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国资国企改革的两种结果

2014-10-29 10:08来源:南风窗作者:张 鲲关键词:国企改革电力企业煤炭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企改革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话题。在西方国家,国企改革既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制度巨变的“经济副产品”。不同的国家,其国企改革的路径都大同小异,但最终的结果却千差万别,甚至走向了两个极端。

改革都是一样的,为何结果相反?这个疑问的背后,很可能是观察者流于政治和所谓历史传统的成见,而忽视了不同国家在“技术层面”的内在差别。事实上,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必然孕育了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格局和金融体系特征,这些才是决定国企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变量。

大政府“副产品”

尽管不算“成功”,但和东欧、拉美等国的国企改革相比,西欧的国企改革至少是“最不失败的”。

在西欧的国企改革大潮中,英国保守党政府推动国企私有化改革一直是标杆,而其推动者撒切尔夫人也被誉为自由市场的忠实捍卫者。1979年,保守党在英国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此时,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已经被“英国病”困扰数十年。

在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出现滞胀状态,在西方世界中的地位下降,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近30年,被一些经济学家戏称为“英国病”。按照当时的统计数据,20世纪70年代,英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仅为1.6%,在西方七国排位最后。也就是说,这个曾经在“工业革命”时代执世界牛耳的国家,其技术革新速度已明显放缓,国家创新力严重不足。

在保守党看来,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系统是阻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首要障碍,而庞大的国企系统成长于工党执政的年代。二战之后,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而英国的企业部门的运营模式很大程度都构建于原先的殖民地时代,当廉价的原材料基地和庞大的海外市场开始瓦解,原有的营运逻辑一时难以调整,因此不少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

工党政府上台后,先后两次掀起了国有化浪潮。为赢得“选票”,工党竭力避免失业问题,一旦大型企业经营困难,就可能被国有化。因此,到了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系统已经蔚为壮观,其已占全国就业人数的8%和GDP的11%。

原标题:国资改革的两种结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企改革查看更多>电力企业查看更多>煤炭企业查看更多>