可自由旋转,手感也极其舒服。但京瓷却忽视了中国消费者最关注的产品配置,3.5寸屏,500万像素,这在中国消费者看来仅是千元智能机的基本要素,这样的一款产品售价却超过4000元。

尼将彩电一半以上的产能交予富士康代工,将S-LCD近50%的股份出售给三星。

日本手机市场一直由运营商主导,统一进行定制与采购,使得索尼、京瓷、夏普、富士通等本土品牌几乎垄断了日本市场,国外手机厂商很难进入,诺基亚早在几年前就退出了日本高端市场。"保护主义"使得日企缺乏创新动力,更缺乏对全球消费趋势的把握。久而久之,日本市场就很少看到国外的产品,进而导致日本手机厂商跟不上国际形势,产品设计落后。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日本"岛国思维"决定的。日本四面环海,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一直往外输出产品,却不愿接受国外的新文化、新思潮,导致日本企业跟不上全球形势。

使用过索尼平板电脑的用户就知道,就产品设计而言,它甚至超过了苹果iPad,时尚雅致,艺术般的工艺不输苹果。但就用户体验而言,它几乎完败。索尼很多部件都华而不实,导致在产品定价上处于不利。

"岛国思维"根植于大部分日本人的脑海里。今天,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连苹果都被嫌弃推新品太慢,而索尼自2007年推出PlayStation3以来,迄今没有新品问世。消费者对掌上游戏机的依赖度在下降,高端智能机正慢慢地替代它。随着大量四核智能手机上市,这种演进将更明显。2011财年,任天堂营收6476亿日元,同比下降36%,净亏损432亿日元,也是最近30多年来公司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守旧者的墓志铭

60多年前刚成立时,索尼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便定下了"不模仿"的原则。但就日本文化而言,整体上偏向保守。自从2001年苹果推出iPod后,索尼的统治力便迅速瓦解。到了2005年,iPod几乎统治了整个MP3市场,索尼则关闭了随身听的生产工厂。

事实上,早在2003年,索尼便捕捉到了"数字化"趋势,公司也为此做了调研与论证。然而,它为了维持高额的垄断利润,当时公司高层将这一战略束之高阁。不仅是索尼,大部分日本企业为了维护既有利益,对数字化趋势视而不见,当它们恍然大悟时,却已身陷囹圄。

据索尼前董事会成员透露,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公司就嗅到了危机,当时磁带随身听开始走下坡路。索尼也在寻找替代品,并于1992年推出了MD播放器,市场表现不及预期。但由于公司投入资源过大,高层不愿放弃,并强推这一格式,耽误了太多时间。

索尼担心唱片业务遭受MP3重创,影响自己的音乐版权收入,于是排斥一切新格式。这种短视行为,导致索尼失去了发展MP3的最佳时机,给了竞争对手崛起的机会。

2001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借鉴其他厂商创意后,推出了使用闪存芯片的创新型iPod播放器,物理结构的改变使得播放器小巧轻便,存储量大。iPod成功整合了iTunes管理软件,用户花0.99美元就可购买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为了一首歌去购买整张专辑。因此,这款产品一经推出便主导了整个MP3市场。截至去年10月,苹果在全球共售出了超过3亿部iPod.

美国畅销书作家罗布·沃克说,"我并不是一个追赶时髦的人,但别人以惊讶的目光盯着我的iPod时,我觉得花的钱值得。"

正是由于索尼对数字音乐的漠视,成就了苹果的崛起。如果索尼趁早介入,全球MP3市场的市场格局就有可能被改写,今天轰动全球的就不会是苹果,而是索尼。

今年4月,日本NBP针对5.2万名日本成年人的调查显示,苹果取代索尼成为日本人心中最受欢迎的品牌。这不仅是指苹果手机,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音乐播放器等方面,苹果整体性领先。尽管人们对这一结果毫无异议,但索尼的全线失守,还是让人嘘唏不已。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