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企业正文

北汽PK特斯拉 雷军看低可穿戴设备

2014-04-11 10:54来源:OFweek锂电网关键词:特斯拉北汽锂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其实穿戴式设备除了本身产品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市场因素,就是通常品质较好的穿戴式设备定价都比较高,甚至超过了高档智能手机的价格。远远超乎主流需求,而且它的功能并不完善,无法替代智能手机。

未来我们一定需要的是穿戴设备一定具备一下三个要素:

第一、更加物美价廉的:智能手机的盛行必然是硬件技术达到一定积累之后的变化,当然这就导致了价格下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毕竟最普通的消费大众,才是支撑大众品牌的根本。高端形象虽然能够突显企业技术实力、文化、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但只有被大众接受才能开创市场。显然价格更低廉的产品才行得通,或许在今年,我们就能见到穿戴式设备的“价格屠夫”。

第二、优秀的续航:续航能力要多长时间才可以?当续航只有一天的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在咒骂,不过现在看来,大家已经习惯了。毕竟它符合大家的生活规律,白天使用,晚上回家充电,出门在外可以带上移动电源和充电器。而且现在续航能力已经达到了更高水准。通常有2天左右。不过穿戴式设备还有很长的路走,很多产品续航能力甚至不足24小时。如果经常使用,几个小时就需要充电。显然与穿戴式设备这种伴随左右的属性不符。

第三、成为身体的延伸:穿戴式设备顾名思义,就是作为人自身的配件出现的,比如手表、戒指、眼镜、衣物、鞋帽等等。既然属于这个范畴首先应该符合的是当前着装配饰的发展趋势。简洁自然,能够符合时代潮流,衬托美感。而当前的穿戴式设备大多不具备这样的元素,所以被消费大众接受的可能性较低。只有当一款设备真正成为身体的延伸,让使用者自然而然接受它的时候,才算成功。

穿戴式设备虽然现在被炒得火热,但缺乏一款真正走进平民百姓而且功能出类拔萃的产品,各家都在推出自己的产品一方面是抢占市场先机,另一方面也是打算大胆尝试,有梦才会有未来,只有勇敢前进才能开拓。穿戴式设备的行业未来鹿死谁手还不得而知,我们期待着真正的穿戴式时代到来。

可穿戴设备迎接石墨烯 格局或改变

近来,老题材石墨烯不断焕发“新生命”,作为21世纪最具应用前景的新材料之一,石墨烯的每项技术发明都给该题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用石墨烯开发出一种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红外线图像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在室温下对全红外光谱的观测。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能够将这种探测器集成到隐形眼镜或其他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将有望为人们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与环境进行交互的新方式,届时极有可能改变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格局。

此外,据中科院金属所的官方网站消息,石墨烯锂硫电池研发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分析人士表示,近来石墨烯的发明创造频频与当前的热门题材“沾边”,这也是石墨烯概念股屡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可穿戴设备正迎接石墨烯

据相关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用石墨烯开发出一种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红外线图像传感器。不同于目前常见的中红外和远红外图像传感器,新技术无需笨重的冷却装置就能运行,首次实现了在室温下对全红外光谱的观测。不仅如此,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它甚至能够集成到隐形眼镜或手机中,未来还有望在军事、安保、医学等多个领域获得应用。上述发明的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网站上。

据介绍,红外线的波长在760纳米至1毫米之间,是一种波长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分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和远红外线三种。普通摄像机只需一个芯片就能拍摄到可见光,而红外成像技术则需要同时看到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各种不同频谱的图像。更具挑战性的是,中红外和远红外传感器通常必须在极低的温度才能工作。

这项由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学助理教授钟朝晖(音译)和同校的特德˙诺里斯教授负责的研究将石墨烯作为原材料。众所周知,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结构,能够探测到整个光谱的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

但由于石墨烯对光线的吸收能力较差(2.3%),不足以产生足够的电信号,因而此前相关的研究一直止步不前。钟朝晖教授表示,上一代石墨烯红外线传感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灵敏度太差,无法满足商用设备的需要。

为了克服这一障碍,钟朝晖和他的团队对石墨烯产生电信号的过程进行了改进。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他们在两个石墨烯薄片之间设置了一个绝缘隔离层,底层有电流通过。当光线照射到顶层石墨烯的时候,装置会释放电子,产生带正电的空穴。而后在量子机制的作用下,电子穿过中间的绝缘层,到达底部的石墨烯层。此时留在上层石墨烯上的带正电空穴会产生电场,并对下层石墨烯的电流产生影响。而通过测量电流的变化,就能推断出照射在上层石墨烯上的光的亮度。

上述研究人员称,新方法让中红外和远红外传感器的灵敏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全能够媲美需要冷却装置才能运行的传统红外线传感器,而且该设备只有一个指甲盖大小,很容易实现集成。如果能够将这种探测器集成到隐形眼镜或其他可穿戴电子设备当中,将有望为人们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与环境进行交互的新方式。同时,该技术也为红外线技术在军事、安保、医学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