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报道正文

碳交易——用市场撬动减排

2013-11-19 10:06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关键词:碳交易京都议定书深圳市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上广碳交易市场有望年底启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国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底在北京、上海、广东的碳市场也有望开始启动实际交易,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降低总体减排成本,实现减排目标。那么,何谓碳交易?国际碳交易有几种机制和类型?我国目前批准的试点省市工作进展如何?本期应知为您进行解读。

内涵解析

什么是碳交易?

碳交易过程图示

定义:碳交易全称“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目的是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简单地说,就是多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从少排的企业那里购买配额。碳交易与碳税等行政减排手段相比,具有减排效果确定、更能针对特定行业、灵活性更强、更有利于激发企业减排积极性等特点。

我国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10月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条件:碳交易必须由第三方进行认证,只有经过认证后,二氧化碳才能真正成为商品进行买卖。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例,必须在联合国执行理事会向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企业颁发温室气体减排量核证之后,交易才能进行。

碳海轶事

“碳交易之父”——桑德尔

国际“碳交易之父”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创始人桑德尔(RidSandor)博士。1990年,在他的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开始了二氧化硫排放配额的“capandtrade”,即总量控制(cap)和配额交易(trade)。此举有效减少了美国二氧化硫气体的排放,20年间排放量下降50%,从每年1800万吨下降到约900万吨。

2003年,有了成功运作利率期货和二氧化硫市场的经验,桑德尔博士融资1500万英镑,创建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希望为二氧化碳配额提供交易平台。

然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生不逢时,刚刚挂牌,困难就接踵而至: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股市大跌、“9˙11”恐怖袭击,紧接着是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更不幸的是,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将不会为企业颁布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指标,也就是说没有了强制的cap,这对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可谓“釜底抽薪”。

桑德尔博士当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解散交易所,二是让交易所走“自愿cap”道路,他选择了后者。美国企业不被强制加入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但一旦选择加入,那就相当于与交易所签订了一份商业合同,它所作的减排承诺就具有法律约束力了。从那时起,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从最初的13家排放会员,发展到今天的400多家。

2004年,桑德尔博士又融资1500万英镑,创建了欧洲气候交易所,为欧洲企业提供了一个碳交易平台。如今,欧洲气候交易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所,日成交量最高达5300万吨、10亿美元。

可见,在欧美,企业或强制或自愿地通过碳交易所买卖排放配额,而桑德尔博士在两地市场的培育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温故知新

碳交易的机制和类型

■三种机制

1997年,《京都议定书》确立了3种灵活的减排机制:一是排放权贸易(ET),即同为缔约国的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的减排义务指标,以贸易方式而不是项目合作的方式直接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二是联合履约(JI),即同为缔约国的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合作,转让其实现的减排单位(EUR);三是清洁发展机制(CDM),即履约的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换取投资项目产生的部分或全部“核证减排量”(CERs),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京都议定书》之外,还有一个自愿减排机制(VER),主要是一些企业或个人为履行社会责任,自愿开展碳减排及碳交易的机制。对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利用CDM和VER机制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

■两种类型

总体上看,当前国际上的碳交易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减排市场(管制市场)。强制性减排市场又有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两种。基于配额的交易,一般是“总量控制—交易”(Cap-and-Trade)体系下的国家(地区)或企业开展碳排放配额的交易,这是全球碳市场的主体。这类排放交易体系主要有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EU—ETS)、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NSW—GGAS)等。基于项目的交易,是履约的发达国家在联合履约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下分别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碳减排项目合作,分别产生减排单位(ERUs)和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另一类是自愿减排市场。这类市场相对宽松,目前市场规模较小,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主要的参与者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或机构。

最新动态

深圳启动全国首个碳交易市场

今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运行,首日完成交易8笔,成交总量2万余吨,成交总额61余万元。这是我国启动的首个碳交易市场。据了解,目前,每吨碳的价格已稳定在80元左右,累计完成交易量超过11万吨,成交金额超过700万元。

深圳首批纳入碳交易的635家工业企业2010年碳排放总量合计约3173万吨,约占全市排放总量的38%。到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排放量将比2010年下降32%。此外,首批中还包括197栋大型公共建筑。另外,深圳还启动了个人参与碳排放交易,即市民个人购买企业配额,资金用于企业减排,这是一种激发市民公益热情的创举。

2012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颁布《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的若干管理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碳排放的地方性法规。今年10月29日,深圳公布了《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截至11月15日,征求意见已结束。

其他试点省市进展如何?

◆北京

北京市目前已完成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起草、配额分配方法研究、信息化交易平台上线运行等基础工作。北京环境交易所也已准备就绪,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的制订和电子化平台的搭建已经完成,正处于启动前最后的试运行阶段。

北京通过初步核算,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1万吨以上的504家企业和单位纳入第一批控排名单。除了传统的火力发电、热力、水泥、石化等“排放大户”外,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等公共建筑也成为重点排放单位。

◆上海

11月5日,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做好本市碳排放挂牌交易相关工作的通知》称,上海市将于近期正式开展碳排放挂牌交易,上海市碳排放配额登记系统(即登记簿)正在调试中。上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配额分配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都在走相关流程,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工作。

上海参加首批试点的单位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电力、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等工业行业中二氧化碳年排放量2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以及航空、港口、机场、铁路、商业、宾馆、金融等非工业行业中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一万吨及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

◆广东

《广东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办法》等框架性文件已获得省政府原则性通过,即将颁布实施。根据计划,广东省的碳排放权配额首次有偿竞拍初步定于11月下旬进行,11月底前完成所有配额发放工作,12月底前正式启动配额交易。

广东省在碳交易试点初期(2013~2015年),首批纳入控排企业的是电力、水泥、石化、钢铁4大行业中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及以上企业,共229家,后期会将陶瓷、纺织、有色、塑料、造纸、建筑、交通7个行业也纳入其中。

◆天津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市场基础体系建设后,《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获得市政府批准,进入操作实施阶段。目前,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各项基本要素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包括制定区域碳市场管理办法,建设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平台,建立统一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等。

根据实施方案,钢铁、化工、电力、热力、石化、油气开采等重点排放行业和民用建筑领域中2009年以来排放二氧化碳2万吨以上的企业或单位被纳入试点初期市场范围。目前大约有130多家企业纳入交易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京都议定书查看更多>深圳市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