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现代煤化工发展面临的环境困境

2014-03-20 11:22来源:生意社关键词:煤化工制煤气煤制烯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困境三:水资源和纳污水体缺乏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

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呈逆向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以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以南水资源丰富,占78.6%;以北水资源短缺,仅占21.4%,而煤炭资源占全国的90.1%。特别是黄河中上游的晋陕蒙宁四省煤炭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67%,但水资源仅仅占全国水资源的3.85%。且该区域约40%属于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还不足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的一半。同时,黄河流域水资源量不断减少,取水量大幅增加,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粗放式的发展与监管不严等造成地下水污染,多种因素叠加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态势进一步演绎,后果难以想象!

由于西部煤炭资源区几乎都位于黄河流域,不仅缺少水资源,还缺乏纳污水体。煤化工生产的特点是高温高压,必然产生大量的含盐废水,无论何种废水处理技术,盐是无法降解的。黄河担负着流域内生活、生产、农业与生态等多种供水需求,目前盐含量累积已经接近生态红线,如果再不加以严格控制,任由无序布局造成的无序排污,导致含盐量跨越生态红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将难以想象!

困境四:如何实现效益“1+1>3”和污染“1+1<0.5”

从环保角度分析,单一的现代煤化工虽然属于煤炭资源利用的先进技术,但真正的优势是以煤气化为龙头的煤基多联产系统,可以实现煤、电、化、热、冶、建材等多产业的耦合,循环互补延伸产业链,寻求资源能源最大化利用、污染物最小化排放。生产化学品、油品、电、热、蒸汽、燃气、建材等能源产品与多行业产品的同时,可以大幅度消减电力、水泥、冶炼、热力等以煤炭为燃料的重污染行业、民用燃料、车用燃料等污染排放。

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系统是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规模大、产业多,投资巨大,单一企业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多个企业拼接方能实现。实际上,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的前提必须是规模化经济,之所以许多实用的综合利用技术不能被企业所用,主要原因是构不成经济规模循环产业链。如,100万吨焦化,可以副产4-5万吨煤焦油和近2亿立方米焦炉煤气,这两种副产品利用均不够合理的经济规模,难以利用。如果建设成产业集群,多种副产品就能够规模化的配套利用。因此,必须发展现代煤化工多联产系统,只有这样的组合才能实现效益“1+1>3”、污染“1+1<0.5”,实现高碳资源的低碳化利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化工查看更多>制煤气查看更多>煤制烯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