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治污须越四道难关

2013-11-07 09:17来源:中国环境报第1版关键词:大气污染GDP雾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难点四:污染物来源复杂,种类多样,形成机理不明

我国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是发达国家近百年来经历的大气污染问题的集中体现,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在国际上未有先例,也没有成熟的控制经验可以借鉴。这就意味着《大气十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等诸多瓶颈问题。

雾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物)浓度过高,外因是不利的天气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影响空气中PM2.5浓度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氨,来源于工业源、机动车、建筑施工和农业生产等。

如果把天空比作一个水池,和向水池中不断排入污水类似,工业、汽车、餐饮业等向天空源源不断地排入的气体,让天空“不堪重负”。如果冷热空气“势均力敌”,那么缺乏流动的大气就更如“一潭死水”,当排入物超负荷时,大气污染就产生了。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中国式大气污染,这是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国式浮尘+中国餐饮业排放的综合体,要研究清楚难度很大。”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长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PM2.5研究为何如此之难。

在采访中,众多业内权威专家提到大气污染物中的“新粒子”PM2.5时,如此描述:不是由直接排放而来,而是由大气中气相分子、离子凝聚成核而成,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其占大气污染颗粒的比重可达50%。然而,这样重要的“新粒子”是如何凝结成核的、它与光是如何发生反应的,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缺乏足够的研究。

近几年来,在上海等地更是出现了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但是能见度却呈现恶化的趋势。有证据表明,PM2.5中占80%的PM1.0是造成能见度低的罪魁祸首,而尚未研究清楚的“新粒子”正是PM1.0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研究机构已在全国不同地区开展了颗粒物的分析,但是目前仍缺乏对细颗粒物粒径、组成和浓度的时空分布特性的长期系统监测,尚未获得灰霾天气下致霾颗粒物分布的一般规律。由于研究结果和观测数据差异较大,不同区域污染物的控制方案无法确定,对灰霾的控制效果还有待商榷。(记者 刘晓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